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火河山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五百四十章 - 丘吉爾主義 文 / 西方蜘蛛

    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勝利使愛爾蘭擺脫了幾百年來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歷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尖銳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也不意味著中國對此擁有了絕對影響力。

    總統瓦萊拉和總理維帕爾醉心於對權利地追逐和爭奪他們完全忽視了當初對愛爾蘭百姓的種種承諾。由於在權利競爭中中國人並沒有站在自己這一邊所以這兩人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的態度都有著微妙的改變。

    瓦萊拉與德國走得很近!他幾次要求德國派遣軍事、經濟和政治顧問團來輔助自己治理國家企圖利用取得戰爭勝利的德國的影響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德國顧忌到中國人的感受而背著自己的意願拒絕了這一提議。而維帕爾雖然背叛了英國但明顯在感情上還是傾向於當年的殖民者而且他認為英國離愛爾蘭更近影響力也更大他無數次的和英國人秘密接洽企圖使愛爾蘭變成一個名義上獨立實際上還是英國附庸國的一個國家。而英國也當然對於維帕爾的「善意」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只有國防部長科林斯是堅定的親中國派他竭力反對政府和除了中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接觸他認為整個愛爾蘭只有得到中國的全力支持才有可能變得獨立自主他的立場當然受到了瓦萊拉和維帕爾的聯合排擠。但科林斯卻得到了國防軍士兵和愛爾蘭民眾的普遍擁護這一點是最讓瓦萊拉和維帕爾忌諱地。

    98年月。部分愛爾蘭國防軍士兵因為不滿政府長期拖欠軍餉。數百名軍人在都柏林發生嘩變要求政府補足軍餉最後在科林斯地勸告下這次嘩變很快平息了下去參與士兵都回到了各自的軍營。

    但這次嘩變卻給了政府最好的借口瓦茱拉和維帕爾難得的聯起手來在嘩變結束的第二天即宣佈逮捕愛爾蘭國防部長科林斯。理由是他唆使和挑起了士兵的這次嘩變行動。忠於政府的警察部隊執行了總統親自簽發的命令。

    科林斯提前得到了匿名通知他迅速在一些士兵地保護下撤到了駐紮在愛爾蘭海的中國第九艦隊的戰艦上並且緊急尋求中國的幫助。在得到的中國政府的允諾之後科林斯宣佈愛爾蘭現任政府為「賣國的、**的政府」並號召愛爾蘭國防軍士兵和民眾團結在他的周圍共同推翻現任政府。

    科林斯憑藉著自己在國內地巨大聲望以及中國政府和軍隊的全力支援迅速帶著中國海軍陸戰隊對都柏林進行反攻而愛爾蘭的軍民也都站到了他的這一邊。直到這個時候。瓦萊拉和維帕爾才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但一切都已經為時太晚了。

    98年月8日科林斯的部隊衝進了政府大樓瓦萊拉和維帕爾遭到了逮捕並隨後被臨時軍事法庭以7項罪名被判處終生監禁。而在其後舉行的愛爾蘭全民公決上科林斯以絕對優勢當選愛爾蘭共和國總統兼任總理。在幾個月後再次舉行的全民公決上愛爾蘭國內以90%地票數一致同意愛爾蘭共和國加入「大中華聯邦」!愛爾蘭共和國也因此成為「大中華聯邦」在海外地一塊飛地。

    愛爾蘭的獨立。讓英國的民心和士氣再一次受到了沉垂地打擊。現在整個英國對能否將中**隊擋住充滿了迷惑和不信任。被封鎖住地英國甚至用不著繼續戰鬥也將成為一座孤島、死島。英國人即將連衣食住行都成為嚴重的問題。

    中國地飛機開始不停地空襲倫敦成噸成噸的炸彈從倫敦上空落下。空襲警報、消防車刺耳的聲音每天在倫敦街頭不絕於耳。

    此時英國政府也分成了完全截然不同的兩派意見。以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為首的贊成立刻與中國進行和談。結束這場戰爭。而以軍需部長丘吉爾為首的主戰派則堅定的要求英國將戰爭進行到底為此哪怕整個英國被夷為平地。

    丘吉爾的態度一如以往般慷慨激昂他大聲指責那些企圖談判的主和派大聲呼籲全英國民眾團結起來為了英國的勝利而戰鬥到底。在議會上勞合首相對丘吉爾已經反感到了極點他譏笑著問丘吉爾「溫斯頓先生我很樂意的想聽到您如何和中**隊對抗?」

    丘吉爾看了眼首相用堅定不移的口氣說道「用我們的勇氣用我們的智慧。大英帝國從來就不懼怕任何國家和勢力我們將戰鬥到底為了大英帝國的榮譽就算所有的英國人都不再願意上前線我溫斯頓.丘吉爾願意一個人抗著槍和中國人戰鬥到底!」

    他的話顯然很有振奮的作用與會者不斷頻繁點頭就連勞合首相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話的確很能打動人心。「我得承認您說的話相當漂亮。」勞合首相的話中明顯諷刺大於讚賞「但是請您不要忘記了從戰爭爆發到現在我們已經失去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大部分殖民地英國的經濟就快要走到崩潰的境地現在倫敦市民連基本的麵包都無法得到保障難道讓他們餓著肚子上前線?海上我們的艦隊被殲滅得連條漁船都幾乎看不到;天上敵人的飛機就像老鷹抓小雞一樣盡情肆虐著我們;地面我實在不記得英**隊和中**隊交手取得的最後一次勝利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是在鴉片戰爭的時候嗎?對英國的援助已經完全斷絕30萬美國遠征軍成為了俘虜。法國、俄國和意大利這些我們地盟國全都戰敗了。現在我們還擁有什麼呢?是您空談地勇氣還是繼續讓成千上萬的無辜士兵去送死?」

    丘吉爾環顧了下議會發現那些那些議員們都在交頭接耳彷彿一下子又都覺得勞合首相說的話很有道理丘吉爾冷笑了下這些隨風倒的牆頭草。

    他清了清嗓子說道「不錯我們是沒有了殖民地。但這一切難道是世界末日的開始嗎?不我恰恰認為過於龐大的殖民地才是造成英國失敗的罪魁禍首!」

    他的話一出立刻引起了全場地轟動這話簡直太不可思議了英國人素來以擁有龐大的殖民地而感到自豪並且他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自從有了殖民地後英國便開始喜歡使用「英帝國」一詞從7世紀初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塊殖民地開始英國作為一個老牌殖民帝國的歷史達350年之久。可以說英國的強盛是與英帝國的強大聯繫在一起的。到9世紀時英帝國逐漸攀上了它的發展巔峪。800年。英帝國包括5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2000萬人口900年英帝國擁有00萬平方英里地土地和3.9億人口;到一戰爆發時英帝國擁有27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4.3億人口占當時全球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及全球面積的四分之一而英國的本土卻只有區區24萬平方公里。

    其殖民地的規模和商業價值要遠遠超過法國和其他列強這讓英國相比於其他競爭者擁有更多稱職的帝國建設者、傳教士、海外商人以及更充裕的借貸與投資地資金。

    但現在很顯然丘吉爾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將失敗地命運推到了殖民地的政策上。這對於所有的議員來說無疑是石破天驚地言論。

    丘吉爾並不在乎下面那些置疑的目光。他在這次議會上首次提出了自己地主張史稱「丘吉爾主義」。

    「各位尊敬的議員們先生們。的確。大英帝國從殖民地上撈取了太大的好處它給英國帶來的利益也是無法抹去的。但是我認為英國的殖民地過於龐大了龐大到我們根本沒有充分的精力去應對如此龐大的地方。帝國遼闊的土地對英國的影響也是雙向的。一方面廣大的殖民地是英國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地以及資金投資市場英國享受著作為帝國之首的榮耀;另一方面英國在控制和經營殖民地事務中也必須付出並承擔保護和發展殖民地的責任。我們的殖民版圖越大所要承擔的任務也就越多。事實上帶國為資本家創造了大量利潤卻對殖民地和英國的普通百姓毫無益處。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布爾戰爭吧。布爾戰爭使我們深刻體會到殖民擴張的苦澀後果。戰爭在南非的布爾人與英**隊之間展開。我們雖獲得了勝利但為了征服這樣一個很小的民族卻花費了3年時間派出的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布爾人的總人口數付出傷亡近22萬人耗資20多億英鎊的高昂代價還失去了國際社會的道義支持。

    如此慘重的勝利在座的各位我想請問心靈受列深深的震撼沒有。布爾戰爭反映了這樣的事實英國的帝國的擴張能力不是無限的殖民地並不是越大越好。布爾戰爭是英帝國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再次之前的帝國不斷上升在此之後的帝國開始走向沒落。

    902、907年召開的「帝國會議」為我們在一戰中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同時也使各殖民政府與英國政府日漸處於同等地位上給殖民地的離心傾向提供了更大動力。

    因此一旦在本國的民主主義抬頭並且得到了外來勢力的支持之後這些殖民地將會毫不猶豫地拋棄英國為獲得所謂的『獨立」從而讓帝國蒙受巨大的損失。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當英國被敵人四處包圍失去了殖民地的支持之後我們還剩下什麼呢?我們又還能夠支撐多久?難道說在未來英國將會永遠面臨這樣的局面嗎?

    首相先生說我們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將無法獲得戰爭的勝利這樣的觀點讓我覺得可悲!是的請允許我用上『可悲』這樣的字眼。就算靠著美國的幫助我們能僥倖取得戰爭的勝利那麼在未來我們是不是將永遠只能夠依附在美國的庇護之下?請大家不要忘記美國也曾經是我們的殖民地!光榮的大英帝國不得不依靠昔日的殖民地才能夠勉強存活下去這樣的活法英國人不需要!

    好吧當初英國還沒有殖民地的時候我們積極而努力的發展自己對抗外族的侵略並最終讓自己成為了『日不落帝國』但是當我們成為了世界霸主擁有了廣泛的殖民地後我們卻不思進取只沉浸在龐大而根本不穩固的『殖民地帝國』的幻夢之中。

    醒來吧我的同胞們!醒來吧英國!醒來吧!陛下的臣民們!

    我們不需要什麼殖民地的援助我們不需要外來勢力的幫助僅僅依靠英國自己我們也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對這一點我堅信不疑!

    請大家注意我所說的最後的勝利並不是指的現在!也許我們會輸掉這場戰爭就像當年羅馬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和朱特人相繼對英國的入侵一樣我們會被中國人打敗但這樣的失敗一點也不可恥反而會更加激發英國久已消失的鬥志會更加團結在陛下的周圍努力重新建設一個強大的帝國。十幾年、幾十後當我們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的時候那時才是我們再次榮耀的時候這就是我所說的『最後的勝利』。」

    丘吉爾說完了這些話後微微向台下鞠了一躬接著從容地走下了下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平靜地坐下。

    議會忽然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掌聲所有議員都站起來為丘吉爾精彩的演講抱以最狂熱的喝彩和掌聲這其中甚至包括了丘吉爾的對手勞合首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