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大道小說網 第六十七章 人口制約 文 / 老酒裡的熊

    郯族並不大,據前來參觀的長老說的情況我估算了一下,神山所在的地方不會超過1000人,而分支部族不會超過50個。

    但郯族卻是少昊第一個分封出去的部族。

    當年少昊金天氏是如何分封的,長老們都已經無法說得比較明確了,但主要的分封方式,大約與現在盈離分出小部族的原因和過程差不多,只不過較為明確的是,那時的分封規模比較大,要求獲封部族遷移的距離比較遠,郯族遷出來的時候,大約有500名族人,走了近一個月才到現在的位置--南方,比大元族還要南方的大草原上。但所處的位置比大元族偏西得多,而且他們來時是通過了皋陶所在的地區。

    從郯族走到莒族,長老們也走了將近一個月,要不是這裡祀有玄鳥,他們才不會來。可能由於郯族的歷史比莒族要久,所以雙方基本上互相看不起:

    莒族:我們祭祀的可是始祖神玄鳥,比較起來,你們郯族所祀的不過是青鳥,比玄鳥差多了。

    郯族:我們才是少昊內最古老的部族,要不是少昊氏後人糊塗,怎麼會把始祖神鳥分封給你們莒族祭祀!

    結果就是祭祀禮節很隆重,而雙方長老都板著一張臭臉。

    但祭祀完以後,在飯都沒有為郯族準備的情況下,盈離還是想起了我要求他做的事,或者根本就是不想為郯族人在莒族帳安排食宿,直接就向郯族長老們推薦了大元的貿易帳篷區,建議他們來參觀考察。

    按盈離以前的經驗,我對這些與莒族可以平起平坐的大族,無論如何都是會熱情接待的,也免得日後他被郯族的長老們說閒話--不是我盈離不接待你們,是你們到了大元的帳篷裡就捨不得回來。

    郯族的長老們估計也不願意在莒族的大帳內多呆,聽到這個建議,紛紛喜形於色,巴不得快點離開,估計就算在外面吃一點乾糧,他們也不願在莒族討東西吃。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也不知道莒族與郯族這些勾心鬥角的東西,除了奇怪為什麼盈離沒有親自帶客人過來以外,就來不及細想,直接吩咐木窮隆重接待--這跟莒族的其他小村落代表團可不一樣。

    大族果然有大族的風範,郯族長老們根本就沒去看陶器,而是仔細在研究大元墨龍旗,然後為首的長老沉吟了半天,還是止不住問道:「郯族盈翔,不知大元族這神獸是……」

    我很乾脆就答覆他:「大元僻處東南,先祖遺下來的神獸,歷來是大元族祭祀的第一大神,元齊也是按先祖遺示,不知道來由。」

    盈翔見我語焉不詳,回頭和長老們嘀咕了一陣,才正式向墨龍旗行祭祀大禮。我雖不知底細,卻因為這一面墨龍旗間接得到不少方便,也就懶得去理原因了。

    討論了宗族關係,接下來進入正題,按老規矩,先安排盛宴--八葷八素,外加粟米飯,飯後還加上「大元米酒」飲品--汗!這個東西從度數上看只能當飲料了。

    (**啊!四菜一湯是遠遠地被超標了啊!)

    但郯族長老們的表現還是讓我使勁地撐住下巴,以免它掉下來--一點點酒就醉了。

    說實在的,這東西由於馬背上不方便,我帶得很少,剛端上桌還考慮它的接受度問題,可是為數不多的兩壇(大約五斤裝)結束以後,老傢伙們的口味大開,堅決要求再上,四壇之後,七名長老就有四名倒在了桌子上,盈翔跪倒在墨龍旗前痛器流涕,誰都勸不住。

    這一天就算白費了--我在心裡ps了一下這些喝淡米酒都要倒下的長老們--看來是不用談正事了。

    事實上,盈翔也是第二天才提出他們的建議:讓我們派遣代表跟他們到郯族所在地,去建一個一模一樣的貿易城。

    開玩笑!憑什麼你莒族有的東西,我郯族就沒有!

    從盈翔的口氣中,我聞得到一股濃濃的酸味--郯族是比莒族要古老的少昊分支,也是比較講資歷和要面子的部族。

    對好東西的嚮往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強大的文明,物質的攻勢都要比理論說教要來得直接,一頓大餐,比什麼都有力地說明了大元貿易城是個好東西。

    儘管早有預料,我還是為中國傳統餐飲文化作為外交武器的威力所折服。

    但這時我發現大元潛伏的一個危機浮出水面了--人口!

    不斷擴大的文明攻勢,是需要已經充分消化這一文明的人口來支撐的。

    從原來大元城周圍部族聚集起來的班底大約是6000來人,其中接受了各種技術培訓的大約有3000人口,而且分散在陶器、農業、建築、木工、文化……等各個方面,一旦要建設一座貿易城,需要的都是具備基本上所有技術的一個強大代表團,皋陶那邊的大元貿易城已經先後去了近1000人,木駝還天天跟我要人,直嚷人手不夠。

    莒族這邊的新城現在開始用牲畜換各小部族的勞動人口參加施工,最遲在年底也要初步投入使用,那起碼又是1000人以上的需求量。

    明年大元城的農業生產還需要人手呢!

    就算從皋陶族那邊培訓出來的新人得到偃師長老的支持,能夠來參加其他新城的建設,但數量和質量也太不足了。

    更為頭痛的是騎兵,目前的近500匹馬中,一歲半以內的小馬就有80多匹,病馬、懷孕的母馬等又佔到近40匹,能用的只有370匹左右,而騎兵已經達到了350人,能夠靈活使用的馬匹實在太少了。

    但建立遠距離分散的新城,又實在離不開騎兵們的機動能力,不管是從安全還是從快速運輸方面,騎兵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上次木駝和萊夷族打了一場硬仗,靠騎兵佔盡了優勢,但即便如此,好戰的木駝過後跟我說起當時的情況,還是比較保守的。

    「好在萊夷族人在跟皋陶族戰鬥中已經累得不行了,不然,若只靠那200騎,對付1300人以上的萊夷,至少也得付出50人以上的傷亡。」

    「沒有100人以上集中使用的騎兵,根本不能對付1000人以上的集中步兵--如果對方懂得運用方法的話。」

    這樣的敵人遲早要出現,我們的人手要用於戰鬥,還要用於運輸和防守。

    總之,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受到人口不足的制約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