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大民國

正文 第741 驅虎 三 還有嗎? 文 / 大羅羅

    會議結束後,大部分與會將領都魚貫而出,不過常瑞青、趙振、吳石、張國燾,還有今天上午才到南京白崇禧、彭d懷、林祚大三人都沒有離開會議室。高品質更新就在

    「愷蔭,把剛剛從天眼那裡得到的消息說一下吧。」常瑞青指了下張國燾道。

    「蘇聯、印度現在正在誘惑日本同咱們開戰,還要在德裡搞一個什麼祝捷慶典,想叫日g高層去參觀。武田亨的心思也活泛起來了,聽從了山本五十六的建議準備先拿下歐胡島,然後再考慮下一步的行動。」

    「下一步行動?知道是什麼嗎?」吳石追問。

    張國燾微微搖頭:「這個不知道,可能武田自己也沒有想好,不過多半是兩種可能,一是和咱們過不去;二是南下澳大利亞。」

    「靠猜可不成,一定要搞清楚具體的方向,這個非常重要。」吳石看了看常瑞青,接著又道:「耀如,如果日本人南下澳洲就好了,咱們要先把印度阿三從中東打出去。」

    「不是如果,告訴天眼,一定要促使日軍南下澳洲!」常瑞青斬釘截鐵的命令道。

    白崇禧、吳石、趙振和彭d懷等人同時一愣,他們並不知道天眼的真實身份,沒想到這個間諜神通廣大到這種地步。白崇禧追問道:「耀如,有把握嗎?」

    「可以一試。」常瑞青淡淡地道:「總有七八成把握吧。」他想了想又道:「不過光靠天眼恐怕不行,武田亨也不是那麼容易左右的人。」

    「耀如。我有個想法。「趙振接過話題道:「可以讓研轟七曝一下光,還可以誇大一下研轟七的數量。讓日本人誤以為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遠程重型轟炸機。」

    研轟七的最大航程超過3000公里,即使在搭載5噸炸彈的情況下。最大航程仍然超過2300公里,從海參崴和南朝鮮(已經交給大韓民國)出發可以覆蓋日本本土的大部分區域,還可以用來摧毀日本在樺太島的石油設施。

    常瑞青道:「我看可以,愷蔭,你去和空軍的楊總司令商量一下,看看怎麼安排。」

    「明白了。」張國燾點了點頭,也給常瑞青出了個主意:「總理。根據天眼的報告,日本人對新加坡要塞非常忌憚,這個要塞離開他們的主要石油採集地蘇門答臘島的巨港油田非常近。一旦開戰。從新加坡起飛的俯衝轟炸機都能把巨港油田炸毀。要不咱們也在新加坡要塞部署一些俯衝轟炸機和中型轟炸機?」

    白崇禧插話道:「不行,新加坡要塞是一線基地,太容易遭到日軍突襲,在開戰前不能部署太多的飛機。不過新加坡要塞的駐軍應該增加。那裡居民要盡快疏散。戰備物資也要開始儲備,要做好被日軍圍攻的準備。我估計一旦我們同日本開戰,新加坡要塞一定是第一個遭到攻擊的對象。高品質更新就在」

    「已經佈置下去了。」常瑞青思索下說:「不僅是新加坡,吉隆坡、關丹、馬六甲、沙阿蘭、檳城、納土納群島、文萊、山打根和巴拉望島都做了防備。」

    白崇禧微微皺眉,有些不安地道:「南洋那麼大,還有那麼多島嶼,光守是守不過來的。」他想想又道:「而且靠轟炸油田也不一定能嚇倒日本人,他們在戰前就儲備了不少石油。奪取巨港油田和巴厘巴板油田後,他們的石油產量遠遠超過消耗。多餘的部分都儲備起來了,好像還是我們幫著運輸的。」

    這個時空因為中國在背後暗助日本,所以美國人的潛艇並沒有對日本的南洋運輸線構成什麼威脅。巨港的石油直接用日本油輪運到新加坡,然後由中國油輪運往釜山港,再由日本油輪從釜山把石油運回本土儲備起來。這一路由日本油輪負責的航線極短,在日本驅逐艦的層層保護下,美國潛艇根本無從下手,而由中國負責的運輸線雖長,但中國一來和美國算友邦;二來這樣的行為也沒有違反國際上面的「中立準則」;所以美國也無可奈何。不過日本本土的石油和各種戰略物資儲備卻因此變得非常充足。

    「不、不用太擔心日本,」常瑞青搖頭說:「他們不是咱們的對手,不大會上門送死的。」他的唇角流露出一絲玩味。「俗話說惹不起、躲得起,他們惹不起我們,正好躲到澳大利亞去,不是麼?」

    白崇禧稍稍愣了下,隨即點點頭,日本即使拼了命來和中國作戰也沒有多少勝利的希望,除非蘇聯能在西線戰場創造奇跡,否則就是中美夾攻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躲」到澳洲去,英國人現在就剩最後一口氣了,所以澳洲是肯定守不住的。那些澳洲以後,日本就有退路了,即使本土和南洋群島統統淪陷,他們也能在澳大利亞重新建國。至於中國追殺到澳洲去的可能性倒不太大,畢竟戰後中國不過是世界第三強國,美德兩國都不會希望中國擁有太大的領土和太多的資源……

    看到沒有人再提出建議,常瑞青神色嚴肅地道:「對日政策就先定下來了,一是要做好一戰的準備;二是驅虎吞狼,促使他們南下澳洲。」他又掃了眼眾人,接著說道:「三嘛,還是要給他們一點幻想……中日都是gcd領導下的亞洲國家,又同文同種,是東亞文明的棟樑,不應該自相殘殺。如果日本gcd可以改變蘇維埃革命的路線,改走國家社會主義道路,中日兩國兩黨完全可以和平共處,成為共同抵抗西方文明入侵東方的盟友。」

    在座的眾人互相看看,誰都沒有對常瑞青的話提出異議。他們心裡都明白,東方世界只能有一個領袖。所以中日在戰後成為盟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現在拋出這個政策不過是暫時穩住日本人。高品質更新就在因為大中華聯邦在實現中日一體之前,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要解決。那就是印度!這次常瑞青把白崇禧、彭d懷和林祚大從前線召回,就是要討論對付印度的。

    「健生、石穿、陽春,你們對印度和中東戰場有什麼看法?」常瑞青直入主題了。

    「耀如,從印度紅軍在中東戰場的表現來看,中亞m斯林和印度m斯林肯定是打不過他們的。」白崇禧斟酌著說:「如果我們一定要消滅印g政權,恐怕必須出動三百萬以上的國防軍,而且也不一定會得手。因為印度民眾還是非常擁護印g的。」

    常瑞青微微點頭,印度現在的情況有點像歷史上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魯易是偉大領袖,印度gcd光榮正確。領導3.5億印度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婆羅門封建主義、國大黨官僚資本主義),又雄赳赳、氣昂昂出兵中東打敗了一百多萬英美聯軍。而且眼下的印g還沒有實行農業集體化政策——根據情報,這是托洛茨基向魯易提出暫時不要實行農業集體化的。因為托洛茨基認為印度農業的積累不足,耕種方式也非常原始。人均耕地面積又小。如果硬要盲目推行集體化政策,代價肯定比蘇聯當年更慘重。類似的話歷史上赫禿子也和太祖講過,不過魯易倒是勉強聽進去了,所以現在印度人民還是耕者有其田的,因此絕大部分都衷心擁護gcd擁護「魯太祖」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果一定要「征服」印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代價肯定不小,而且現在的印度又有什麼值得中國付出太多東西呢?這個國家千百年來積累下的財富要麼在革命戰爭中毀滅。要麼就被逃離印度的上層階級帶走,而且印度的自然資源也不算豐富。不過是可耕地面積大一些,但十之**又非常貧瘠,只有印度西北的旁遮普地區能算得上土地肥沃。

    不過這樣的肥沃土地對現在大中華聯邦來說也不算什麼。本來常瑞青也以為溫暖濕潤的土地必然肥沃,不過當上中國總理後他才從農業部送上來的報告中瞭解到這個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南方濕潤地區的土地往往非常貧瘠,因為太多的雨水黑帶走土地中的礦物質形成不適宜糧食生產的紅土地,除非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爪哇島的火山泥就很肥沃,尼羅河每年也會給埃及帶來非常肥沃的泥土),一般情況下熱帶地區的糧食畝產量都不高。而且溫暖的氣候雖然有利於植物生長,但對糧食作為的生長沒有什麼好處,雖然可以長出雙季稻、三季稻,但是每一季的畝產都不高,費時費力沒有多少效益,還不如用來種植某些經濟作物比較實惠。

    倒是某些高緯度地區,只要不是太冷同時又能解決灌溉水源問題,通常都是肥沃的產量區。比如另一個時空的中國東北、哈薩克斯坦、烏克蘭、波蘭、俄羅斯的南西伯利亞和伏爾加河流域都是重要的產量區,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土地也非常肥沃,只是由於人口太少開發不足而沒有產出太多的糧食,另外哈薩克斯坦和南西伯利亞的人口也不多,土地資源同樣沒有得到較好的利用。所以大中華聯邦的糧食安全用不著依賴印度阿三的那幾畝薄田,只要搞好西伯利亞、遠東和中亞的農業開發就行了。

    如果不是魯易和印度gcd堅決站在蘇聯一邊,又出兵幫著蘇聯防守中東產油區,常瑞青還真沒有什麼興趣去打印度。不過現在,中印又不得不戰。旁遮普的肥沃土地可以不要,中東的石油可是必須要控制住的,而且印度阿三還源源不斷往蘇聯派出國際主義戰士……

    想到這裡,常瑞青的眉毛一揚。「陽春,」他問林祚大道:「隆梅爾回德國了麼?」

    「已經回德國了,5月18日離開吉達港的。」5月18日就是胡賴斯戰役的第二天,希特勒在確信英美已經在中東徹底失敗後,用急電召回了隆梅爾。林祚大道:「隆梅爾離開之前曾經對我說,德國準備出售武器給哈里發。還可以向哈里發軍派遣軍事顧問。具體的交易細節,稍後會由德國駐阿拉伯帝國大使館同我談判。」

    也就是說,德國準備承認阿拉伯帝國了!常瑞青指了下趙振:「又霖。你親自走一趟柏林去和希特勒當面談判。要求德國免費提供150個輕步兵師和10個輕裝甲師的裝備給阿拉伯帝國,另外還要1500門100mm口徑以上的大炮、500架飛機和10億馬克的低息貸款。至於軍事顧問,哈里發軍不需要。」

    聽到這些條件,趙振怔了一下:「耀如,希特勒恐怕沒有那麼好說話吧?」

    「他會同意,即使這次不同意,下一次也會同意的。」常瑞青冷冷一笑:「因為我們不會白要他的東西。只要他肯答應我們就會向印度西北進軍,還將在卡拉奇發動一場登陸作戰,從而截斷印度和蘇聯的聯繫。」

    趙振點了點頭。印度炮火加上蘇聯武器才會構成戰鬥力。從第二次中東會戰的情況看,這種印度炮灰兵的戰鬥力大約相當於英美軍隊的三分之一,德軍的六分之一,如果把印度炮灰直接編入蘇聯紅軍。戰鬥力應該還能再提高一倍。而且這種炮灰兵數量太多。幾乎可以無限供應。所以理論上說,只要印度和蘇聯之間的聯絡不被切斷,托洛茨基就能依靠無窮無盡的印度炮灰和德國人拼消耗。雖然以德國人的軍事實力,他們可以把所有的印度炮灰和蘇聯炮灰都殺光,但是在這之前他們自己也會死上一大堆。德國的人口可不多,就算用1個金髮碧眼的日耳曼「超人」去換10個印度人,希特勒也會心疼的。而以德國目前掌控的龐大重工業實力,常瑞青索要的這些武器裝備根本不算什麼。

    「陽春。現在哈里發軍的情況怎麼樣?」常瑞青又問林祚大道:「有沒有可能反攻埃及?」

    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控制了埃及。哈里發就不怕沒有兵員,再拿到德國人白給的武器裝備,就能迅速將軍隊擴充到200萬以上,這樣就有本錢反攻阿拉伯半島了。

    「不能。」林祚大明白常瑞青的想法,可哈里發軍的情況現在還不允許發動進攻:「哈里發軍在第二次中東會戰中也蒙受了一定的損失,特別是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失去了大部分的坦克和裝甲車。另外,中東印度紅軍的力量非常強大,雖然他們在之前的戰鬥中也損失較大,至少有100萬人傷亡,但是這些傷亡都很快得到了補充。哈里發軍總參謀部認為,如果要在短期內反攻埃及,就必須得到中國國防軍的直接支援,至少需要一個裝甲騎兵軍和兩個空軍師,另外還德國方面的配合。」

    「虞薰,」常瑞青問陸軍總司令兼國防部副部長吳石道:「能拿得出一個裝甲騎兵軍和兩個空軍師麼?」

    「如果在西伯利亞和中亞沒有大的軍事行動就能拿出這些兵力。」吳石想了想,又道:「耀如,印度作戰準備什麼時候發動?需要準備多少兵力?」

    「石穿,你說呢?」常瑞青問彭d懷道。

    彭d懷極不願意進攻印度gcd,不過身為軍人他還是如實回答道:「雖然印度gcd極得人心,但也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熱烈擁護他們的。原先的印度教徒賤民是最熱愛印度gcd的,m斯林特別是印度西北和阿富汗的m斯林就不怎麼喜歡gcd了。所以我們如果要對印度全境用兵,那麼至少需要200萬到250萬兵力,而且還必須解決管理大片佔領區和3億多佔領區民眾的問題。」

    「不,我們不會對印度全境用兵。」

    彭d懷在心裡面鬆了口氣:「這樣的話,有100萬軍隊應該夠了。」

    「是國防軍還是友邦軍隊?」常瑞青又問。

    「是國防軍,中國國防軍!」彭d懷強調道。他的中國遠征軍雖然掛著中國的牌子,不過主力卻是韓國國防軍,戰鬥力差了不是一點半點,要不然也不會被印度阿三打敗了。他頓了頓又道:「如果換成友邦軍隊的話,恐怕需要200萬以上才能達成目標。」

    「健生,你說呢?」常瑞青看看白崇禧。

    「耀如,」白崇禧思索著道:「真主黨軍的擴編和訓練已經完成,目前武裝了60萬人,變成4個集團軍12個軍36個師,武器裝備都是蘇械,大炮、坦克都不缺。另外,印度m斯林聯軍現在也擴充到了40萬,裝備同樣以蘇械為主,比不上真主黨軍。」說到這裡,白崇禧忽然皺起了眉毛:「不過現在有一個問題,真主黨和印度m斯林聯盟都在打各自的算盤,雙方都想當老大,誰也不服誰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