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時行

卷一 宣和六年 第242章 趙不尤(下) 文 / 庚新

    不過李梲卻想起了另一件事。

    不是說玉尹找了望仙樓的歌姬遊湖嗎?

    會不會便在這艘畫舫?

    「快些靠上去!」

    李梲二話不說,便讓人把船划過去。

    潘通給他的時間,不過三天。李梲也知道,自家那所謂的應奉局兵馬,只是個空殼子,沒有一兵一卒。三天時間莫說押送,便是把人手招夠都是麻煩。杭州這幾年倒是風調雨順,雖有方臘之亂在前,卻已經平息,至少在溫飽上問題不大。

    這裡不似北方,特別是相州等地,天災不斷,所以應募招刺的人手充足。

    就算李梲是杭州知州,也沒把握在幾天之內,便招攬足夠兵馬。既然這樣,便讓玉尹頭疼去。畢竟他玉小乙才是應奉局的都監,這種事情,自然應該是他負責。

    「敢問杭州應奉局都監玉尹可在船上?」

    有隨從在船頭上大聲叫喊,好半天才聽人醉醺醺回道:「哪來的夯貨,直恁呱噪,卻在這裡擾人雅興?」

    聽口音,卻是開封口音。

    隨從頓時大怒,立刻回道:「杭州府李知州在此,玉尹還不出來迎接?」

    「便讓他自己上來。」

    船上那人,也不客氣,似乎全不把李梲放在眼中。

    李梲這一回,卻真個是氣壞了。

    想他堂堂杭州知州,居然被人如此辱罵?

    那玉尹也忒大膽,明知道自己在這邊,還敢如此放肆?

    若不是急於讓玉尹來交接兵符,李梲說不得已拂袖而去。他強忍著心頭火氣,一擺手,示意畫舫靠上去。隨從在船上搭上了甲板。而後隨著李梲。便氣勢洶洶登上那艘畫舫。

    畫舫不算太大,艙門口站立著八個彪形大漢。

    李梲看到那八個大漢,便是一怔。

    這八個人。氣度看上去非同一般,透出一股子剽悍之氣。一邊四個,往那裡一站。足以讓人感到一股子莫名壓力。李梲雖然帶了十幾個人,但是哥這些人一比,顯然相差甚遠。更重要的是,這幾個大漢身著黑色木棉布做成的袍子,衣飾更不是等閒之流能夠穿戴。這一切,足以顯示出他們的身份和來歷,不同一般。

    加上之前那說話之人濃濃的開封口音,讓李梲心裡,不由得一顫。

    就在這時。玉尹從艙中走出來。

    「李知州怎地來此,恕小乙不知,未能遠迎。恕罪恕罪。」

    「你這廝好大的排場。明知李知州來此,還敢如此無禮……」

    李梲身邊的一名隨從厲聲喝罵:「方纔是那個吃了屎的傢伙說話。讓他滾出來。」

    李梲心裡一驚,想要阻攔卻已經來不及了。

    不等那隨從說完,就見那艙門口外的一個彪形大漢猛然上前,抬手一把便把那隨從拎起來,二話不說,就扔進了西湖中。雖已仲春,湖水卻依舊冰寒。那隨從掉進水裡,大聲叫喊救命。

    李梲那船上的人剛要準備去救人,就聽到一聲刺耳箭嘯。

    一直金翎箭唰的落在李梲所乘坐那艘畫舫的甲板上,金翎顫抖不停……

    「且看那個不長眼的敢救他。」

    方才斥罵李梲的聲音再次響起,「這杭州知州真個好學問,便教出這等惡奴不成?」

    一看金翎箭,李梲心頭一顫。

    這金翎箭並非是用黃金打造,而是白羽抹金,屬於大宋皇室之物。

    船上,有皇室中人?

    李梲這心裡,頓時生出莫名恐懼,忙上前一步道:「下官李梲,不知船上是哪位皇子?」

    一干隨從,噤若寒蟬。

    若這時候再看不出端倪,可就白在知州府上做事了。

    玉尹忙上前輕聲道:「李知州,船上的是秦王之後,高平郡公一房所出,邢侯趙不尤。」

    秦王,便是太祖之子,後世小說演義中八賢王原型趙德芳。

    趙德芳本是趙匡胤第四子,死後加封楚王。徽宗政和元年,該為秦王封號。而高平郡公,便是趙德芳長子趙惟敘,曾任懷州防禦使,河內侯,保靜軍節度觀察留後。

    說起來,這北宋年間的皇帝,除了太祖之外,幾乎全都是太宗趙光義子孫。

    可是到了南宋,除了高宗趙構之外,便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人。

    李梲聽了船上人的來歷,心裡頓時一鬆。若只是趙不尤,他倒真不怎麼害怕。畢竟自太宗以來,太祖一脈一直遭受壓制,雖地位很高,但實際上沒有半點權力。

    不過,即便是這樣,趙不尤也不是他一個杭州府知州可以怠慢。

    李梲忙隨著玉尹進了畫舫,但先前那份傲氣和怒火,早已經煙消雲散。

    他本想氣勢洶洶前來問罪,然後把這兵符強行交給玉尹,不給玉尹半點機會。可現在,有宗室在,李梲的氣焰也就使不出來,心裡面更暗自叫苦,該如何是好呢?

    這玉尹也真是古怪,明明市井中一個屠戶出身,怎地會有這般人脈?

    之前便聽人說,他在開封府人脈眾多,和一干衙內關係密切;後來也不知是什麼原因,得罪了不少人,才來了杭州。聽說,他背後也不過前端明殿大學士黃裳,卻沒想到和宗室還有交集。不過仔細想想,似乎也很正常。若他玉尹真是個沒靠山的主兒,怎可能以一介屠戶出身,得了那文林郎補身,還做了這八品武官!

    趙不尤,年紀和玉尹相仿,相貌雄武。

    175公分左右的身高,卻顯得格外魁梧,絕非那等手無縛雞之力的主兒。

    膚色古銅,濃眉大眼,鼻樑高挺。頜下短髯,亞賽鋼針,正靠在一個錄事的懷中,透出幾分醉意。

    所謂錄事。便是那賣身的女伎代稱。

    見李梲進來。趙不尤卻毫不在意,只管和女伎調笑,絲毫沒有起身迎接的打算。

    這廝在宗室中。也算是一個異類。

    不好讀書,猶好武事,雖算不得有千斤之力。但也能開三石強弓。

    玉尹和趙不尤在之前並不算太熟悉,甚至沒有見過。但趙不尤和太子趙桓關係挺好,而且非常喜歡皇太孫趙諶。他之所以會來杭州,也是得了皇太孫趙諶之托。

    本來,趙不尤並不想南下,原打算去河北遊玩。

    可是他發現,趙諶居然能使得一手好撲,而且撲法精湛,顯然是得了高人的指點。

    詢問之下。才知道這趙諶是得了玉尹的點撥。

    趙不尤也沒有見過玉尹,卻聽說過玉尹在快活林和呂之士爭跤,後來還跑去御拳館踢館的故事。加之在一次聚會中。聽柔福帝姬趙多福提起過玉尹。便更加好奇。

    趙諶托他來探望玉尹,還偷偷告訴趙不尤。而今這開封城裡蹴鞠大賽,便是出自玉尹的手筆。

    蹴鞠,本就是宋代極為風行的一個遊戲。

    經過玉尹對規則的改良,已逐漸演變成為後世足球運動的雛形。

    特別是在趙諶和他那位十八姨娘朱璇的推廣,終於在年關時,舉辦了一場共有六家府邸參與的蹴鞠大賽。這六家權貴,分別是皇太孫趙諶所代表的東宮太子、高堯卿所代表的殿前都太尉高俅、太子妃朱璇代表的朱家、樞密院蔡攸代表的蔡家、以及另外兩家權貴。

    大賽之時,甚至驚動了徽宗皇帝也來觀戰。

    大宋時代週刊更全程報道,甚至還推出了一種全新的賭博方式:蹴鞠彩票。

    通過猜測比賽結果來進行賭博,一下子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甚至連徽宗皇帝也參與其中,令整個開封城,渡過了一個極為歡樂和興奮的新年。大宋時代週刊更通過這種方式,在短短七天之內,斂財近三十萬貫,可見當時比賽是何等熱鬧。

    趙不尤也是一個瘋狂的博彩迷。

    在大賽之後,也組建起一支蹴鞠隊,準備參加來年大賽。

    他對玉尹,充滿了好奇,所以這次趙諶一說,他便興致勃勃的跑來杭州找玉尹商量。

    李梲進來後,先是和趙不尤見禮,便坐在一旁。

    「方纔聞蘇行首小唱,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

    杭州行首的地位,可遠不如開封行首的地位。那望仙樓的蘇行首,藝名蘇望仙,也是個千嬌百媚的女子。聽得李梲詢問,哪裡敢有怠慢,忙站起身回答道:「方纔奴所唱之詞,卻是出自玉都監之手,而且是由玉都監親自撫琴,更增色許多。」

    「望仙真個好福氣。」

    不等李梲開口,就聽趙不尤笑道:「你卻不知,小乙琴技,在開封城已是一樁美談,若是被東京那些個姑娘們知道小乙今日為你撫琴,不曉得有多少人會眼紅呢?」

    「哦,玉都監竟有厲害?」

    蘇望仙聞聽,美目秋波流轉,好奇看著玉尹。

    趙不尤笑道:「去年開封上廳行首,最終落入潘樓徐婆惜之手。

    大宋時代週刊還專門做了一篇那勞什子訪談,徐婆惜言此次得以勝出,尤感激小乙之助。若非小乙為她做《牡丹亭》,焉能獲此殊榮?她還說,雖得了這上廳行首之位,卻有一樁憾事,便是未能得小乙親自為她撫琴……不禁是徐婆惜,便是豐樂樓那馮箏也說,徐婆惜此次得以勝出,小乙的《牡丹亭》佔了七分的功勞。」

    蘇望仙聽了,頓露出驚訝之色。

    「原來那牡丹亭,便是玉都監所作?奴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失敬了!」

    牡丹亭這一齣戲,伴隨著在開封唱響之後,逐步流傳開來。特別是那牡丹亭採用了新鮮的唱腔和唱法,更被許多人所稱道。杭州作為東南富庶之地,自然也有流傳。

    便是蘇望仙,也曾唱過幾次。

    但在此之前,她還真沒有把那位創作牡丹亭的玉尹,和眼前這位應奉局的玉都監聯繫在一起。

    再看玉尹的目光,便多出幾分韻味。

    李梲坐在一旁,感覺好生尷尬。

    趙不尤這一番言語,把所有的光芒都引到了玉尹身上,讓李梲更覺得顏面無光。

    有心生氣。卻不知該如何發作。

    更不要說有趙不尤在一旁。他又怎敢妄動。

    當下,李梲咳嗽一聲,把眾人的目光都吸引過來。

    「玉都監。今日趙侯前來,本府本不該擾你雅興……不過,你畢竟是應奉局都監。之前因你身體不好,加上初來乍到,所以本府遲遲沒有與你兵符。而今,你也來杭州多時,想必對杭州的情況也有所瞭解。再不就任,於情於理都有些說不過去。」

    他話音剛落,趙不尤便詫異道:「小乙,你來杭州已近兩月,怎地還未領取兵符?」

    一句話。直讓李梲面紅耳赤。

    這船上在座的,又哪個是傻子?

    他不肯交出兵符,而且暗地裡壓制玉尹的事情。在杭州城裡。並不算是一個秘密。

    自古以來,哪有扣著兵符不與主官的道理?

    玉尹倒不在意。微微一笑道:「之前小乙在來杭州途中偶感風寒,病情有些嚴重……李知州也是憐惜小乙病情,所以才沒有與我兵符。這番美意,小乙心中牢記。

    只是這病情至今未能痊癒……而且據我所知,應奉局兵事形同虛設,而今更無一兵一卒。這冒然接手,小乙心中忐忑。卻不知李知州給下官多長時間前去招募?」

    「這個……」

    李梲詞窮了。

    趙不尤就在這裡,玉尹也把這應奉局的情況說了個清楚。

    他李梲如果再說『三天』時間,只怕趙不尤會當時就翻臉。雖說趙不尤是太祖一脈,並無什麼實權。可畢竟是宗室,萬一把這件事傳去東京,他李梲貪墨應奉局兵餉的事情傳到官家耳中,只怕接下來,他要面臨的就是官家的雷霆之怒了。

    畢竟,應奉局為官家效力。

    你李梲領應奉局事,卻貪墨兵餉,那就是貪墨官家的錢。

    你貪墨其他的錢,官家也許不會在意;可你貪墨了官家的錢,徽宗皇帝豈能罷休?

    玉尹一句話,看似為李梲開脫,實則是把李梲逼到了絕境。

    心中,更是惱怒不已。

    他看了一眼玉尹,強按住心頭的火氣,「玉都監說笑,應奉局兵營已經選好,只是由於玉都監身體不適,所以才遲遲沒有進行招募。可若是說形同虛設,卻是嚴重。一應物資,都已整備齊全,只待玉都監走馬上任,便可以開始招募、訓練。

    至於時間嘛……官家所求的花石綱啟運在即,本府也實在是無法拖延……這樣吧,一俟玉都監就任,一應需求,本府會傾杭州之力予以幫助,只是卻拖延不得太久。」

    傾杭州之力?

    玉尹的眼睛不由得瞇縫起來。

    他要的,便是李梲這句話。

    「既然如此,那下官只有領命……

    只是時間倉促,便是招募效用,也難訓練成軍。而且下官聽說,蘇杭之間盜匪橫行,只怕招募,也是困難重重。再說了,杭州招募效用,歷來不甚順利。若想盡快成軍,便需重金相求。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卻不知李知州可否予以方便?」

    這廝,還真不客氣!

    李梲心裡咒罵不停,但也沒有別的辦法。

    和玉尹討論半晌後,最終忍痛同意,從庫府中撥出五千貫來,讓玉尹用以招募效用。

    同時,玉尹又討價還價,爭取到了一萬三千貫費用,同時還得到了獨立購買輜重的權力。

    這可是一塊肥肉,李梲雖然不捨,可眼看著玉尹不願接手,又有趙不尤在旁邊虎視眈眈,只能捏著鼻子答應。

    最好你出門就被龐萬春幹掉!

    李梲本打算帶玉尹回去再交接兵符,但趙不尤卻說,既然已經說好,便在這裡交接。

    無奈之下,李梲只好命人返回杭州府,取來應奉局兵符,當著趙不尤的面,簽下交接公文。

    之後,他再也沒有心情繼續呆在船上,便氣呼呼的離開。

    李梲一走,絲竹聲再起。

    蘇望仙更使出全身解數,以求玉尹一聲稱讚。

    要知道,她一直想要去開封闖名號。論小唱,論才藝,論相貌……她蘇望仙不遜色任何人。偏偏苦於沒有門路,只能呆在這杭州城裡獻藝。方才趙不尤已經說了,玉尹在開封勾欄瓦肆的影響力。若是能得玉尹一聲稱讚,便有了前往開封的敲門磚。

    這玉尹,儼然就是今世的柳三變!

    只是蘇望仙儘管使出了渾身解數,玉尹的心思已經不在這上面。

    「小乙,這李梲這麼急著把兵符交給你,我看他是不安好心。」

    趙不尤臉上的醉意一掃而光,輕聲和玉尹道:「應奉局兵事形同虛設,你得了兵符,便等於擔起了責任。我估計,李梲不會給你太多時間招募練兵,一俟他命令發出,你便必須要聽命行事。到那時候,若真個出了事情,恐怕他會推到你身上。」

    玉尹聽罷,卻笑了起來。

    「趙侯以為小乙來杭州這許多時日,便真個只是休養?」

    「哦?」

    「如果是招募些尋常人,的確需要訓練。

    可我這次,並不想招募尋常效用……當初方逆肆虐東南,杭州也曾陷入苦戰。城中而今,留有不少當時曾參戰的效用。小乙之所以向李梲要求這許多軍餉,便是想招募這些人。

    這些人殺過人,打過仗,只需稍加操練,便可以形成戰力,豈不勝過那些新丁?」

    玉尹說的這些個『老兵』,實則便是龐萬春的那些手下。

    吉青已經給出玉尹一個答案,差不多有二百人可以加入兵營……再說了,便是一幫新丁又如何?龐萬春和玉尹早已經有協議,他會保證蘇杭之間,一路暢通。

    所有的一切,只是為玉尹謀取兵權而上演的一齣戲,等得便是李梲自己上鉤……

    趙不尤聽了玉尹這番話,眼睛一亮,突然道:「小乙,你覺著我可入得你法眼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