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娛樂大丈夫

第一卷 重新開始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一) 文 / 書之賢者

    苦丁茶全名為大葉冬青茶,名為茶,實為藥,具有「藥」的特點。

    據《中華本草》記載,其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用於頭痛、齒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消食化痰,除煩止渴,利二便,去油膩,散肝風,治耳鳴耳聾,活血脈,涼**。腸炎,水火燙傷,耳膿,乳癰初起,風熱,齒痛,肝火上炎,頭脹目眩,耳鳴等。

    苦丁茶的藥用效果非常明顯,中醫認為,它具有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的作用,可用來治療頭痛、牙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等。現代藥理研究則證明,苦丁茶中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鋅、錳、銣等微量元素,還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頭暈、頭痛、胸悶、乏力、失眠等症狀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備受中老年人的青睞。

    苦丁茶的泡製方法非常簡單,直接用剛燒好沸水沖泡就行。不過沖飲苦丁茶也有幾樣要點,一是水要開,二是水質要好,最好是礦泉水、泉水或純淨水等優質水。三是選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味道更佳。四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濃、耐沖泡的特點。雖然喝茶的濃淡因人而異,難以一概而論。但對於初次接觸苦丁茶的人來說,如果以250ml的沸水來泡2-3支茶芽,也許就會覺得太苦了。一般而言,一支一芽二∼三葉的「椰仙牌」苦丁茶芽通常為0.3-0.4g重,以之配1000ml的沸水,隨泡隨飲。對於初飲者而言,也絲毫不會顯得味道很淡。即使幾個人喝同一壺茶,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來沖泡,而應該一次放一兩支,直至喝到其味道變淡後,並嚼食茶芽,效果更佳。五是熱飲,尤其對有胃寒疾病都則更是如此,但對於沒有胃病的人來說,清涼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沁人心脾。

    苦丁茶在沖飲時,有單獨沖泡和與其他茶葉、藥材混合沖泡兩種泡法。單純以苦丁茶沖泡,原汁原味,清甜爽口,也不失為一種享受。而當其與其他茶葉,如烏龍茶、綠茶、龍井、毛尖、花茶等混合沖泡時,則既有這些茶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潤喉的優點。苦丁茶在茶葉中素有「茶膽」的名聲,即無論什麼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與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一般而言,苦丁茶與其他茶葉相配的比例為1:9,最高最好不超過2:8,否則,苦丁茶就會把其茶葉的味道蓋住。所以,古今嶺真一帶的百姓泡茶時總喜歡加一兩片苦丁茶做調味品,把苦丁茶當作「茶中味精」來使用。

    不過,一般喜喝苦丁茶的老茶就還是只喜歡單純以苦丁茶沖泡,而且一杯茶就要放至少3片苦丁茶芽,專門去體味那股純粹的、濃濃的苦味。剛剛姜成皺眉原因就是因為這種茶量少味濃,泡製方法極其簡單,完全表現不出他的茶藝功底。

    而且他也很驚訝,以老人的權勢地位,居然會喜歡這種相對來說較為低廉的茶葉。

    老人抽了抽鼻子,聞到了茶香味,感歎道:「還是這股清香味最喜人!」

    一旁的陳伯連忙將茶杯拿起,放到老人嘴邊上,老人費力地向前探了探頭,嘴唇靠在杯沿處,慢慢地嘬了一口,然後吧嗒吧嗒嘴,「嗯,味如甘泉,回味無窮啊!」

    說著,看了姜成一眼:「你怎麼不喝呀?」

    姜成搖了搖頭,道:「這茶味道太苦了,我喝不慣。」

    「呵呵,喝下去是苦的,可回味就甜了,茶越苦,回味就越甜。」

    姜成聳了聳肩,「我更希望茶喝的時候也是苦中帶甜,所以我個人最喜歡產自海南的雪茶。」

    「可世上的事莫不都是先苦後甜,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從古自今,凡是莫不都依此理。」老人緩緩說道。

    姜成搖搖頭,正色道:「我相信『得到前要先付出』這句話,但我更喜歡一邊付出一邊收穫,這樣才更有動力,不至於盲目的付出而致使收支不對等。」

    意味深長的看了姜成一眼,老人停了停,又喝了幾口茶水,忽然說道:「想來你此時心中定是有很多疑問,你的疑問我自會為你一一解答,不過你需要先瞭解一些事情。」

    「什麼事情?」

    「有關我姜家的一切!」老人緩慢而有力的說道,眼中的散發出別樣的光彩。

    「哦,願聞其詳。」此次前來,所有人都透著一股子神秘,而這些神秘中最核心的就是關於自己家族的秘密。因此對於自家的辛秘,姜成自是極想知道清楚。

    「聽說你寫了一本有關歷史的書,想來也是研究過歷史的,那你知道這『姜』之一姓最早源自何時嗎?」老人沒有直說,而是先問了姜成一個問題。

    姜成想了想,說道:「『姜』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源自上古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故以姜為姓。以此為源流,姜姓有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在《百家姓》中排第32位。不過這只是源流之一,除此之外,姜姓的起源還有三個源流。

    這第二個源流是源於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桓庭昌是東漢經學大師桓榮的後裔,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為大司徒,准制改為姜姓,其子孫後代世代稱姜姓至今。

    這第三個源流是源於各民族變姓。宋朝時期,西南地區有羌族人改漢姓姜姓。今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羅斯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姜氏,世代相傳至今。

    這第四個源流是源於女真族,也就是滿族中的姜佳氏,其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地區,隸屬正黃旗滿洲。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隨清軍入關;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三人奉命調駐奉天(今遼寧瀋陽),後調丹東鳳凰城南老虎洞一帶駐防。其後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諧音漢字為姓氏,稱姜姓,世代相傳至今。」

    歸功於寫了《明朝那些事兒》,姜成雖然不是歷史通,但很多東西還都懂一些。

    「嗯,瞭解得很詳細。那你可知姜姓在歷史上有多少名人?」老人又問。

    「這……」姜成犯了難,這他還真不太清楚。攤開手,姜成直說道:「我只知道最早有周朝的姜子牙,再後來就是三國的姜維,其他人就不知道。」

    「呵呵!」老人笑了,「知道他們就足夠了,因為咱們家這一脈就是源自於子牙先祖!」

    「啊!」姜成大驚,他姜家的祖先是姜子牙?!他是姜太公的後代?!沒搞錯吧?!

    「很吃驚?」老人問道,見姜成老實的點點頭,老人緩緩說道:「你不相信是應該的,畢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很難確定真偽。不過咱們姜家這一脈源自於子牙先祖是肯定的,因為有家譜為證的!」

    姜成撇了撇嘴,心中不以為然。那家譜是最沒有公信力的,概因古時人們把出身看得甚重,一旦窮人家脫貧致富,必要修家譜,找人幫忙上溯先人,為的就是給自家找一個撐得起門面的先祖。君不見那朱元璋當上皇帝後,為了不讓人說自家是「八輩貧農」的事,特意找人修了家譜,把自家先祖的名頭按到了南宋大儒朱熹頭上。一國之君尚且如此,可見當時民間對出身看得有多重。

    姜子牙的事跡他還是知道一些的。其名望,字子牙,為炎帝之後,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岳,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被賜姓姜,封於呂地,並建立諸侯國呂國。為呂氏始祖,後世從其封氏(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

    據史書記載,姜子牙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他的事跡還被人寫成了小說,也就是那本著名的《封神演義》。

    其後代甚多,而且姓氏也雜,有姜姓、呂姓、丁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親族早已不可考究。現在老人竟然說他是姜子牙之後,自然不能令其信服。

    「你先別不信,聽我慢慢道來。」老人又喝了一口茶,接著說道:「先祖的生平我就不多說了,想來你也知道不少,我要說的是有關他的子嗣的事。」

    見老人要講真東西了,姜成連忙正襟危坐,豎起耳朵用心傾聽。只聽老人說道:「古書沒有記錯,先祖的確是活了一百多歲。他因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封於齊,因而留下了齊國姜姓一脈。不過後來齊國姜姓的王位被田姓取代,這一脈就流落民間四散開來,而且這姓氏也亂了,其中有恢復祖姓呂的,有繼續姓姜的,有改姓丁的(因北方的姜與南方的丁同音),還有改姓故國名齊的……不過其實這些都不是先祖真正的子孫。」

    「哦?為什麼?」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先祖的血脈!」

    「啊?真的假的啊!」姜成大驚,連忙問道,這可是上古秘辛啊!

    老人神色有些古怪的說道:「你想想,在《封神演義》中,先祖出山時已經八十歲了,雖然真實的歷史中先祖出山時並沒有這麼老,但確定的是,先祖的確是暮年方才出仕,效力於周文王,後來被封為齊國國君時已經**十了。雖然先祖保養有效,身體依然康健,但一位**十歲的老人,你還能指望他有生孩子的能力嗎?」

    姜成聽了臉色一囧。

    是啊,就算姜子牙身體再好,但那時已經**十歲的年紀了,你還真能相信他可以「一樹梨花壓海棠」不成?再說了,那時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醫療條件都不達標,姜子牙能活一百多歲已經夠逆天了,還能逆天到**十歲時還有那能力不成?

    「所以,真實的歷史是,那齊國一脈實際上是先祖過繼了他徒弟武吉將軍的孩子。而先祖真正的血脈實際上早在他年輕時就留下了,而後一直留在民間,根本就未曾與齊國那一脈相溶!」老人緩緩說著這一段秘辛。

    「哦?這是為何?」

    「這就是先祖的智慧了。」老人眼中再次散發出精光,「先祖早就看清了參與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失敗就會危及一族的性命。因而他早早留下血脈,暗中保護起來,怕就是萬一有一天,他敗亡後會禍及子孫。而後其飛黃騰達了,也沒有讓這一脈與齊國那一脈融合,而是讓這一脈的人繼續隱與民間,低調存世。而這一脈也一直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輕易不會接觸政治,就算接觸了,也要改姓而為,而且絕不觸及皇權。所以這一脈一直存於民間,並多以商賈持家,因而少為人所知,但卻也出了不少大人物。」

    「嗯?都有誰啊?」

    「最有名的莫過於戰國末年改為呂姓的呂不韋,東晉時期改為謝姓的謝安,還有隋唐時期改為盧姓、崔姓的兩脈族人(七宗五姓中的清河二崔、范陽盧氏)。」

    「啊?他們都是這一脈的?」

    「當然!」

    姜成暗中犯了嘀咕:有沒有那麼誇張啊!

    看著姜成的神色,老人就知道他還沒有全信,不由得又笑了:「其實還有一個證據,可以證明我們姜家的正統。」

    「什麼證據?」

    「知道《六韜》吧。」

    「知道,不過聽說不是子牙公編著的,而是後人依托其名寫的,但其中的戰略思想的確與子牙公的思想不謀而合,算是歷史上第一部兵法書籍。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此書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兵家類中不見著錄,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類著錄有《國史六》『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字與韜同也。』《隋書·經籍志》明確記載:『《太公六韜》五卷,周文王師姜望撰。』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據說漢時留侯張良所持的《太公兵法》就是黃石公以《六韜》為藍本寫的。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嗯,那你可知《六韜》可分為哪六韜?」老人又問。

    「知道,《六韜》共分六卷,即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武韜——講用兵的韜略;龍韜——論軍事組織;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佈陣;豹韜——論戰術;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呵呵,這是世人的分法,只因傳承幾千年,《六韜》多有缺失。但實際上,最原始的《六韜》正是由我姜家這一脈的一位先祖編寫的,而且並不是只有六卷,而是有八卷存世,應當稱為《八稻》,分為文、武、兵、器、陣、法、商、易。其中《文韜》為治國用人之道沒錯,《武韜》實際上是為練武殺人之道,《兵韜》才是為練兵用兵,軍事理論之道;《器稻》為器械、兵刃製作之道,其中還包括各種機關陷阱製作方法;《陣稻》才是行兵佈陣之道,講究天時地利相合;《法稻》縱觀前五卷,是一切之綜合,一切之核心,是戰術、戰略的理論之道;而《商稻》自是講究經商之道,《易稻》則是脫胎於周文王的《周易》,為易理之道。不過其中《商稻》和《易稻》都是我姜家嫡傳的,未曾流傳在外,而其餘六卷也都扣除了最精華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現在的《六韜》。」老人侃侃而談。

    姜成挑了挑眉,「這可有證據證明?」

    「呵呵,你自己不也學過嗎?那《六獸形》就是《武韜》中最精華的東西。」老人輕輕說道。

    「什麼?!」

    註:姜姓真的很牛逼,不信的人可以上百度查一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