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正文 第383章 德國入侵蘇聯 文 / 華麗的虛偽

    我們只需要踢開門,裡面整個腐爛的結構就會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這是希特勒對蘇聯的評價,他相信,只要一鼓作氣推進到莫斯科,那蘇聯就完蛋了。就像法國一樣,十二天之內佔領整個法國。

    他的打算是,德軍計劃快速攻克蘇聯的西方領土,北至阿爾漢格爾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戰線為止,這條預定的終極目標也被稱為aa戰線。而在後世中,在作戰的最初數個月裡,德軍繼續沿用之前在西歐大獲全勝的閃擊戰術,橫掃了大半的東歐平原、殲滅數百萬計裝備老舊和戰術不佳的蘇軍,展現出輝煌無比的戰爭藝術,但最後仍在莫斯科戰役中由於嚴酷的寒冬而攻勢受阻。這場作戰的受挫可以說是造成納粹德國最終戰敗的主因,也是阿道夫.希特勒和第三帝國命運的轉折點。最重要的是,巴巴羅薩作戰的失敗開啟了長達數年的東方戰線,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數千萬人因此罹難。(死多點!)

    斯大林的名聲使得納粹德國在發動這場戰爭上獲得了某些正當性,而且也讓希特勒對德軍的勝利有相當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殺害了無數紅軍的基層和資深軍官,導致紅軍整體的脆弱和無能。在針對斯拉夫人進行的宣傳上德國一直強調蘇聯政權的殘暴,同時也宣傳紅軍正在準備攻擊德國,並主張他們先行的攻擊只不過是先發制人的舉動罷了。

    巴巴羅薩作戰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構思的。一些軍事和外交人員也曾勸告希特勒,和陳紹給希特勒的建議一樣,應該先解決盟軍在英國的力量後才開闢對蘇戰場較為妥當,但大多數德軍的參謀幕僚都同意這場侵略應該在某個必要的時間點發起。

    希特勒的決策通常與德軍將領的建議相反,但直到那時為止,德軍在希特勒的戰略下已經達成了一連串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達成的輝煌勝利,他也自認為是政治和軍事上的天才。

    這段時間裡,希特勒的驕傲和大膽、加上德軍的精良訓練,在不費多少功夫下便贏得了萊茵河、奧地利、捷克的蘇台德地區,接著又攻下波蘭、丹麥、和挪威,每場戰役幾乎都順暢無阻。接著他又迅速經由馬奇諾防線北方的盧森堡進攻法國,以包圍戰術殲滅了大規模的同盟國部隊,並繼續向南進攻直到瑞士邊界。

    北邊遭受包圍的同盟國部隊最後經由敦刻爾克撤離,並且被德國全殲大部分的主力。英軍被徹底逐出法國,但英國依靠著其海軍和空軍的優勢而免受侵佔。在無法逼使英國投降,同時也缺乏海軍和戰略轟炸部隊的情況下,希特勒遂決定將目標轉往東方。

    他相信只要蘇聯被擊垮了,英國也不可能再支撐下去。希特勒對他在西歐的驚人勝利感到自負,同時也有一個催化劑,他看到當初瓜分波蘭後,蘇聯侵佔芬蘭未遂的冬季戰爭也向全世界顯現了當時紅軍內部的腐化和戰力低落。

    希特勒認為蘇聯內部已經**,只要數個月便能取得勝利,也因此不需準備冬季的配備。正是這點,陳紹才將愚蠢的稱號放在希特勒身上。

    當然作為一個野心家,希特勒也有自己的想法。他預估攻佔蘇聯會有以下好處:

    當蘇聯被擊敗後,解除動員的大量士兵便能補充德國產業界的勞工短缺現象。

    烏克蘭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佔領蘇聯將可以擁有大量的奴隸勞動力,將能大為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處境。

    擊敗蘇聯將能進一步孤立大英帝國。

    德國的戰爭機器非常需要更多石油,而只有在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

    作為德國的盟友,對遠東土地垂涎三尺的日本也同時對蘇聯發起進攻,並且將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陸軍海軍和空軍一舉消滅掉。佔領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所有土地。日本的進攻計劃分為三個方向。其一,以德國支援和向中華購買的坦克為主力,突然想蘇聯的邊境發起進攻,通過狹窄的邊界線,進攻海參崴、雙子城直到共青城。其二,以海軍陸戰隊為主力,從庫頁島對蘇聯遠東地區展開攻擊,開闢登陸點,隨後陸軍跟上,同朝鮮的關東軍匯合共青城,將共青城圍起來。其三,以海軍為主力,消滅蘇聯在海參崴的海軍主力。並且支援陸軍的戰鬥行動。以上…同時發起,同時進行,並且此次進攻方案,由德**方參謀和日本參謀本部聯合制定。

    德日兩國聯合起來的力量,可以說是空前的強大,近八千輛坦克,還不算裝甲車。飛機的數量也達到了近五千架,軍隊人員數量加起來六百多萬,火炮七萬門。

    蘇聯方面,42年的蘇聯從各方面來說都是不可小覷的。蘇聯在30年代的快速工業化使得工業生產量提升至世界第三,僅次於中華(實則是美國),而與德國並駕齊驅。軍事配備的生產同樣快速增加,在戰爭爆發前經濟已經轉向軍事生產的方向。在30年代早期紅軍也發展出一套現代化的作戰理論,將其頒布為全軍的作戰原則。

    軍隊數額方面和部隊數量,蘇聯一點也不弱於德日聯軍。此時的蘇聯有三百三十個師級部隊,總兵力六百五十萬。擁有作戰重武器數量也十分多,火炮達到驚人的十二萬(75毫米口徑才算),而坦克數量也十分恐怖,加起來有三萬輛(所有型號的坦克),飛機兩萬架(所有型號,成起飛就算)。

    在德軍的秘密調度下,蘇德邊界的蘇聯部隊數量已經被德軍所超越。當時蘇聯軍隊的總人數高達六百多萬人,比德國調派參與巴巴羅薩作戰的地面部隊總人數加上日本軍隊總人數一點也不少。除此之外,蘇聯大規模的軍事動員使得紅軍的人數一直穩定增加,使蘇聯能夠投入比德國更多的部隊至前線。由於兩方的兵力都變動不定,整體上來說兩方的兵力是勢均力敵的。

    而在一些武器的對比上蘇聯則有許多優勢。在坦克上紅軍的優勢特別明顯,紅軍擁有的坦克總數高達29598輛,其中有一萬五千輛台分佈在西俄的5個軍區(其中3個直接面對德蘇前線)。而德國國防軍擁有的坦克總數約為五萬八千輛。這使得紅軍與德軍在可用坦克數量上的差距高達3:1。蘇聯還擁有已知世界一流的t-34/85坦克,和已知速度最快的bt-8坦克。蘇聯也擁有壓倒性的火炮數量優勢,122mm的a-19火炮甚至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一流的火炮,並且數量眾多。

    最先進的蘇聯坦克在以前數量並不多,不過,在當初中蘇邊境衝突之後,蘇聯軍事機器所生產的100的坦克和87的戰機都已經屬於現代的設計。已經摒棄了以往那些舊裝備,

    然而,德國空軍和陸軍卻有著極為精良的訓練和經驗,在質量上的優勢大幅抵銷了蘇聯的數量優勢。再加上大量具備經驗的紅軍軍官和指揮官在大清洗期間被斯大林所殺害,三分之一的紅軍軍官和幾乎全部的高階將領都被處死或流亡至西伯利亞,改以大批具備「政治經驗」卻毫無作戰經驗的軍官替代。

    大清洗中,五名元帥就有三名遭處決,三分之二的軍團和師指揮官也遭遇相同下場。總共加起來,被處決的紅軍領導人高達了三萬人。這造成了紅軍內部充斥大量年輕而訓練貧乏的軍官。舉例而言,此時,紅軍的軍官裡有75尚未任職超過1年。紅軍軍團指揮官的平均年齡比德軍師指揮官的平均年齡少了整整12歲,這些軍官在戰場上往往缺乏積極行動的意願,而且很大一部分根本沒有能力勝任其職位。

    大多數蘇聯單位在戰爭爆發時都保持和平時期的狀態,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後世照片中,蘇聯空軍的戰機都緊密排列在跑道旁(而非疏散開來),而被德國空軍的轟炸部隊輕易摧毀。蘇聯空軍一直到戰爭爆發前都被禁止攻擊德國的偵查飛機,而任由大量德軍偵查飛機進入蘇聯領空勘測。蘇聯空軍雖然擁有數以千計的戰機,但大多都極為老舊,例如i-15和i-16,而先進的機型如米格機和拉沃契金則數量稀少。很少戰機擁有無線電,擁有無線電的戰機也極常故障,而缺乏訊息加密的設備則讓德軍得以輕易竊聽。同時蘇聯飛行員的空戰經驗和技術都極為落後。

    紅軍部隊的部署相當疏散而且未經準備,部隊之間往往無法互相聯繫,而且也缺乏運輸工具把有效戰力集合起來。雖然紅軍有非常多先進的火炮,但這些火炮很多都沒有配備彈藥。火炮單位同樣缺乏運輸工具而無法迅速部署。坦克單位數量龐大且裝備良好,但卻極為缺乏經驗和後勤支援,維修保養的水平也非常差勁。坦克單位往往被草率的送上戰場,而沒有任何燃油、彈藥、或人員補給的安排。通常在經過一次作戰後坦克便毀壞或報銷了。

    在戰前,蘇聯的宣傳機器總是不斷宣傳紅軍的強大,宣稱任何針對蘇聯的侵略都會被輕易擊退。

    斯大林剛愎自用的個性使他無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屬下建議,加上他對於互不侵犯條約的盲目信心。此時的他越來越高估蘇聯的實力。在今年春季,斯大林的情報機關不斷的發出德國即將展開侵略的警告,但都沒有被斯大林重視。儘管斯大林和其幕僚也體認到攻擊的可能性,但由於斯大林對於紅軍實力的迷信,蘇聯決定避免挑釁希特勒。這一連串的錯誤造成的後果是,開戰時蘇聯邊界的部隊都沒有進入警戒狀態,甚至在遭受攻擊時也必須先向高層請求許可才准許反擊,雖然蘇聯在兩個月前開始實行局部的警戒,但這在德軍攻擊展開時根本沒有發揮作用。斯大林也拒絕徹底動員軍隊。

    就在此時,德國和日本已經張開猙獰的獠牙。可近半的紅軍基地集中於接近邊界不到兩百公里的地方,依據紅軍的指令,燃料、裝備、火車等等也大量被囤積在那裡。由於紅軍在戰術理論上進行的草率更動,這些部隊的戰力被大為減弱。

    原本蘇聯在去年開始採用的戰術是:以標準的線狀防守戰線緊連其他國家,步兵部隊會在防線上堀壕架構堅強的防禦工事,而坦克則會配合步兵行動以提供支援。法國戰役的結果引起極大震撼,當時在世界上規模排名第三的法國陸軍(軍隊規模第一為蘇聯,第二是中華),在不到半個月便被德軍徹底擊敗。

    蘇聯對此結果進行了分析,但分析的資料並不全面,分析結果認為法國的崩潰是因為過度依靠戰線防守而缺乏裝甲部隊支援所造成的。蘇聯決定不再重蹈覆轍,遂取消了堀壕防守的戰術,改採將步兵部隊集中為大規模機動隊伍的戰術。所有的坦克都被集中至31個龐大的機械化軍團,宣稱這樣一來每個軍團都會比德軍的裝甲軍大(不過直到戰爭爆發很少有軍團達成這種規模)。

    蘇聯所預測的情況是:一旦德國發起攻擊,德軍先鋒的裝甲部隊便會被機械化軍團所切斷和殲滅,接著機械化軍團會和步兵部隊一同殲滅剩餘的德軍步兵。而南方的烏克蘭地區則駐紮了大量的部隊,準備在戰爭爆發後對德軍進行戰略包圍。在摧毀德軍南方集團軍後則朝北攻佔波蘭,包圍德軍的中央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包圍圈裡的德軍不久後就會被徹底殲滅,如此一來納粹德國將必敗無疑。

    儘管蘇聯準備了很多,但德國方面哪裡會像蘇聯預計的那樣進行進攻。僵硬的戰爭準備機制,讓德國人鑽了很大的空子。

    其實,斯大林還是很有想法的,他也不是一個愚蠢的人。蘇聯的戰略中心還是在歐洲,他的眼光也一直放在歐洲。不然斯大林也不會把一半的裝甲力量放在歐洲前線。

    斯大林的計劃是先讓希特勒與歐洲各國自相殘殺之後,再由蘇聯大幅侵略歐洲。當年,斯大林是依據此一長遠計劃下才跟希特勒進行合作,這兩年紅軍的擴軍和備戰都顯示他正在準備「解放歐洲」。將歐洲版圖納入紅色政權的範圍內。

    並且蘇聯甚至有了多份計劃,其中有一份是朱可夫策劃的。計劃中包含了秘密的紅軍動員,以訓練為借口在邊界大量部屬軍隊,以期在攻擊開始之後切斷德國與其盟國如羅馬尼亞的連結,借此中斷德國的石油供給。

    然而這些都是斯大林的臆想,當戰爭來臨時,這一切的準備都成了花花架子。

    軸心國選在6月22日的早上4點45分展開攻勢,也就是漢京時間上午10點45分。在中華國防部眾多將領的見證下,這場大戰役終於打響。

    進攻一開始,德國的五萬多門大炮脫下了偽裝的炮衣,近三百萬德軍等待著進攻的命令。凌晨四點半,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下達了向蘇聯進攻的命令。

    霎時,靜謐的黎明被千萬發炮彈的爆炸聲撕裂,德軍的2000架飛機像烏雲一樣壓向蘇軍的陣地,炸彈如雨點般降落下來,成千上萬的蘇軍士兵在睡夢中死去。面對德國突如其來的猛烈轟炸和炮擊,蘇軍一時陷入極端被動的局面。到當天中午,蘇軍就失去了一千多架飛機,其中有絕大部分是在機場上尚未起飛就被炸毀的。

    到傍晚時分,德軍的坦克部隊已經向蘇聯境內推進了五十公里。直到當天晚上7點,蘇聯才正式下令向入侵的德軍開火。偷襲獲得成功後,德軍動用了大部分準備好的兵力,其中的一百九十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艦艇(非主力艦,很多炮艇加上驅逐艦巡洋艦),從波羅的海到黑海1.5公里的戰線上,發動了對蘇聯的全面進攻。

    德軍兵分三路,北路攻打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和列寧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奪取蘇聯的「糧倉」烏克蘭。

    此時形勢對於蘇聯來說十分險惡。北路德軍在18天內深入蘇聯腹部五百公里。到11月,德軍佔領了蘇聯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希特勒得意忘形的向所有人說:「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來。

    不過。在戰爭一開始,就給德國出了一個難題。要計算出雙方雙方在這個階段的特定地區部隊分佈相當困難,因為大多數德軍的名單都包括許多還未參戰的後備軍人,同樣的兩方在力量上的對比也很難有效計算。合理的計算是約有260萬德軍在6月22日進入作戰狀態,而他們所面對的蘇聯軍區也有差不多數量的紅軍軍隊。

    德軍的突襲還是收到完全的效果,雖然蘇聯指揮部在收到德軍部隊逼近的報告後即在凌晨0點30分對邊界部隊發出警告,但當時卻沒有任何一個部隊展開備戰。

    而斯大林對德軍侵略的消息嚇呆了,並且直到一兩個禮拜後的7月3日才正式對全國發表聲明。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行動起來,堅決同法西斯鬥爭,蘇聯衛國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突襲帶給蘇軍的最大震撼並非是突襲的時間,而是同時進攻蘇聯領土的德軍數量之多和配合之緊密。約有320萬的德軍地面部隊投入了西線的攻勢,伴隨的還有數十萬的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隊,芬蘭則從北邊發動攻勢。但蘇軍在同時對抗這些敵軍的同時也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增援,西線的蘇軍部隊在6月22日時約有260萬人,儘管半年的戰事造成450萬人死傷的驚人數字,至年底時已經躍升為超過4百萬人(蘇聯國內部隊和儲備軍並沒有計算在內)了。德國空軍聲稱在侵略開始的第一天就摧毀了1689架紅軍戰機,而自身則只損失了35架。事實上蘇聯空軍在剛開始幾天的損失比德軍估計的還要慘重,總共有5922架飛機在頭三天被摧毀。

    德軍的攻擊速度之快使得蘇軍的防禦計劃完全癱瘓,而無線電和通訊配備的嚴重缺乏也造成蘇軍部隊難以互相協調作戰。

    德軍的攻勢也引燃了許多蘇聯佔領國的**運動,德國進攻當天,立陶宛發生了反蘇聯的暴動,並在隔天發佈了**的宣言。幾萬名立陶宛人加入叛變行列。隨著德軍向北方的攻勢進展,叛變也蔓延至愛沙尼亞了。

    蘇聯軍隊遭受嚴重挫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德軍的成功突襲以及蘇軍內部的問題。除去中華外,此時德軍可以說是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而又最富經驗的部隊,德軍擁有機動性和殲滅戰的先進戰術理論、近乎完美的通訊技術、以及不斷勝利所帶來的自信。相較之下,蘇聯部隊則嚴重缺乏領導人、訓練、和準備。同時,大量的蘇聯部隊都集中於德蘇邊界(佔領的波蘭領土),卻缺少適當的防衛,導致這些部隊在開戰後幾周內便被徹底殲滅。許多蘇聯部隊也被高層下達的不侵犯、不主動挑釁原則嚴重限制,在開戰後又被命令「原地還擊之後反擊」(使他們在面臨德軍包圍戰時非常脆弱),同時部隊普遍缺乏具有經驗的軍官,遲鈍**的官僚作風也相當常見。蘇軍領導能力的無能,早在先前對於芬蘭的侵略中就已經展現出來。

    蘇聯在開戰後數周所採取的戰術導致災難性的結果。剛開始時紅軍完全高估了自身的作戰能力,機械化軍團不但沒能擊敗德軍的裝甲師,還遭受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密集攻擊而損失慘重。蘇聯坦克的保養貧乏再加上坦克兵的經驗不足,導致驚人的故障比率出現,同時備用零件和負責後勤支援的卡車也非常缺乏。而步兵部隊放棄掘壕的戰術也導致災難性結果,在機動性低落又沒有坦克支援的情況下,蘇聯步兵部隊根本無法在戰場上靈活調度。

    蘇聯遭受的龐大損失使得蘇聯的宣傳機器開始調整宣傳內容。在戰前蘇聯政府一貫的宣傳紅軍的強大無敵,但到了秋天宣傳基調已經改變為「紅軍變虛弱了、準備戰爭的時間不足、德國的攻擊太過突然、德國屠夫行徑、必須保護蘇聯領土」等等,以激發民眾和士兵們保家衛國的決心。(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