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二百七十六章 一片孝心 文 / 隨輕風去

    /

    各家衙門的公宴紛紛擾擾不談,吃吃喝喝完畢,也就到了過年時候。這個時候,也是各家主婦、管事、僕役最繁忙的時候,裡裡外外忙的一塌糊塗,買年貨、發獎金、準備吃食、打掃衛生、收拾庭院

    但是對方清之、方應物父子這樣十指不沾泥的甩手掌櫃而言,好像比平時還輕鬆。輕鬆到可以坐下來,並對酌談心。

    外面小雪下著,屋中小火爐點著,一杯小酒喝著,幾碟小零食吃著,場景很是溫馨愜意。只是看著毫不拘束、揮灑自如的兒子,方清之心頭泛起了濃濃的挫敗感,只覺自己扮演「嚴父」這個角色真失敗。

    從前父子見面不多,偶爾碰面時,雖然因為生疏導致經常不知道說什麼好,但自己擺擺嚴父架子還是沒問題的。

    不過自從兒子搬了過來,朝夕相處之下,不知不覺的,自己這做父親的威嚴一點點流失了。時至今日,才一個月功夫,眼看著自家兒子就要上房揭瓦了。更可怕的是,自己根本找不到原因,好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事態演變成這樣。

    想到這裡,方清之不由得連連感慨,子曰的真有道理,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自家兒子這種情況大概就屬於「近之則不遜」了。

    父母對付子女的大殺器之一就是婚姻問題,方清之問道:「與賓之兄的親事,你到底作何想?哪能一直拖而不決?為父總要去回話。」

    李東陽很好,可惜方應物下定決心道:「可否拖延到會試結束?若實在不能。那就婉拒了罷。」

    劉棉花這邊已經起了疑心,開始拿話點自己了。如果還繼續態度曖昧,只怕劉棉花那邊就交待不過去。

    別看劉棉花貌似好說話也不怎麼擺譜。但不要忘了他畢竟是內閣三巨頭之一,若他方應物自大的忘了這一點,肯定會很倒霉。

    換句話說,劉棉花可以對他方應物玩曖昧,但他方應物沒資格對劉棉花玩曖昧,劉棉花可以反悔,但他方應物沒資格反悔沒別的理由,地勢使之然。

    對兒子的回答方清之感到很意外,「前幾日你還很含糊。今天怎的如此明確了?」

    他很快就記起,翰林公宴結束後,自家兒子曾經去過一趟文淵閣大學士劉吉府上,態度變化難道與此有關?「莫非劉閣老對你說過什麼?」

    方應物想了想,現在沒有必要再對父親隱瞞了,明言道:「劉棉劉閣老一直有意招我為婿,有**分可能,還沒到十成定局。」

    竟然有宰輔大學士想要嫁女過來?本該是心神大震的事情,但方清之卻有點麻木了。有點習以為常了。哪怕自家兒子說玉皇大帝要把七仙女嫁給他,那也不值得震驚了,在他身上,詭異的事情太多了。

    忽然又想起什麼。方清之臉色最終還是變了,放下酒杯,很嚴厲的說:「你打算為了劉閣老而拒絕李西涯?不求志同道合。卻貪慕榮華富貴,做人怎可如此?卻叫世人如何看待我方家?」

    方應物歎口氣。正是出於志同道合才選擇了劉棉花啊,再說他方應物哪裡像是貪慕榮華吃軟飯的人?有什麼榮華富貴比他的眼光更好?

    而且還有句老話。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劉棉花與李東陽之間誰是君子誰是小人,看史書一目瞭然。

    他只能對父親解釋道:「父親此言過矣,那李西涯與劉閣老沒差多少罷,只是李西涯更年輕一些而已。兩家都很好,無論選擇誰家,都和貪慕榮華沒有什麼關係。」

    方清之勃然大怒道:「差不多?劉閣老怎麼會與李西涯差不多?一個是宰輔大學士,一個是鬱鬱不得志的老翰林,怎麼在你嘴裡成了差不多?你這樣說,難道就是為了遮掩你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思?簡直是無理之極的狡辯之詞!」

    方清之說完,狠狠瞪著兒子。這方應物可以膽大妄為,反正也管不住,但不能侮辱他方清之二甲第四名的智商!李東陽說破天,也沒法與宰輔大學士相比!

    等等!方應物連忙抬手,他腦子有點亂。

    聽父親的意思,歷史上功業顯赫、謚號文正的李東陽現在是個大撲街?不然怎麼稱之為鬱鬱不得志的老翰林?大家說的李東陽是同一個人麼?

    方應物收拾起心思,小心問道:「西涯公在翰林院不得志?」

    方清之答道:「李西涯才華出眾,文采奕奕,為父深為欽佩。但李西涯在翰林院中有個不中聽的外號,叫做李十八子。」

    方應物迷惑不解,李字拆開就是十八子,歷史上不是沒有過這種拆法,但這與李東陽撲街有什麼關係?

    「這個外號,就是調笑李西涯在翰林院快十八年了。」方清之沒有賣關子的習慣,很快便給出了解答。「李西涯少年高中,成化初年便入翰林,至今差不多十六七年,但只做到了從五品侍講,所以稱得上不得志。」

    方應物無語,事情果然與自己想像的有點不一樣,自己受到史書影響,下意識地默認李東陽聲名顯赫、功業彪炳、春風得意,原來他現在就是個半撲街啊。

    翰林裡什麼樣的人算作得志?熬出資歷後,能轉為寺卿、侍郎、尚書的算是得志,能陞遷為詹事坊局官員的算是得志,最後當然是殊途同歸的入閣。

    但是若一直在翰林院裡熬資歷,那就只能一直是「有潛力的新人」,當新人不再新時,就是老闆凳了。

    李東陽如今快十八年了,還在當「有潛力的新人」,還被看做是「前途無量的年輕人」。這是什麼概念?那商輅商相公,入翰林三五年功夫。便「入閣參贊機務」;再看那謝遷,只用二十年時間便成了內閣大學士。

    李東陽的幸運在於。他十八歲中進士,到現在也才三十餘歲,還有時間和希望。

    方應物回想起翰林公宴的情景,難怪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東陽沒去到第二個圈子裡混,只和吳寬、王鏊這些人混第三個偏文藝的圈子,敢情現在李東陽地位還不如謝遷這種晚了十年的後輩。

    也難怪自己父親為自己尋求親事時,那李東陽居然主動示好這不是降尊紆貴,他現在也沒比父親強多少,堪稱是門當戶對。如果他現在是注定要入閣的熱門人物。那還看得上方家麼?

    如果其他穿越者聽到這種事,必然欣喜如狂,這可是燒冷灶、雪中送炭、抱大腿的絕佳機會,沒準虎軀一震還能把李東陽收為小弟!但是,事情在方應物這裡有點糾結了。

    按下方應物雜亂的心思不表。只聽得方清之苦口婆心的對兒子說:「你的眼光何其短淺!別看李西涯今日鬱鬱不得志,但為父看得出來,龍潛九淵終有翱翔之時,他日必將名揚天下、青史留名!劉吉雖然一朝得勢,但也是靠著當今世道如此。邪不壓正豈能長久?」

    這些話和道德關係不大,主要涉及到的是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辯證關係,這已經是方清之在兒子面前所能說出的極限了。

    君子言利簡直太羞恥了,但沒法子。方清之知道對兒子講君子大義是對牛彈琴,大義滅親又下不了狠手。

    子不教父之過,只怪自己當年疏於管教。所以才導致兒子三觀出現了偏差,方清之心裡唏噓的自責道。

    方應物斜視之看不出來啊。父親眼光竟然大有長進,能判斷出李東陽將來會雄起。

    父子對視片刻。忽然方應物臉色一黯,表情沉痛的說:「父親所說,我都明白,父親苦心,我也明白。但人事難兩全,兒子也身不由己!」

    這又是哪一出?方清之彷彿預感到有什麼不好的事情,「你這是何意?」

    方應物起身並拜伏於地,語氣「當年父親下了詔獄,兒子在京中奔走營救,為了求得劉大學士出面,所以答應了人不可言而無信,兒子我若反悔,豈不成了反覆無常之小人?

    此事一直不敢對別人明言,唯恐有辱我方家門風,但時至今日,不得不說了!就請父親成全了兒子這千金一諾罷!」

    什麼?還有如此內幕?方清之愣住了,難怪劉吉幫他說話並屢屢示好,敢情從兩年前就有了這麼一層准親家關係!

    若有承諾在先,確實不好反悔在後。方清之一時間心頭亂糟糟的,指著方應物喝問道:「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你竟敢私定終身!」

    方應物繼續伏地,略微哽咽的答話道:「為人子者,怎能看著父親在天牢中受苦?古人有為父母屈身從賊者,兒子又有什麼不能委屈自己的?」

    「早知如此,我就不該從天牢中出來!」方清之憤然道。至於為什麼憤然,他也說不出來,只是覺得自己現在應該憤然!

    「事已至此,別無他法。」方應物仍然俯首道,「李西涯公那邊,可讓兒子親自去說,不叫父親難做。」

    方清之看兒子語氣消沉,羞愧的連頭也不敢抬,其實他也是一片孝心啊。最終只能長歎一聲,「起來罷!你也受委屈了。」

    方應物瀟灑的起身拍拍土,臉色從容淡定如常方清之心頭又冒出了說不出的憤怒,喝罵一聲「混賬東西」,抬手便打。

    方應物抱頭鼠竄,滾回了東院去……)

    ps:先補昨天的。這兩日主要在構思下面的大劇情,寫得略慢,敬請諒解!不過想得差不多了,今天再來一發兩發都不奇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