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血火河山

第三卷 鐵血中華 第二百七十四章 - 審判前夕 文 / 西方蜘蛛

    看著大正天皇急促不安手足無措的樣子李國勇冷笑了這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徵?這就是支撐著日本人的支柱?

    好半天大正開口問了句「元首先生我想請問下我的兒子裕仁現在在哪裡自從他被那些軍人帶走後就再也沒有了消息做為父親也做為日本皇室的唯一繼承人我非常地掛念他。」

    李國勇看了下對此毫不知情的楊度信口說道「這個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會命令我的部下盡力尋訪裕仁皇子下落的這點請你儘管放心。」

    得到李國勇的答覆大正喘了口氣他的確是擔心兒子的安全但在他內心深處還有一層隱憂他非常害怕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裕仁的特殊身份再重新立一個天皇出來與他分庭抗禮畢竟現在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大正天皇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了。

    望了樣面前兩個中國最高的權利人物大正的心裡忐忑不安他不知道他們來皇宮的目的是僅僅的過來表示問候還是想藉著這個機會除掉自己?

    自從簽署了「東京條約」之後他已經徹底放棄了重振皇權重新確立天皇權威的想法他現在唯一所想的就是如何保住現有地位好好安穩地度過餘生。

    「你的生命安全是有保證的」像是看出了的大正心裡的疑慮李國勇說道「但這種保證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必須約束你的臣民們最好不要與中國人作對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你;你只要好好在你的皇宮裡我保證沒有任何人可以侵犯到你的利益否則的話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殺頭不分大小」」

    半是安慰半是恐嚇的話。讓大正不知道應該感謝好還是生氣好。

    看中國人的意思自己的性命應該是能夠保住了皇位也好像不成問題但李國勇卻好像留下了後手把自己地命運和國內的軍民是否反抗中國人牽扯到了一起。

    現在全日本只怕聽自己話的沒有幾個了能征慣戰的將軍老成謀國的大臣全部自己親手送進了中國人的監獄就連身邊的衛兵也全部換成了中國士兵。自己連出宮門都成了問題又怎麼樣約束全國的老百姓?

    楊度看看李國勇說話也狠了點勸勉了大正幾句「你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你自己行得正站得直。中國政府還是站在你這邊的。」

    中國地總理可比元首要吝氣多了大正一迭聲地說道「您放心您放心過去的那些事都是我的大臣一意孤行不聽的勸阻才會做出來的我相信以後不再會有這樣地事情發生了我個人是很喜歡中國這個國家的。」

    看看火候也差不多了。李國勇終於說道「我們也知道你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天皇壞事全部都是部下做的他們要挾你甚至威脅你發動不仁義的戰爭。我們決意審判這些挑起戰爭的罪犯為了在全體日本人民面前展現你的態度我建議你出席一下即將開始地對日本戰爭罪犯的公審!」

    李國勇說的漫不經心但大正可就坐不住了。

    中國人這招實在太狠了山縣有朋和桂太郎這批人雖然在監獄裡但依然是日本軍民心目中的英雄自己只要出席了什麼公審大會那等於是徹底站到了日本地對立面自己靠著祖先積累下來。現在還僅存的一點威嚴將蕩然無存日本人將怎樣看帶自己這個既簽署了「東京條約……」

    又參與審判自己臣民的天皇?正的第一想法就是拒絕但看到中國元首那雙冷冰冰的眼睛又讓他不寒而慄。李國勇對待日本人的態度是全日本共所周之的剛才那句「殺頭不分大小」的話現在還在耳邊迴盪只怕他真說的出做的到。

    他心虛地抬起頭來看了眼中國地元首和總理看到他們兩個人並不急著套他表態而是一個人掏出一根煙點著。一口一口地吐出煙圈另一個人捧著茶杯仔細的品嚐從他們的臉上什麼表情也看不出來。

    「這個元首先生總理先生我們能否再商量一下?」大正小心翼翼地問道「我請你們站在我的角度上考慮一下這麼做將給我帶來很多不便將來我再頒發什麼詔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這對中國來說似乎也不是很好吧?」

    李國勇用不容置疑的語氣說道「現在我們不是在和你商量而是在命令聽著你必須去後天上午點正我的衛兵會親自過來接你的!」

    說完了這話李國勇和楊度起身就走只留下了後面呆若木雞的大正天皇。

    「準備廢除天皇了?」走出了大正的起居室事先並不知情地楊度突然問道。原本楊度他也僅僅以為這次是來看看天皇安撫一下他的情緒而已。

    李國勇默然點了下頭。要想徹底解決日本問題就必須根除日本的天皇制度。

    日本人總認為大和民族是由神選定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孫而天皇則是創造日本國土的神的後代應成為統治日本的現任神是國家一切的中心其權利都是神給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雖然歷史上天皇專權的時間只有200多年日本政權長時間由貴族和幕府將軍執政天皇只是處於從屬地位但日本問題的總根子在於「天皇」制度它是日本封建宗法制度的總代表是日本國民性中自私、狹隘、凶狠、侵佔狂、睚眥必報等劣根性的萬惡之源這一罪惡制度必將使它成為全人類的天敵和屠夫。

    這是一點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從公元0口年推古女皇的攝政聖德太子到現在200多年裡日本皇室累積下來的巨大財富讓為錢傷透了腦筋的李國勇志在必得。

    按照李國勇的記憶在自己的那個時空日本戰敗前日本皇室的財產就超過了上千億美元如果算上藏在菲律賓幾千億地財寶。即使是後來世界最富的阿拉伯國家的國王也不能不在日本天皇面前甘拜下風。

    計算現在沒有那麼巨大的讓人無法想像的財富。但一半總是有的。李國勇只要一想到價值幾十億、幾百億英鎊的資產就不禁面紅耳赤怦然心跳。

    「廢除是一定要廢除的這鬼東西放在這裡我看著心煩」李國勇從沉思裡回過神來「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得等到徹底把天皇從神壇上打下來才行。」

    楊度邊走邊思考著說道「其實我倒覺得把天皇放在這張位置上可以起到穩定日本國內局勢的作用。畢竟絕大部分地日本人還是信奉天皇的如果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廢除天皇制度恐怕會激起日本的民變啊。」

    李國勇淡淡笑了下並沒有直接回答皙子考慮的問題不是沒有道理。但他地思想有局限性不像自己這個來自未來的人能夠知曉歷史的發展。

    「這個問題我會詳細考慮的總要做到方方面面俱到才會動手」李國勇說道「總之日本這個隱患在94年必須連根剷除!」

    楊度驚訝地道「為什麼是94年前?」

    李國勇情知失口指著前面說道「帝國的大將們都等急了走。以後慢慢的再和你說。」

    吳佩孚幾個人倒沒有等急他們正圍著一個才趕到皇宮的人問個不停這個人就是比李國勇先到東京幾天負責審判日本戰爭罪犯地帝國第一**官蕭若秋。

    自從在台灣審理了兒玉源太郎的案件之後。蕭若秋在中國國內知名度大漲那段時候幾乎中國各大報紙都被他佔據了頭條風頭之勁連堂堂帝國元首李國勇都無法比上。

    等到將由他主審「東京審判」的消息傳出後他再一次成為了國內外注意的焦點這次就兩很多西方記者也不遠千里趕到了東京。

    瘦瘦弱弱地蕭若秋往那一站並不起眼但在這些叱吒風雲的中國將軍眼睛裡他卻是那樣的高大而且神秘。

    成為場中焦點的蕭若秋在法庭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面對將軍們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卻實在是應接不暇。不知道先回答誰好。

    「蕭**官您那還需要人不我幫您拎拎包也成啊」王璁又是羨慕又是討好地說道「審判日本犯人實在是太帶勁了可比在戰場上打鬼子有意思一想到那些個鬼子的將軍站在法庭上低著頭的烏龜樣子我就興奮得睡不著覺。」

    「閃一邊去這有你什麼事。」趙燦薛一把推開了王璁明顯的是以大壓小以權謀私「**官您啥時候要出海和我說沒得說的我的旗艦『李牧』號馬上調派給你一個人專門坐;對了**官我在英國地時候知道法庭有陪審官書記官什麼的您看我怎麼樣?」

    吳佩孚瞪大了眼睛「對對老趙當陪審官我老吳的兩個字還不錯就當個書記官吧到時候誰敢鬧事老子一槍崩了他個狗日的!」

    兩個老大帶頭搶官其他人可以就插不上嘴了。

    蕭若秋一臉的苦笑這幫軍人把法庭當兒戲了這可不是拿槍打仗的戰爭端著刺刀衝上去就行了神聖的法庭需要在確鑿的證據面前把那些犯人們辯駁的無言以對最後才能量罪定刑。

    李國勇和楊度撥開了人群走了進去李國勇笑罵道「你們在做什麼一個個拿槍地還想舞墨我可告訴你們誰再打擾蕭**官老子踹誰的屁股!」

    看看時間還早李國勇乾脆就在皇宮裡詢問起審判的詳細情況來。

    「本次審判的地點設在了離皇宮不遠的『北之丸公園」安全方面在吳將軍的安排下沒有任何問題」蕭若秋坐了下來說道「現在審判團主要的矛盾聚集在要不要審判天皇以及天皇是不是主犯的問題上。」

    「哦說來聽聽。」不光是將軍們連李國勇和楊度也來了興趣。

    蕭若秋從隨身帶著的包裡拿出了一本889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放在檯子上翻開說道「其中有這麼幾天和天皇發動戰爭的權利有關第一條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第三條天皇神聖不可侵犯。第四條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並依本憲法之條規行使之。第八條在緊急情況下天皇可發佈代替法律之敕令。第十一條天皇統帥陸海軍。按照憲法的規定天皇毫無疑問是戰爭的首犯但我的考慮是暫時不審判天皇一下子審判如此多的戰爭罪犯已經很刺激日本人了再審判天皇將有可能激起某些問題天皇的問題我個人建議留待日後解決。」

    李國勇沒有立刻回答在那想著這個明治天皇還真是人物把皇權牢牢地掌握在手裡可惜兒子也實在不爭氣了點。

    「那還用說肯定得要審叛啊我早看著這個天皇不舒服了。」佩乎第一個說道。

    趙燦薛贊成他的意見「從日本的憲法來看天皇佔據最高統治地位在法律形式上是國家的化身日本首相是由天皇任命內閣一切只對天皇負責。天皇直接指揮軍隊想對哪個國家發動戰爭必須直接上奏天皇批准內閣與議會都無權過說穿了議會只是個擺設。所以我贊成吳總司令的意見將天皇作為首犯審判!」

    「我同意蕭若秋的意見。」楊度提出了反對的看法「暫時不能激起日本的民變雖然現在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但我還是覺得小心從事的好;何況大正天皇和明治天皇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根本一點實權也沒有憲法上規定給天皇的權利特可享受不到半分。」

    分成兩種不同意見的中國文武官員將目光投向了最後的決策者帝國的元首李國勇。

    「不審先放他一馬再說!」李國勇其實早就下定了主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