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大民國

正文 第734 錯誤的戰爭 十六 來了麼? 文 / 大羅羅

    「……1935年5月6日,中東戰區司令部在拖延了五天後終於下達了繼續執行波斯灣作戰的決定——個決定在後來的10年中飽受非議,被認為是整個中東會戰中最錯誤的決定!但是,我並不是這麼認為的,在我看來,繼續波斯灣作戰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我們扭轉敗局的唯一機會。至於後來發生的一切,的確有些始料未及,特別是蘇聯和印度空軍的突然發威,以及英國裝甲部隊的糟糕表現,在1935年5月6日之時,是沒有人能想到的。即使有人曾經提出過放棄波斯灣作戰的建議,我認為那是不負責任且完全錯誤的。作為一名軍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爭取勝利的機會,不應該有灰心喪氣的想法。如果說我在整個波斯灣作戰的過程中有什麼重大失誤的話,就是沒有同及時遏制部隊中的失敗主義情緒,而且還將史迪威——韋維爾集群的主要力量,三個美國裝甲師和一個哈里發軍裝甲師交給滿腦子都是失敗主義情緒的小喬治.巴頓將軍指揮!或許這才是我們打輸波斯灣作戰的最根本原因!」——以上摘自史迪威中將的回憶錄《錯誤的戰爭》。

    一陣滾雷一般的炮火在利雅得西南180公里左右的小鎮哈萊班西面的沙漠中掠過。將印度紅軍擺在那裡的一道阻擊陣地打成了一片火龍。從巴頓少將和馬步芳中將所在的這個沙丘的頂部向不到6公里外的戰場方向看過去,那裡煙塵翻滾火光沖天,就像傳說中的修羅地獄一樣,隱隱還能聽見撕心裂肺的喊殺聲和慘叫聲。

    在這座沙丘下面排列開來的車身上滿是塵土的700多輛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車,就是美國第2裝甲師(合併了第4裝甲師的全部坦克、自行火炮、美國第5裝甲師、哈里發軍第一裝甲騎兵師的全部完好的履帶式裝甲車輛了。其中m3格蘭特坦克有109輛、c型坦克有112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有122輛、c型自行火炮(包括105自行榴炮和150自行步兵炮有45輛、m7牧師105自行榴炮有61輛、各種履帶式裝甲車還有275輛。700多輛履帶式裝甲車輛看起來是不少了,可是比起他們離開吉達港的時候卻少了差不三分之一!當然沒有及時趕到哈萊班的裝備並不都是在沿途的作戰中損毀了,雖然印度紅軍在他們通往波斯灣的途中設下了好幾重封鎖線,但是都被這三個裝甲師發動的突擊給輕鬆突破了,在戰鬥中損失的裝備不過是區區幾十輛而已。不過阿拉伯半島沙漠地區的嚴酷氣候和孔不入的細沙還有糟糕透頂的道路卻讓超過500輛各種裝甲車輛在半道上趴窩了!

    至於用平板大卡車拖拽的英國坦克。現在還在7、80多公里外的簡易公路上慢慢往前爬呢!為了保證這些寶貴的坦克不被可能潛伏在某處沙漠中的印度紅軍偷襲,史迪威中將還專門調了一個美國裝甲師保護它們,真是微不至的關心!但願這些英國坦克在波斯灣作戰中的表現不要讓他失望。

    而這支美阿聯合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巴頓少將,正如史迪威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所披露的那樣,是堅決反對繼續執行波斯灣作戰的。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對英國的6個裝甲師的戰鬥力表示懷疑。在之前南下麥地那的作戰中,這6個英國裝甲師幾乎沒有上過戰場。一直再美國人後面慢吞吞的爬行。而一路苦戰的4個美國裝甲師早就疲憊不堪,還喪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坦克、自行火炮,最後只能合併成3個裝甲師出戰。巴頓擔心,萬一蘇聯人在中東地區部署了一個或幾個坦克軍,而且在波斯灣以逸待勞的話,史迪威——韋維爾集群可就要被人打得狼狽逃竄了。

    不過巴頓的反對理由最後沒有能說服華盛頓。而且在華盛頓通過外交努力,將哈里發裝甲師要來配屬給史迪威——韋維爾集群後,巴頓少將也一度改變了看法,同意再次指揮裝甲部隊打頭陣了。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哈里發軍裝甲師不是中國國防軍裝甲師,不是德國國防軍的裝甲師!配屬的坦克、自行火炮雖然不少,但都是戰力不足的c型坦克。而非大名鼎鼎的追獵者。麻煩的是,哈里發軍裝甲師的訓練不足,也缺乏足夠優秀的機械師,對於在途中發生故障拋錨的各種車輛幾乎束手策,最後巴頓不得不派美軍的機械師幫助他們維修。但是美國機械式對德式(華式裝備又不夠熟悉,也看不懂圖紙上面的中文和阿拉伯文,所以維修效率也不高,還因此延長了美軍在修裝備的故障排除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巴頓這個在另一個時空中以大膽著稱的美國裝甲部隊指揮官,現在變得異常小心謹慎,對裝甲力量的使用也非常吝嗇。在遭遇印度紅軍阻擊時,總是讓步兵反覆進行火力偵察,在摸清了對方底細後,才讓裝甲部隊發動突擊。

    「看來美英聯軍非常小心啊……」

    就在巴頓將軍觀察印度紅軍陣地的同時,在哈萊班鎮以東的一個小山頭上面。同樣有幾個穿著土黃色呢子軍服的蘇軍軍官正舉著望遠鏡在觀戰,為首一個就是印度紅軍參謀長別爾津。他一邊舉著望遠鏡觀察前線,一邊低聲嘀咕道。

    中東會戰打到現在已經分成了兩個戰場,其中一個就是正在激戰的地中海沿岸戰場。印度紅軍在那裡投入了主力部隊,而且已經佔到了上風,大獲全勝看來只是時間問題。另一個戰場就是即將開打的波斯灣戰場了!

    說實在的,美英盟軍到了現在這個份上還不肯放棄波斯灣作戰真有些讓布柳赫爾和別爾津等人喜出望外了。

    山坡下面的道路盡頭一陣煙塵飛舞,幾個打扮成印度紅軍士兵的蘇聯軍官策馬飛奔到了山坡下,然後飛身下馬大步就上了山。別爾津看到他們上來就將手中的望遠鏡丟給身邊的參謀,衝他們其中的一人招了下手:「崔可夫同志,你覺得美英裝甲部隊怎麼樣?有信心用一個坦克軍打敗他們麼?」

    崔可夫現在是蘇軍第39坦克軍軍長,這次被調到中東來的就是他所指揮的坦克軍。這個坦克軍在蘇聯裝甲部隊中也算精銳,擁有3個坦克旅和1個自行火炮團,全軍上下一共擁有195輛su-75強擊炮和36輛su-122自行火炮。另外每個坦克旅的編制內除了1個坦克營、2個摩托化步兵營之外,還有一個高射炮營,配備了18門45mm輪式自行高射炮,這種自行高射炮是高平兩用的,反坦克的威力不亞於45mm反坦克炮。只要對這個時代的坦克戰有所瞭解的軍官,一看這個蘇軍坦克軍的編制表就知道,現在蘇聯坦克部隊的作戰思路已經從進攻轉為了反坦克防禦。不過即使擁有極強的反坦克作戰能力。用一個坦克軍對付十個裝甲師還是一件挺費勁兒的事情。

    「參謀長同志,」崔可夫行了個軍禮,眉頭微皺:「還是沒有見到英國人的坦克,不過已經見識到美國的m3格蘭特了,看上去比t-28還要糟糕,車身太過高大。裝甲不足,45mm反坦克炮也能輕易將其摧毀,這種坦克絕對不是su-75的對手。至於哈里發軍的c型坦克就容易對付了,在中國人那裡,這種坦克不過是給追獵者打打下手而已,根本不能用來打主力的。」他頓了一下又道:「不過還有一個難題,英美的空中優勢非常明顯。在同中國、德國交戰時我們就沒少吃飛機的虧。」

    別爾津微微一笑,擺擺手道:「崔可夫同志,你不用擔心敵人的飛機。日本紅海軍的井上成美同志已經想到應付的辦法了。根據他所瞭解的情況,現在英國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兵都沒有專門的俯衝轟炸機和強擊機,他們是用戰鬥機懸掛炸充數的。而且他們的戰鬥機航程都不大,對機場設施的要求較高。不像德國人hs-123隨便找塊平地就能起降。所以我們只要徹底破壞利雅得附近的幾個飛機場,隨後再美英修復機場之前尋找機會同他們決戰就行了。」

    「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崔可夫點點頭,又敬了個軍禮:「紅軍第39坦克軍堅決完成組織上賦予的光榮任務!」

    ……

    「總理。這是施植之的電報。羅斯福總統將派霍普金斯來華訪問,並且希望同等級別的我國官員能訪問美國。」在南京湯山總理府的每週例會上,外交部長汪精衛瞇著眼睛,笑呵呵的將中國駐美大使施肇基的電報放在桌上:「植之還說,美國政府準備承認印支民國、緬甸民國和馬來民國的全民公投結果,承認它們是大中華聯邦的一部分了。」

    「哼哼,咱們大中華聯邦的家務事用得著他們來承認?印支、緬甸、馬來亞早就是我們的囊中之物。德國、意大利和英國在公投結果出來以後就在第一時間承認了,只有這個美國一直拖著不承認!」國民教育部長孫月薰冷笑著說道。倒不是她對美國有什麼不滿,而是她知道常瑞青現在還不想讓中美走得太近。

    孫月薰的話幾乎就可以代表常瑞青,所以在場的汪精衛、宋慶齡、廖仲愷等幾個「親美派「都微微的一皺眉。宋慶齡接過問題追問道:「耀如。你準備怎麼答覆羅斯福?他畢竟是一番好意,我們拒人於千里之外總不大好吧?而且美國在過去十幾年也幫了咱們不少忙,咱們的戰後建設恐怕也少不了美國資本和技術的幫助。」

    常瑞青搖了搖頭,皺眉道:「聯美的事情一定要謹慎,中東會戰打成這樣,大英帝國八成要垮,德國整合歐洲已經沒有什麼難度了……將來的世界頭號列強就是德國人了!而美國憑著強大的工業實力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稱霸美洲佔據世界二號列強是沒有問題的。而我們中國雖然地盤不小、人口眾多,但是底子畢竟是薄的。再怎麼崛起也是個老三,不過自古以來,老三的日子永遠比老二好過!我想諸位明白我的意思吧?」

    這麼一說,在座的幾位哪裡還有不明白的,怎麼說大家都是玩熟了權力遊戲的主兒。當老大的從來最忌老二,所以一定會不遺餘力打壓,相比之下坐第三把交椅的那位壓力就輕了許多。老大、老二的鬥爭分出個高下之前。誰都不會主動找他的麻煩,前提自然是他不能在老大、老二之間有明確地站隊。

    不過一直搖擺不定也不行,要不然老大、老二的鬥爭一旦分出勝負,贏家一定會將他當成的打壓對象。所以最佳的選擇就是在兩強之間保持平衡……但是常瑞青也知道,戰後世界的平衡術並不容易玩!如果是現在是美國強而德國弱,那麼這個平衡倒不難維持,美德鬥爭多半會走前世美蘇冷戰的路子。可現在佔上風的明顯是希特勒領導的德國佬了!這就好比前世讓蘇聯統治歐洲大陸並且先搞出了原子。斯大林同志還會用冷戰遏制什麼的來對付資本主義?

    所以現在中國同美國的距離也不能太遠,和德國的關係也不能太親密,要讓希特勒知道,一旦他準備用武力解決美國,中國一定會和美國並肩作戰!至於聯德反美則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這對中國而言等於自尋死路!

    「總理,那美國人那頭咱們怎麼答覆?要不要謝絕霍普金斯的訪問?」外交部長汪精衛低聲詢問。

    「這倒不必。現在世界大戰還沒有結束,我們同美國畢竟還是盟友嘛!」常瑞青思索了下吩咐汪精衛道:「兆銘,給施植之去電,就說我們歡迎霍普金斯先生來華訪問考察商務。此外,我們還會安排大中華聯邦的商務部長曾琦出訪美國。」他又看看曾琦:「慕韓,你就辛苦一下走一趟美國吧。」

    「知道了。」曾琦點點頭問:「總理,我要走那條航線去美國呢?」

    去美國的航線現在有兩條。一是走印度洋、歐洲、大西洋;二是走印度洋、南非、南美去美國。另外,中美之間的太平洋貿易航線也沒有完全停止,不過卻沒有空中航線從太平洋上飛躍。

    「走歐洲吧,順便去德國、意大利、英國訪問一下。」常瑞青想了想說:「再去同希特勒討論一下進入中東的問題。我估計英國在兵敗中東後有可能投靠德國,這樣德國人的勢力就大了,我擔心希特勒會有獨霸中東的野心。慕韓,你去幫我探一下他的口風。」

    「明白了,」曾琦又問:「那麼職部到了美國後和羅斯福談什麼呢?」

    「談日本和南洋問題。」常瑞青道:「這兩塊地盤一定要歸我們!至於美國的戰後利益。我看可以鼓動他們進入澳大利亞。」

    「鼓動美國進入澳大利亞?總理的意思是?」曾琦似乎有些不大明白。

    常瑞青微微一笑,朝這位曾大智囊眨了眨眼睛:「慕韓,你就挑明了對羅斯福說吧,他會明白這話的意思。」

    曾琦點了點頭,沒有再多問問題。接下了常瑞青又向負責戰時經濟的張君勱問起了戰時生產和財政問題。

    張君勱回答道:「總理,戰時生產在33年就已經上了軌道,而且我們從31年開始的戰備建設到今年初已經開始見到成效了。從三五計劃開始至今。前前後後將近600億華元的總投資了,一共建設和擴建了2260家工廠,主要屬於鋼鐵、機械、航空、汽車、拖拉機、有色金屬、採掘、、發電、特種合金、化工、電子、儀器儀表和成套設備等重要行業及其配套行業。這批工廠大部分會在1935年底之前竣工投產。屆時我們的鋼鐵產能將會突破2600萬噸,電解鋁產能會突破20萬噸。精煉銅100萬噸,煤炭產能突破5億噸,電力突破500億度,就連石油的總產能也將超過900萬噸!如果第4個五年計劃還能取得同樣的成績,我們工業實力恐怕能超過德國本土和蘇聯,位居世界第二了!」

    聽到張君勱得意洋洋提起世界第二,常瑞青只是笑著搖搖頭,中國不是真正的老二,德國已經掌握了歐洲的大部分工業,而且在德國將要征服的蘇聯西部領土上,還有相當龐大的蘇聯工業實力等著他們去接收。這個世界老大的位置是坐定了。而且美國的工業科技實力要遠遠領先中國,他們的老二地位可不是中國在短期內能追上的。再說了,只是單純在產能上面超越美國是毫意義的,中國的科研和創能力比美國差太多了,未來還得多想點辦法追趕,特別要在制度上找到突破點……總之,世界大戰的勝利不過是個的開始,真的想要讓大中華聯邦雄踞東方,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呢……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