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火河山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三百六十七章 - 中華體系 文 / 西方蜘蛛

    一個謊言能刺激起民眾抗擊敵人的決心能讓整個國家同仇敵愾這在當時是交戰雙方所無法想像的但一旦發現了其中的甜頭就沒有人再會輕視他。

    其實早在中國的春秋時楚國令尹公子元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地殺奔鄰邦鄭國直取鄭國都城。

    鄭國的兵力本來就遠不及楚國楚軍突然來犯朝野上下不知所措國家危在旦夕。鄭王鄭文公連忙召集大臣商議禦敵之事。大臣叔詹說「楚兵若來老臣自有退兵之計。」

    後來探子來報說敵軍已攻破梏邱關先鋒快要打進城來了。

    叔詹聞訊立即下令軍隊統統埋伏在城內不讓楚軍看見一兵一卒。大開城門內城懸門放下商店照常開業街市上百姓來往如常都城秩序井然和平常一樣。沒多久公子元率楚軍來到城外看到如此情景認為其中必有詭詐擔心萬一失利回去不好交差。於是暗傳號令連夜拔寨撤軍。叔詹空城退楚軍這是「空城計」的起源也是一起大膽絕倫、成功的心理戰。

    到了楚漢爭霸的時候心理戰更被用到了巔峰「四面楚歌」這一心理戰的典範讓一代霸王項羽烏江自刎堪稱是歷史的傑作。

    但是現代心理戰作為一種專門的鬥爭手段被普遍重視卻一直進展不大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中國在這方面應該是起步較早有著比較完善的專門部門甚至在各個軍事院校也有著政治心理戰、經濟心理戰、外交心理戰和文化心理戰四門學科。

    不過在中國歷次的對外戰爭中這一新生的戰爭手段還從來沒有被正式使用過一貫在戰術上領先的中國在心理戰和毒氣戰上。都讓歐洲國家搶了先也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史稱「伊斯坦布爾不成功叛亂」發生的時候中華帝國地元首李國勇和總參謀長蔣百里卻正坐在奔馳的火車上。

    自從帝國成立至今。最讓李國勇感到得意的不是強大地國防軍也不是版圖的一次次擴張而是以近十年功夫在全國主要城市構築成的一條條發達的鐵路網。

    鐵路在各個城市的開通便利的交通極大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也讓軍隊地運輸和軍事物品的調度變得異常輕鬆這其中原日本現在中國外倭省起到地作用是巨大的。

    東北決戰中的百萬戰俘。其後征服日本後大量的勞工進入都讓鐵路建設大大提速。在94。朝鮮提供地勞工數量為25萬人大中華聯邦提供的數量為70萬人但僅僅一個外縷省在省長田中建四郎的努力下。提供的勞工就超過了它們的總和達到了驚人地5萬人提供的勞工數量之多甚至讓帝國政府覺得有些難辦應該怎麼嘉獎田中建四郎這個為中國忠心耿耿服務著的人。而在95年初田中建四郎更是雄心勃勃的提出了「95年田中計劃」

    計劃大致包括在95年一年中全省將向帝國提供250萬勞工80萬軍人爭取上繳利稅0億中華幣。95年田中計劃。讓在外倭省擁有特殊地位的純中國人抱怨不已當地勞工的急劇減少已經讓一些工廠出現了工人嚴重緊張的局面而0來歲的兒童是無法完全一些高技術、高體力活地。現在「95年田中計劃」的出現讓他們倍感壓力。於是他們聯名向帝國政府提出了申訴要求減少向帝國內陸輸送勞工的數量。在充滿考慮了他們的要求之後帝國政府在給於了田中建四郎充分表彰之後提出削減輸送勞工數量00萬的要求。

    田中建四郎雖然有些沮喪但隨後帝國政府頒發給他的「帝國一級服務勳章」

    和帝國元首讓他在合適的時候共進私人晚餐的邀請又讓田中建四郎興奮起來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火車開得不是很快李國勇愜意地坐在位置上看著窗外一排排高速掠過的樹木和房屋還有不停從工廠裡冒出的黑煙現在的他心情是舒暢甚至有些得意的。

    中國能夠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雖然不全是自己的功勞但畢竟是在自己的帶領之下的來到這個世界他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為自己為了這個國家就算哪一天自己突然死去在中國的歷史上總也能留下自己的名字吧。

    「領袖才接到的發自奧斯曼帝國的電報伊斯坦布爾的叛亂已經開始並在第一時間被平息。」

    帝國情報部長唐衍走了過來「叛逆者已經被全部抓獲凱末爾已被處死馬哈茂德親王被羅瑋秘密運送回了中國現在正在路上。在接收奧斯曼帝國第9口步兵師的時候發生了武裝衝突不過形式已經被控制下來。現在我們在奧斯曼帝國的形式一片大好穆罕默德五世和恩維爾軍事大臣正在完全信任和依賴著我們中國的勢力正在逐步滲透。」

    「有個土耳其詩人曾經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描述了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及其國土形狀『像一匹烈馬從亞洲狂奔而來一頭撞進歐洲大陸」這已經能充分說明土耳其的戰略位置重要性了。」

    坐在李國勇對面的蔣百里喝了一口茶說道「它東西橫跨歐亞大陸南北縱貫黑海和地中海好像地球的中心。黑海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惟一通道古往今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斯坦布爾扼黑海、馬爾馬拉海出入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次帝國能夠控制住奧斯曼帝國那些情報人員可以說是再一次立了一大功啊!」

    「唐衍坐下說話。」李國勇看起來心情不錯。向唐衍揮了下手「我的記憶裡好像奧斯曼帝國以前是匈奴人吧?」

    蔣百里笑了下學識淵博的他說到「士耳其人發源地是中國新疆阿爾泰山一帶。史稱突厥。7世紀東、西突厥汗國先後被大唐所滅。8到3世紀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4世紀初建立奧斯曼帝國5世紀進入鼎盛期版圖擴及歐、亞、非三洲世紀末開始衰落。被漢唐趕到西域的他們從歷史淵源來看和中國有著密切地聯繫。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的後代。」

    「漢武帝劉徹和那個李世民也真是的把他們趕到那麼好地一塊地方。」李國勇有些不甘心地說道。隨即他的臉上露出了貪婪的表情「照這麼看奧斯曼帝國從歷史地角度看那也是中國的領土啊。」

    蔣百里一下就看出了李國勇的真實想法他笑著說道「元首。你就被打這個主意了奧斯曼帝國和日本的性質不一樣土耳其人本身獨特的個性讓它注定不可能成為另一個外倭省我看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盡力保住那個腐朽的王朝讓帝國地勢力在那最大化。」

    李國勇尷尬地笑了下「想想。想想而已我也知道很多事情無法實現佔領一個國家也許只需要一個月但要徹底征服它恐怕一千年都辦不到。亞洲的地盤已經很大了我看沒有十幾二十年地時間我們無法徹底消化。」

    「佔領一個國家也許只需要一個月但要徹底征服它。恐怕一千年都辦不到。」這讓讓蔣百里和唐衍都有所觸動。

    比如印度英國殖民者很久以前就對印度發動了殖民戰爭並且控制了整個印度但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卻始終無法征服它。

    而同樣做為佔領者的中國元首卻巧妙的把印度分成了五個國家讓它們完全忘記了反抗而一門心思地互相爭奪擴充自己的利益元首的這一手毫無疑問的是神來之筆。

    這個辦法不光是在印度也許將來在很多地方都能夠用到。

    「英國也不是一下子就強大的。」

    李國勇看著他們地表情似笑非笑地說道「我們早晚要進入歐洲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失敗後會怎樣我只考慮如何消化勝利果實。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七個小國在那打了200年的仗現在的『日不落帝國』有英格蘭、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我就不相信這些國家甘願受到英國地統治誰都沒有領土要求誰都不想成為在內政和外交上完全自主的獨立國家。」

    元首的話把蔣百里和唐衍嚇了一跳這個想法也實在太大膽了。這些帝國軍隊還沒有進軍歐洲元首已經在想著如何瓜分英國了「現在英國的力量已經不如大戰前了。」

    李國勇看著窗外有些出神地說道「從7世紀初倫敦公司開始向北美移民建立了豈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開始到8世30年代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3個殖民地;算上非洲和亞洲的英國的殖民地面積是它本土地5倍之多所以它才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有能力同時發動幾場戰爭。但現在亞洲已經納入了『大中華聯邦』體系之下少了亞洲那麼一大塊能夠無限制提供人力和物資資源的殖民地我倒很有興趣看看它能夠堅持多久。」

    「菲律賓準備怎麼辦?」蔣百里突然問道「現在大中華體繫上亞洲唯一沒有被納入這個體系的就只有菲律賓了是戰還是暫時不動?」

    這個問題讓李國勇想到了遠在美國的畢德格帶著巨額支票遊說的他能夠成功地說服美國將菲律賓賣給自己嗎?如果肯賣那麼價格將必須成為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價格太高是李國勇絕對不願意的。

    考慮到不願意現在就和美國發生戰爭所以李國勇才想出了購買土地的主意否則憑借強大的國防軍完全有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菲律賓的美國人全部趕下大海。

    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和戰爭能力一直是李國勇所擔心的歷史上的兩次大戰也正是撈足了利益的美國最後的參戰才徹底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現在是墨西哥是李國勇用來牽制美國讓它無法安心發展的一顆棋子但這顆棋子究竟能發揮多大的功效誰心裡都沒有底。

    「還要給美國一些壓力光靠畢德格恐怕無法成功。」李國勇自言自語的說了句然後對著唐衍問道「唐衍你是負責菲律賓的你說下那邊的情況。」

    唐衍定了定神說道「我們在幾年前已經開始發展當地的抵抗力量現在菲律賓最大的反美組織就是『菲律賓民族自由陣線」僅去年一年我們就通過各種渠道向他們提供了總計2億中華幣的資金和武器目前這個組織擁有武裝人員27000名非戰鬥成員達到了萬同情和支持者預計有200到300萬之多。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缺乏有效的訓練和高級指揮人才所以在和美**隊的較量中一連吃了幾次敗仗目前士氣不是很高我們正在考慮往當地派遣軍事人員直接指揮戰鬥。」

    李國勇點了點頭「要多派些有實戰經驗的去別和在奧斯曼帝國的中**官一樣的盡派些才從軍校畢業的去咱們是去幫助別人打仗可不是去鍛煉自己軍官的。另外我看可以再加大援助力量爭取在今年上半年讓那個什麼陣線的對美國人組織一次大的戰鬥。我可以告訴你們我的密使正在美國國內加緊活動爭取購買菲律賓只有讓美國人在菲律賓覺得無法再繼續下去了才有可能讓此事成功。」

    這時候火車緩緩停了下來李國勇長長地伸了一個懶腰說道「走下去轉轉在上面這兩天實在要憋壞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