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第二卷 南方攻略 第兩百六十四章 蘇聯欲分裂蒙古(下) 文 / 華麗的虛偽

    「照你這樣說,我們的實力不是差中華很多?」雖然斯大林很不喜歡這個答案,但他也並非是一個沒有辦法接受現實的人。

    「是的,一旦中華和我們全線開戰,我們的勝算不會很高,能有個一半就不錯了,這還是我們在坦克和飛機方面,性能優於對方,而得出的答案。」朱可夫還有一點沒有說出來,那就是士兵的戰鬥力。

    憑借中華對外兩場戰爭得出的結論,都可以說明,中華士兵的戰鬥力不俗。雖然朱可夫沒有在戰場上和中華軍隊交手過,但在閱兵式上,朱可夫已經見識了中華士兵那煞氣逼人的氣勢。

    這是一種在蘇聯軍隊身上看不到的氣勢和士氣,以前,也只有在德國士兵看到這樣的士氣。不過在朱可夫看來,德**隊有這種士氣,但沒有那樣的煞氣。這樣的煞氣,非百戰精兵所無法具備的。

    也只有這樣的士兵,才能在戰場上發揮最強的戰鬥力。這點是任何武器裝備所無法取代的,是一種戰鬥意志,對士兵來說,這樣的鬥志,才是最難能可貴的。朱可夫雖然不想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事實就是如此,他再不願意承認也改變不了事實。

    在其他方面,朱可夫也很擔心,如今很多蘇聯軍官都和斯大林一樣,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在他們眼裡,視中華軍隊如土雞瓦狗,彷彿一碰就碎,不堪一擊。朱可夫已經百般交代下去,但效果怎麼樣,他心裡並沒有底。

    「才一半的勝算嗎?」這個答案讓斯大林有些不解。

    「這是我的保守估計,除非我們的坦克和火炮部隊的數量能再增加一倍。用絕對的數量去對付中華軍隊,這樣我們才有更大的勝算。」朱可夫道。

    這個想法就像是後世,蘇聯在反攻德國時,就是依靠數量向德軍進攻。在那些戰爭中,基本找不出一例以少勝多的戰例,就連平等數量的戰績都很少很少。

    當時蘇聯很多戰法都是依靠龐大的步兵。為坦克部隊開道,用反坦克炮去擊毀德國的坦克。而不是坦克部隊為步兵開道,用坦克去對付德國的坦克。當然也有坦克戰,只不過這樣的場面很少見而已。

    斯大林現在已經很信任朱可夫的軍事才能,不然也不會把遠東地區一百多萬的部隊交給他。對朱可夫的話。斯大林也很重視。雖然他說的不多。但斯大林也聽出了朱可夫話中對蘇聯軍隊的不自信。

    「那你說這場戰爭是打的好,還不是打的好。」斯大林現如今又在考慮這個問題,在他宣佈分裂蒙古計劃開啟時,說這個問題已經晚了。不過這只是斯大林對自己的一個反問。他也清楚裡面的問題。

    「現在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要怎麼把蒙古分裂出來。幾千公里的防線,我們已經不堪負重了。而且就算我們不打,中華也早晚有一天會對我們動手。」朱可夫道。

    按照朱可夫的設想,是要先解決日本。奪回庫頁島,再來解決中華的問題。只不過,斯大林已經選擇了對手,他也無法改變什麼。不過別看朱可夫現在只是一個上將,和集團軍集群司令是一個級別。但他的職務很高,全因為斯大林的賞識,不過要是叫他去改變斯大林的決定,很難。

    斯大林點了點頭,德國已經暗中在聯繫蘇聯要一起瓜分波蘭。並且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已經看到歐洲局勢風雲突變,一場大戰已經悄然來臨。斯大林也明白,必須在戰局開始前,就解放出一隻手,不能分兵兩頭。蘇聯就算對土地有再大的野心。但畢竟蘇聯的重心在歐洲。比起亞洲的土地,蘇聯更看著歐洲的土地。

    分裂蒙古的計劃,並不是真的要和中華爆發全面戰爭。斯大林也只是想要解放出遠東的軍力,去歐洲和各國博弈。最多也只是要中華知難而退。打一場局部戰爭,讓中華見識下蘇聯的厲害。省得老是對遠東土地戀戀不忘。只不過,斯大林想錯了一個因素,那就是陳紹對土地的態度。

    按照斯大林的計劃,一旦蒙古分裂計劃被中華知道,要是戰爭無法避免,只要蘇聯紅軍能取得局部戰爭的勝利。那事情就簡單多了,斯大林分裂蒙古的主要目地就是為了搞一個軍事緩衝區,在他看來,只要勝利了,那離這個目地就不遠了。軍事緩衝區也不一定要分裂別人的國土,完全可以簽訂一個邊界協議,各自劃定緩衝區。

    在斯大林的想法中,計劃有很多個方向,能不被發現就不被發現,因為蒙古能真的獨立就更好了。戰爭也是斯大林的一個想法,其實是斯大林的私心在作祟,他想讓陳紹見識下蘇聯強大的軍力,並且對中華實行軍事威懾,順便也可以試探下中華的虛實。

    至於和中華全面開戰,斯大林壓根沒有這個想法。本來就是為了解放一隻手,哪裡會把本來要解放出來的手陷得更深。畢竟中華的戰爭潛力也不小,六億的人口,不記後果的武裝部隊,完全可以拉起一支幾千萬人的軍隊。到時候,蘇聯真的會陷入戰爭的海洋。這樣就不是斯大林的本意。

    「不管戰局如何,軍事緩衝區一定要建立起來。一百多萬的部隊被拖在這裡,實在是浪費。」斯大林開口道。

    ……

    當朱可夫離開克里姆林宮後,也只是在心中歎了口氣:這一天還是要來了。

    朱可夫很清楚,中蘇必然有一戰,只不過他想不到,這個時機已經來到了。朱可夫不清楚這樣戰爭一旦爆發,會打到什麼程度,這是他無法預料的。

    不過,朱可夫不清楚斯大林的想法,也不瞭解陳紹的算盤。一個是不想讓蘇聯的軍力陷在遠東地區,另一個更是是富含深意。

    半個月後的1938年10月15日,當朱可夫回到遠東指揮部的時候,那些偷偷進入蒙古的蘇聯政工還未開始接觸蒙古人。出於謹慎,蘇聯的政工在詳細調查了一個月後。在朱可夫開始命令秘密集結的命令後,這些政工才開始執行計劃。

    蘇聯政工的傳播獨立宣言地點就是庫倫(今天的烏蘭巴托),這寫雖說是蘇聯的政工,但都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都是當年跟隨蘇聯一起撤出蒙古。受到蘇聯的熏陶和利誘,如今又回到蒙古,妄想繼續搞**立的夢想。

    只不過他們也不想想,當年的饑荒,他們在哪裡。要不是當初中華大力救助,現在的蒙古人口要少多少人。

    如今這裡的生活已經十分的平穩,最少以前常見的饑荒,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牲口,有固定的牧場,有各種商業渠道。這裡雖然沒有多少工業,除了那些基礎軍工業和一些小作坊外,並沒有其他的工業存在。而這裡的畜牧業發達,陳紹也有意把這裡變成一個肉食類和奶製品原料基地。

    牲畜養殖基地,這個一直伴隨基地成長一直存在的民用單位,在這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一個加工作坊,源源不斷的肉食品和奶製品銷往國內外。

    而這裡的經濟也在飛速的發展,牧民們已經手中有了餘錢,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很多。不單單是物質生活,就是精神生活也十分豐富。

    對這裡的牧民而言,自從建國後,他們的世界就改變了。每家每戶都可以去免費領取牛羊,也可以聯合承包大型養殖場,養大的牛羊多餘的,都可以賣個好價錢。養殖場單單每天擠出的牛奶,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婦女們也可以去當擠奶工,能多賺點錢貼補家用。小孩子都可以免費去上學,老人不再擔心過冬沒有御寒衣物。

    從1928年收回蒙古以來,再也沒有一個被餓死蒙古人,也沒有一個被凍死的蒙古人。每年冬季,他們不需要再冒著嚴寒走出家門,尋找活計。如今的整個冬天,一家人都可以安安穩穩的待在家中,享受每年自己的勞動成果。不用擔心沒有食物,因為一個夏天的收穫,已經足夠一家人吃一年了。也不用再擔心寒冬時牛羊被凍死,因為只要到了冬天,就可以把牛羊去送到牲畜養殖基地托管,只需要一點點小小的費用就夠了,冬天一過,保證還你同等數量白白胖胖的牛羊。

    到了38年時,蒙古地區都牽上了閉路電視,一個冬天,不用去關心牛羊的安危,不用擔心沒有食物,都可以待在熱乎乎的家中享受可口的食物。並且不出家門,通過電視也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聽聽小曲,看看電影。有時候,叫上親朋好友,幾家人在一起聚餐玩樂。

    這樣的生活面貌,在十幾年前只是一個夢想,如今夢想成為現實。牧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很幸福!」

    幸福很簡單,真的很簡單。對如今天下窮苦百姓而言,不需要多富足,不需要太多的享受,一日三餐能溫飽,老有所養,少有所教,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