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切盡在掌握 文 / 隨輕風去

    事情既然被提起來了,那不能不說清楚,如果說不清楚就真要背黑鍋了。傳開後,別人沒準真以為他方應物膽大包天貪佔了皇帝的銀子。

    冒著大不敬的危險,方應物搶過話頭叫道:「陛下!宮中發內帑在市中採買什物,向來是有定數的,例如給銀一萬就是一萬。

    而這筆銀錢出了庫便不歸陛下所有,要麼落到採買太監手裡,要麼落到商家手裡。臣只是幫著商家多爭取了幾分,減了採買太監財路而已,如何稱得上貪占內帑?

    至於鋪戶因為感激而進獻給縣衙的銀子,三年累積確實有幾萬兩,但臣一兩也不留,全部用在了修建慈仁寺,性閒法師可以為證!

    其實就是因為修建慈仁寺撥銀不足,臣又不想盤剝擾民,才不得不行此下策斂財,只是讓宮裡負責採買的公公們不滿了!」

    這個解釋,稱得上完美了,縱然是天子也無話可說。慈仁寺本來就是天子為了太后幼弟性閒法師下詔敕建,由宛平縣負責。

    若修建銀兩不足,時任知縣的方應物從宮中太監腰包裡搜刮幾萬兩銀子充當修建經費,彷彿也是天公地道,天子家奴捐點錢給天子修寺廟算什麼壞事?或者說能從太監身上刮出銀子用在皇家事務上,那是方應物的本事。

    從天子角度來看,這筆內帑只不過是從內監手裡挪用到了慈仁寺,沒有什麼損失。甚至天子還得感激方應物,這算是幫著追回了幾萬兩內帑用在更重要的正事上面。

    不過梁芳站在天子身邊聽完後。終於感到非常的不對勁了,因為方應物應對的實在太完美了完美的就像是一切預先設定好的一樣。

    更要命的是。本來自己拋出黑材料,是為了讓天子對方應物產生惡感。可如今看來事與願違了!好像是自己用欲揚先抑的法子捧方應物似的!

    是的,此刻梁公公陷入了迷茫,他隱隱有一種錯覺,彷彿自己與方應物早就對好了台詞,每當自己提出一個刁鑽問題,方應物就能從容不迫的拿出一個完美答案,跟事先演練過差不多。

    但是梁公公又可以肯定,自己事先絕對沒有和方應物有過任何溝通,那絕對是不可能的。自己打的就是讓方應物出其不意、措手不及的主意。怎麼可能與方應物溝通這些?

    問題出在哪裡?難道從自己這兒洩露了風聲,叫方應物提前知道自己會拿黑材料發難,所以早有了準備?

    想至此處,梁公公立即否決了這個念頭,連他自己都是昨晚剛剛得到的黑材料,想洩露也沒有時間。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錦衣衛指揮使施春連夜向自己呈上方應物黑材料之前,方應物就已經知道了,問題就出在施春這裡!

    按下梁公公心思不表。眼見天子默認了自己的回奏,方應物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現在可算是大勢已定,至少今天和梁芳的對決裡不會輸了。

    這些黑材料與其說是錦衣衛指揮同知施春向梁芳告發的,還不如說是他方應物藉著施春的嘴故意向梁芳洩露出去的。

    昨天在鎮撫司裡。施春被嚇破了膽後,方應物便靈機一動自曝其「短」,並唆使施春向梁芳稟報「方應物公開議論宣揚天子短處」以及「變相黑走幾萬兩內帑」等黑材料。

    施大人雖然明知其中可能有坑。不大明白方應物的用意,但抉擇之後還是選擇了順著方應物的意思向梁公公稟報。這樣做了。至少可以獲得東廠決不再追究他的承諾,而且能將梁公公先糊弄過去。

    對施春而言。就算最後被證實有問題,那也可辯稱是自己沒有核實清楚,在梁公公那裡勉強也能解釋。退一萬步說,離了梁芳也未必就活不下去

    至於方應物為什麼要讓施春向梁芳告發自己的黑材料,那也並不是方應物自己犯賤,另外有其原因的。

    昨天方應物可以判斷出,在即將到來的面聖場合裡,梁芳必定會想方設法陷害自己。但方應物不清楚梁芳具體會如何去做,這是一個不定的因素,知己不知彼,方應物想有所提防也無從下手。

    故而方應物想了又想,與其讓梁芳自行其是,導致自己防不勝防;還不如讓自己來設計劇情,引誘梁芳按照自己的預設套路行事,那麼自己還能游刃有餘。

    今天這個想法實現的還可以,梁公公果然將兩件黑材料當成了壓箱底的手段下面他就該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了罷?方應物至此徹底放下心來,這就叫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梁芳一時間瞪著眼睛沒話說,登時攻守異位了,此時方應物也適應了環境,發現天子私下裡並不特別講究尊卑秩序,大膽說幾句話不會有什麼後果。

    於是方應物開口向梁芳質問道:「在下的事情,梁公公竟然所知甚詳,但在下與梁公公素來沒有交往,不知梁公公又是從何得知?」

    「錦衣衛施春所報來的!」梁芳表面氣勢不弱,很強硬的答道。

    方應物卻愕然了一下,他本想把梁芳與錦衣衛指揮同知施春互相勾結當成罪狀揭發出來,卻不料梁芳居然自行承認了。

    其後方應物連忙看了看天子,卻見天子穩居寶座無動於衷,對梁芳所言並不在意。

    方應物萬分無語,心中忍不住又吐槽幾句:這位天子也不知道該說是大度還是糊塗,對身邊人縱容的也太過分了罷?各種評書裡的昏君,幾乎全都是這個模式啊,藝術果然來自於生活!

    如果換成幾位先皇,聽說身邊最親近的管事太監與宮外錦衣衛重要人物互相勾結串通,必然會雷霆大怒,輕則發孝陵種菜重則賜死啊!

    &nbsp

    梁芳得意的瞅著方應物,一個宮外大臣和宮裡得寵太監相鬥,只要太監的恩寵還在,大臣或許能取得優勢,但想取得勝勢那可就難上加難。

    這就是大臣和太監鬥爭中,大臣動輒一批批貶職流放,而太監常常能屹立不倒的緣故,除非換了天子或者天子變了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