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三百八十五章 報國寺(上) 文 / 隨輕風去

    雖然方應物困極,但今晚睡眠質量並不好,究其原因還是心事太重,對汪芷和西廠之事實在拿不定主意。

    天亮之後,清晨排衙依舊舉行,方知縣坐在大堂接受參拜,聽了一遍公事稟報,便揮揮手讓眾胥吏散去。

    這時候,忽的有位中年人踱步走進大堂,惹得眾胥吏紛紛側目,根據服色判斷出這是一名身份不低的太監。又見這中年太監對縣尊大老爺叫道:「方知縣!某家自仁壽宮來,東朝有旨意頒下!」

    仁壽宮是天子生母周太后的居住地,東朝則是對周太后的一種尊稱,就像用東宮指代太子一樣。大概是因為仁壽宮在大內最東端,殿宇格局又自成體系,故而尊稱東朝。

    某些老於世故的胥吏已經聽出來了,這是當今周太后傳了懿旨給方應物,暗暗驚歎這新縣尊果然是處處與眾不同!以他們的見識,很少聽到太后直接給大臣下旨,太后一般也不需要如此做事。

    本來要散去的人群忽然都停住了,豎著耳朵想聽聽八卦。但方縣尊很不解風情的拍著公案道:「散了散了!」

    等胥吏都退出了大堂,方應物才從公案後面起身,走下高台對著中年太監抱拳為禮。這懿旨又不是聖旨,沒有實際意義上的法定意義,很在意個人形象的方應物又不想被看成是卑躬屈膝之輩,所以禮數比較簡單,連個跪迎都沒有。

    中年太監也沒在意這些。點點頭開口道:「聖母有話傳你,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著你去勸一勸性閒法師。」

    見方應物一臉問號,傳旨太監又補充道:「城南報國寺的性閒法師就是太后幼弟,已經確認無疑。不過法師勘破紅塵,不願與太后相認,太后束手無策,便想起了你,命你去勸一勸。」

    原來如此方應物記起,歷史上這個和尚確實也有意思。那是個真有信仰的人,真閒雲野鶴的人。他躲藏多年被發現後,以周太后的護短性子,世襲爵位只怕也是唾手可得,再不濟也是錦衣衛世職。

    但這和尚不去享受榮華富貴,只願守著寺廟當僧人。太后最後實在沒轍,只好把寺廟重修的金碧輝煌。以此補償幼弟。

    現在聽太監這麼一說,這性閒和尚居然連相認都不肯相認?不過方應物感到很蛋疼,他現在公務纏身,事情多得很,哪有許多時間去管這皇家破事?

    中年太監淡淡說:「聖母還說了,你方應物是有緣人。何況報國寺又在宛平縣地頭上,請你定要勸得性閒法師回心轉意。」

    勸不回來怎麼辦?方應物想到了這個問題,但他沒有問,想必問了也白問,反正不會有自己的好果子吃。

    送走了傳旨太監。方應物煩惱的撓了撓頭,當初藉著老慶雲侯托夢來坑門拐騙時。實在沒想到自己挖的坑還得自己跳。

    又歎一口氣,方知縣沒奈何,傳令召集了儀仗隊伍,出發前往城南。宛平縣衙在城北,而和尚國舅所在的報國寺位於南城郊,路程大概有十幾里,這可不算短,所以要盡早動身。

    這是方知縣上任以來,首次全副儀仗出行。透過轎簾向前望,有一對騎馬前導,六面高腳牌;向後看,則有二三十名衙役護衛跟隨;左右看,一柄青羅傘覆蓋在轎子上頭。

    什麼叫前呼後擁,這就是前呼後擁!如此方才不負生平志也,方應物的心情狠狠虛榮了一把。

    正在遐想非非時,忽見得的騎馬前導回頭示意了一下,便迅速下馬,打高腳牌的衙役也手忙腳亂的把牌子放平了。

    又有人呼喝幾聲,方應物便覺得自己這轎子被抬到了路邊上,一干衙役跟班也緊緊地收攏起來靠著路邊站。

    婁天化在旁邊解釋道:「前面有個侍郎,東主品級低於對面,按規矩須得避道相讓,要不要下來行禮?」

    等侍郎過去,宛平縣知縣的儀仗隊伍繼續耀武揚威的前行,高頭大馬的騎士、號牌、傘蓋一樣不缺。可是只走了半刻鐘,這隊伍卻又慌裡慌張的偃旗息鼓躲到了路邊,手忙腳亂的連知縣大轎都差點被翻倒。

    婁天化在旁邊解釋道:「前面來了個寺卿,東主品級低於對方,還得避道相讓。」

    等寺卿過去,宛平縣知縣的儀仗隊伍繼續耀武揚威的前行,高頭大馬的騎士、號牌、傘蓋一樣不缺。然而才走了半刻鐘,又

    方知縣坐在大轎裡被一陣亂晃,臉色都黑了,心頭一萬頭草泥馬狂奔而過,早知道還不如微服出行!

    江湖人言道,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小,尤其是在西城這裡,正六品宛平縣知縣方大人有了最深切的感受,前呼後擁的榮耀早被扔到爪哇國去了,只恨不得早早走完這段漫長的旅途。

    這一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從北到南穿越了整個西城,到南郊已經是下午了

    話說這時候京城還沒有修建外城,京城南門就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三門之外的地方統統是城外郊區。

    肥的流油的崇文門是屬於大興縣的,宣武門是屬於宛平縣的,而方應物此行目的地報國寺就在宣武門外西南方向。

    京城四面郊區中,唯有南郊村莊最多、人煙最密集,已經自發形成了若干簡單街道和集市,中間還夾雜著田園菜地。在一片低矮民居中,方知縣望見了一間敝舊破敗的小寺廟,這就是報國寺了。

    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早就驚動了地面,有個皺紋密佈的老和尚站在寺門口迎接知縣的到來,自稱是住持。寺廟是屬於宛平縣地界,縣太爺父母官駕到,老住持不得不敬。

    方知縣沒興趣和一個老和尚閒談什麼,直接問道:「性閒法師在何處?」

    老和尚彷彿早有預料,便領著方知縣來到偏院,抬眼看到院中一座小小的殿宇,牌匾上書「珈藍殿」三字。

    方應物阻止了別人跟隨,獨自拾階而上,邁入了殿裡,又看到有個中年僧人身穿一襲破舊緇衣,正在彎腰打掃灰塵。

    方應物拱拱手道:「當面的可是性閒法師?」那僧人抬起頭來,卻是眉疏目朗的樣貌,對方應物淡然的合手道:「正是。」

    方應物便自我介紹道:「本官乃宛平縣方應物也!不知法師可曾有所耳聞?」性閒和尚點點頭道:「出家人四大皆空,不記得許多凡塵俗事,還請施主諒解。」

    方應物問道:「法師不明人倫天理乎?」性閒和尚答道:「出家人既然已經出家,凡塵種種便如塵埃,本不該存於明鏡裡。」

    方應物對佛理根本不通,想了半天說辭,才質問道:「你們出家人講究因果,本官被令尊托夢,找到你的真身,圓了太后思念幼弟之情,算是對你周家有恩,你如何報答?」

    性閒和尚繼續淡然的答道:「此地只有性閒,沒有周家幼弟。」

    方應物喝問道:「你受父母精血降世,此為因;而你幼年母亡,早年離家失蹤,父死又未盡孝,那你的果呢?斬不斷這份因果,如何說不是周家人?既然還是周家人,總得給本官一個報答。」

    性閒和尚默然片刻,再次合手為禮:「貧僧知道了,明日便隨施主去。」

    方應物大喜,看來事情要成了,沒想到過程比自己想的還簡單,可算是解決一樁麻煩事!他擔心生出意外,又見天色不早了,便委屈自己當晚住在了報國寺裡。

    雖然條件艱苦了點,但是架不住方應物高興,先前的滿腔怨氣一掃而空。此事要是辦成了,在太后那裡自然又是大功德一件,少不了自己的好處!只是不知到底會有什麼好處?方應物心裡不停地盤算著

    一夜無話,到了次日,方應物迫不及待的來到珈藍殿,把性閒法師手裡的掃把扔到一旁,督促道:「法師!請隨本官去罷!」

    性閒和尚微微一笑:「施主對周家有恩,貧僧無以為報,便送了施主一夜歡欣喜悅,正所謂**一刻值千金,但因果也僅此而已。南無阿彌陀佛!」

    我靠!方應物指著性閒和尚愕然無語,這和尚也忒能耍人了!(。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ps:三更完畢,困死,睡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