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色警戒之民國

第二卷 南方攻略 第六十章 關東地震 文 / 華麗的虛偽

    1923年,9月1日

    1923年9月1日正值星期六,正午時分,東京車站排滿了準備外出度假的民眾。沉浸在祥和氛圍中的民眾,絲毫沒有留意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現象,公雞持續啼鳴,家犬狂吠不止,青蛙突然停止了叫聲,大批海鳥飛離……一種不祥氣氛已經籠罩了過來。

    11時58分,空中、地底傳來一陣陣令人心悸的「嘎嘎嘎」聲響,緊接著大地上下抖動,左右搖晃,「土地如海水波濤一樣起伏,丘陵、山巒急劇扭動著」。港口驟然上升,碼頭如同麵團一般急劇扭曲變形。

    此時在東京,22歲的在日華人李合計正在和朋友吃午飯。突然大地急劇顫抖,碗筷叮噹作響,幾個人被驚得目瞪口呆,李合計踉踉蹌蹌跑向屋外,一幅山崩地陷的圖景出現在他眼前:高達12層的東京塔像一根火柴棍似的被一截兩段,無數高層建築正土崩瓦解、轟然倒塌。面對此起彼伏嘈雜的呼喊,鋪天蓋地揚起的塵煙,李合計表情木訥、呆呆出神。

    一場席捲日本關東地區8.1級的大地震爆發了,震中位於東京西南90公里處相模灣。東京帝國大學的科學家驚呆地看到:地震儀先是狂亂顫動,繼而指針全被震飛,只剩一台進口儀器勉強可以監測。因災禍殃及東京、神奈川、千葉、埼玉、靜岡、山梨、茨城,史稱「毀滅1府6縣的關東大震災」。

    地震發生時,正值中午做飯時間,傾倒的爐火一下引發數百處起火點。地下自來水管道因地震遭到破壞,救火人員千方百計從水溝和水井中抽水,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東京、橫濱兩大城市房屋多為木結構,火勢蔓延在高層樓房之間形成「火流」,轉眼匯聚成火海,人們呼救聲不絕於耳。

    慌亂中,很多人擁往室外空曠地帶,廣場、公園、學校操場立馬成了人們的避難所。據《東京紀事報》記載:「一些人跑到街上,雖逃離了震魔,又遇上了火妖。他們倒在地上,渾身都是火燙的血泡。比起那些被燒得只剩一把灰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是幸運的。那一堆堆、一片片的灰燼,究竟包含著多少生命呢?沒有人知道??」

    約4萬人避難於東京墨田區軍用被服廠廣場,廣場面積與一個體育場一般大小。因地處下風,呼嘯而來的「火流」點燃了被服廠堆放的軍裝以及市民隨身攜帶的行李。不久廣場被猛烈的大火包圍,無路可逃。亂成一團的災民,推拉踩踏中,最後有3.8萬人葬身火海。

    東京灣甚至發生了「水上火葬」的悲劇。3000多災民因無法忍受灼熱,跳進了東京灣,以木板等物體為載體,漂浮在水面。傍晚時分,附近標準石油公司及其油庫傳來巨大的爆炸聲,數十萬噸原油洩入海灣。爆炸引發熊熊烈焰,火勢猛於虎,東京灣附近海域不久被燒得滾燙。「水深火熱」中,僥倖在陸上避開大火的災民,竟在海裡被活活燙死。

    橫濱公園裡發生了同樣慘不忍睹的一幕。為逃避大火,數百人跳入水池中,人坐在水裡,只露出頭在水面上呼吸。大火襲來後,公園裡2.4萬多人被烈火吞沒。公園裡的湖水被大火烤灼得沸騰,躲在水裡的人最終在劫難逃。

    許多倖存者逃到海岸邊或船上,結果地震形成的海嘯掀起滔天巨浪,摧毀了東京、橫濱的港灣與碼頭,8000多艘各類船隻沉沒、解體。海水內灌退去後,東京等地的海灘到處都是木製房屋的屋頂、床板、門窗和人的遺骸,怵目驚心。地震還引發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在橫濱田滬山區,一大片山林以每小時90多公里的速度從山上滑下山谷,碾過一條鐵路和一個村莊,帶著一火車和一村莊的人衝入了海灣,方圓幾公里的水域變成了血紅色。

    9月3日,李合計才從他打工所在的五丁目住處搬過來的。突然來襲的大地震,以及震後的海嘯和大火,幾乎摧毀了整個東京。極度的恐懼令這些衣衫襤褸的溫州打工仔們聚集在一起。

    他們來到日本,都是因為家鄉太窮了。浙江雖是魚米之鄉,卻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農田極少,而這「七山」就集中在浙南的溫州、處州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不少老鄉們便漂洋過海來到日本打工,地震前人數已達4000人左右。李合計在去年的閏五月來到日本,加入到打工仔的行列,每天只賺取2∼3日元的血汗錢。

    晚上9點多鐘(日本時間),客棧的寧靜被蜂擁而至的日本人打碎了。數百名日本「青年自警團」(相當於聯防隊或民兵組織)團員、警察和軍人,衝進了這家小小的客棧,要求中國人立即起身,送他們回國。

    李合計們被趕出了客棧,日本人引領著他們在店外的空地上集合。

    突然,日本人高喊:「地震!臥倒!」

    174名中國人乖乖地臥倒在顫抖的大地上。日本人蜂擁而上,斧劈、刀砍、劍刺、鉤扎,中國人的慘嚎聲響徹天際,與大地的隆隆聲呼應著。

    李合計昏死了過去,他的頭部及右耳後被打開了一個大洞。同伴們垂死前掙扎扭動,一些人爬到了他的身上。在這些屍首的遮蓋下,他成了174人中唯一的倖存者。

    此外,橫濱等華人聚居區,也發生了屠殺華工的事件。據日本學者仁木富美子查證:1923年9月間旅日華人總共被害人數為758人,其中死656人,傷91人,失蹤11人,90%是溫州人

    不過日本人不知道的是,在一邊的一個樓房上,一架錄像機正對著他們。對此屠殺陳紹也感到無奈,在一天前,在日的間諜就向他報告說,日本人藉著日本地震,想要屠殺其他異己分子。雖然有不少間諜在日本,但是還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對這種事根本無法阻止,不過錄像機的存在,會把這一暴行,告訴全世界。

    而在此時的北平,在中央政府的號召下,正在全民總動員,為日本抗震救災捐糧捐款捐衣,這將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外援助。此時國內軍閥混戰,國弱民窮。甲午中日戰爭、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聯軍入侵、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等一連串傷痛,記憶猶新。但北洋政府還是號召各界捐棄戰爭前嫌,不抵制日貨,並捐款捐物,以減輕日本人民負擔,同時下令暫免食品、服裝、藥品、衛生材料等出口日本的關稅。外交總長顧維鈞提出:對於日本震災,「我國本救災恤鄰之義,不容袖手旁觀,應由政府下令,勸國民共同籌款賑恤」。各閣員都表示贊成,由財政部迅速籌銀20萬元匯交日本政府,當時1元錢能買40斤大米。

    當陳紹看到所有的材料時,頓時怒火中燒。此時在日本的間諜也把許多屠殺的照片發了回來,電影也在途中。他想了想,直接拿起桌上的電話。

    「王傑,告知電台,我要在廣播上發言,親自告訴國民,那些日本人幹的好事。」

    「是。」

    現在的廣播波及面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已經擴大到全國範圍。許多的鄉鎮也建起了廣播站,對這個時常有戲曲的新鮮東西,所有的農民和各行業人才,一天的忙碌後,都習慣性的坐在廣播下,緩解一天的疲勞,偶爾也能知道當今天下大事。

    經過一天的忙碌,黃昏時,鄉鎮的打穀場上立著一根長長的桿子,桿子上有個擴音器。桿子下已經聚集的許許多多的群眾,有的自備椅子,有的乾脆直接坐在地上。黃昏的時候,廣播每天都可以聽到小曲,還有許多小故事、笑話之類的節目。

    就在大家對一段笑話開懷大笑的時候,廣播突然中斷了。

    「尊敬的廣大群眾們,電台接到兩廣自治區政府區長陳紹的通知,他馬上就會到電台,向大家宣佈一則消息,請大家稍微等待一下,消息過後,節目繼續。」

    對於這條消息,許多人都愣了一下,對於這個兩廣政府,許多人都知道。因為廣播電台就是他們辦的,而且鄉鎮的廣播都是無償建立的,對許多民眾來說,這個區長算得上是耳熟能詳,而且對於兩個內的政策大家也都很清楚,對於許多農民來說,那裡就是天堂,人人有自己的土地,老有所養,少有所教。要不是捨不得祖祖輩輩留下的基業,許多農民都要往兩廣奔去。對於各地軍閥來說,對陳紹可算得上羨慕、嫉妒、恨。羨慕是對於他的武力錢財的羨慕,嫉妒同樣也是。恨則是對他政策的一種不滿,好傢伙,你有錢可以搞許多利民政策,就連許多的氏族都倒在你的槍下,但是我們呢,要錢沒有錢,想要和你一樣拿氏族地主開刀,那自己就是自掘墳墓。現在的軍閥哪個後面沒有氏族在支撐,動氏族就是在動自己的根基,他們哪裡敢那樣做。而且許多和兩廣交界的軍閥,對陳紹那就更無奈了,許多的交界地域的農民都往兩廣搬遷,要不是一直派人攔著,那還不跑光了,到時候,手底下的士兵吃什麼?不過對於陳紹的強勢,他們吧不得息事寧人,一些事情上,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