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新秩序

第三卷 躍馬憑欄處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文 / 八寶飯

    ps:感謝ligy和白雪幽靈的月票閱讀ps:在意兄簡直坑爹啊更會吐血的,老飯碼字很慢,實在是看著更新票只能流口水了。

    自五月起,營州都督李誠中開始了自己轄地內的第一次巡視,陪同他巡視地方的是長史馮道。李誠中曾經在白狼山向馮道許願,盡量幫助他得到營州刺史的任命,本來這一許願是很有希望達成的,但朝廷重建營州都督府的一紙詔書讓馮道的願望落空。可馮道雖然沒有當上刺史,卻有了更高的收穫,由營州刺史府長史成為了營州都督府長史,官階正六品。

    營州都督府與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關外諸軍事」之責,雖然級別不高,但其實代行的是盛唐之時「安東大都護府」的職責,馮道的都督府長史權力更甚於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誠中對他的信賴,讓他在營州幹得十分愜意。

    這種信賴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民事上的全權授予。李誠中平時只抓軍事,民政上的事務則盡數托付給他,當然,重要的決策仍然由李誠中拍板,但這種拍板並不武斷,更多的時候,各種決策是在兩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馮道對李誠中的決策並不贊同,李誠中會陳述自己的道理,如果馮道仍然堅持不接受,那麼李誠中寧願將此事暫時擱置,也不強行推動。馮道曾在長史府議事時多次向官吏們表示,「都督是一個講道理的上司」,這一點讓長史府官吏們深有同感,並且為之折服,因為在這個時代,「講道理」的武將真不多見。

    對馮道的信賴所體現的另一方面則要實際得多,即在財物上的信賴。李誠中和馮道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營州所得的一應收入,軍事上佔一半,「東事會」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給馮道,由長史府全權處理。這樣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單就盧龍來說,整個盧龍軍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於軍費開支上。在其他各鎮。這項開支甚至高達九成以上。當然,聽說西川的王建和淮東的楊行密比較重視民治,但其軍事上的開支也應當不低於七成。

    營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為八十餘萬貫,當年長史府可支配財物為三十餘萬貫。到了天復元年。營州更是獲得了巨額戰爭賠償,僅僅四月底,便從渤海國拿到了價值一百八十萬貫的財物,從新羅的北原、松岳獲得了三十萬貫。按照《松岳新約》的規定,新羅國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別要向營州上繳三十萬貫和十萬貫。在已經可以確認下來的收入中,天復元年上半年將獲得總計二百五十萬貫!而長史府則可以分潤其中的一百萬貫!

    一百萬貫是什麼概念?可以用一個數字來對比,李誠中穿越過來的光化二年,盧龍軍最強盛的時期,全鎮十三州上繳節度府的錢糧折價總計為一百三十萬貫,其中一百萬貫用於軍費開支,節度判官劉知溫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三十萬貫。

    單單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錢糧,以馮道為首的長史府官吏們便已經足夠感到幸福了。

    馮道已經不是第一次巡視地方,這次由他陪同李誠中。並向李誠中詳細介紹一應情況,周小郎帶領營州軍老營護軍左都兩百名士兵隨同保護。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東山,這裡有李誠中最為看重的東山鐵礦。雖說李誠中最為看重這裡,但他是第一次過來,說起來。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這種「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東山鐵礦的管事們眼中,身為都督的李誠中能夠親自前來,已經足以令人驚訝了。別說此刻,放眼大唐立國的兩百多年。何曾見過一州都督巡視賤役?

    知東山鐵事宋瑛率數十名管事將李誠中和馮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來打算擺宴接風,卻被李誠中拒絕,他直接要求前往礦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眾管事們面面相覷,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這位都督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馮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訴他們,都督就是這種作派,大夥兒才放下心來。

    一進山谷,就聞到撲鼻而至的濃重石粉味,隨之而來的是嘈雜的「叮叮噹噹」敲石聲。放眼望去,數百、上千人**上身,正在用鎯頭、錘子敲打鐵石,還有更多人挑著籮筐、推著營州獨有的雞公車來來往往,不停運送。

    東山鐵礦早得了李誠中的授意,對於營州軍政上兩位最高長官的到來,礦上並沒有停工,仍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架勢。

    李誠中從沒去過礦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於這樣的採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釋道:「都督所見的,是分石的礦場,真正的採掘在山裡,採掘出的大石拉到此處分選,將含鐵的石頭剝離出來,敲碎,然後送到山外熔煉。」他怕李誠中不懂,補充道:「含鐵的石頭帶有色澤,一望可知。」

    繼續向山谷內行去,裡面豁然出現好大一片光禿禿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飛著鎯頭,挖掘著暴露出來的石頭。更遠處還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積木柴,只聽有人喊了一聲「燃火」,幾支火把扔進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後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釋:「這是在燒山,等這堆柴火燒完,會把巨石燒燙,再用涼水澆上去,反覆數日之後,這一片山巖便鬆動了,很容易採掘。」

    李誠中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

    如今東山有多少苦役?對於李誠中的這個問題,宋瑛回答得很詳細:「正月之前,東山共有苦役八百餘人,採掘有兩百人,分石有四百人,還有兩百人在山外的溶鐵場。今年都督東征大勝,長史府劃轉了兩千餘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經有了三千人,每日可產鐵四千斤。」李誠中心裡暗暗算了一下,這樣的產量也就是月產十二萬斤。每年一百四十餘萬斤,如今營州實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於後世,換算下來,年產鐵一千多噸。看著宋瑛一臉自得的模樣。李誠中不由鄙視了一把。真是沒見過世面的小農意識啊!

    從山中出來,繞到熔鐵場,這裡的氣味更加難聞。宋瑛早準備了數十塊濕布,分給李誠中和馮道等人。眾人用濕布捂著鼻子,沿谷道進入。

    一進溶鐵場,李誠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鐵場建在一側山壁之畔,十架圓柱狀的大爐子立在當地,每架爐子都有三、四人那麼高。爐下數十人辛苦的忙碌著。輪班往爐口鼓風,或是搬運著成框的鐵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號子響徹山谷。爐子一側開有煙口,濃煙從煙口滾滾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業的景象!

    「高爐?!」李誠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剎那間,彷彿有種置身後世大鋼鐵廠的感覺,只不過這裡沒有巨大的廠房,沒有原料傳送帶,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隊服役時。部隊曾經組織過很多次軍民共建活動,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鄲某鋼鐵廠參觀,眼前似曾相識的場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誠中為之折服、傾倒。

    宋瑛一副技術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絕講解著:「高爐?都督,此為豎爐……嗯,高爐之稱也不為謬,確實很高……這些爐子是由巖磚和黃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從上墜入鐵石、木炭、石灰等物,從下方鼓風。材料的配比也有講究……」

    馮道打斷道:「不用說這些,你就告訴都督每爐可產多少鐵就是了。」

    宋瑛頓了頓,撓了撓頭,道:「長史莫怪,瑛確實有些饒舌了……每爐每日可產鐵五百斤,平日只開八架,壬、癸兩字爐為備用,所以,月產……」

    馮道和宋瑛都認為跟李誠中將具體的煉鐵方式沒有必要,但李誠中卻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剛才說,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與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爐溫更高一些。」

    李誠中印象裡,參觀鋼鐵廠的時候,技術師父曾經講解過,應當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煉鐵工藝的巨大進步,不僅溫度更高,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還原作用,使得高爐煉鐵直接成為可能。當然,具體「還原」什麼,怎麼就算得上「巨大進步」,李誠中對此沒有概念,當年的技術師傅對他們這些當兵的也沒有多做解釋——解釋了估計也沒人聽得懂,但他此刻卻可以提出來,指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具體問題由技術人員來解決。當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煉製而成,類似於木炭的煉製原理。應當是密閉條件下加熱黑石,獲得一種類似於木炭的東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來的鐵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這一點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來解決。具體怎麼做,你們可以試試,用黑石比照木炭的製法煉製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爐子,可以鑄造更高一倍、甚至兩倍的高爐來煉鐵,這樣可以加大產量。其三,送入風道也要加入,你們目前送入的是冷風,可以加長通風道,讓風吹入高爐之前成為熱風。其四,風箱太小,以人力鼓風效能很低,建議你們引水流過來,類似於種田灌水的水車,以水力輸送風力,具體是這樣的……」

    李誠中搜腸刮肚般將模糊的記憶和認知全部傾倒出來,他講述的都是原理,具體操作方法還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這樣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讓宋瑛等鐵山的負責官員們眼前一亮,連忙用筆記錄下來。

    「這樣的高爐需要多長時間建成?」李誠中講述完後問道。

    宋瑛仔細想了想,道:「三個月內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並不難,難的是焦炭的煉製方法,這個還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說以水力灌風,這一點也不難,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離此還有五里地……」

    馮道在一旁問:「都督所說之法得用否?」

    宋瑛歎道:「都督大才,某終於知道什麼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產量必定大增!」

    馮道當即拍板:「長史府十日內徵募一千人給你,今年的東山鐵礦預計財費支出增加十萬貫!專用於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但有個條件,半年內出第一爐鐵,你可敢應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個月,給某八個月時間,某便應允下來。」

    李誠中問:「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龍山下便有,當地住戶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誠中點頭:「給你一年時間!注意重新調配礦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時間,說什麼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罷!」

    想像著眼前一副高爐吞吐、鐵水不絕的大工業化場景,李誠中心中生起一股豪邁之情。這個東西是他原先不敢想像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像的是古人的智慧,沒想到在這個時代,中國人便已經擁有了類似於後世高爐煉鐵的技術基礎,甚至離後世只差幾步之遙。只需要解決了關鍵的幾個技術節點,高爐煉鐵這一大躍進式的生產方式即將出現,鋼鐵工業的基礎就會建立,這是怎樣的壯麗景象啊?若是沒有後世幾次遊牧民族對中原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嗯,尤其是野豬皮造成的數百年技術發展停頓時期,中國早就先於世界進入了工業化了。

    有了可以預計的煉鐵業基礎,李誠中忽然想起火藥來,這個東西此刻其實已經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尋找懂得配比火藥的道士了,卻始終沒人回復,於是問馮道:「我以前說過,找幾個懂得配製火藥的道士,如今怎樣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