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人物天賦系統

大道小說網 第234章 【盛世】 文 / 簫輕宇

    林南終於剪除了異己,這一次大清洗,宇文素,蘇庭林,東方文傑三大門閥瞬間垮台,光斬首人眾就多達八萬餘人,門閥勢力也逐漸消亡了下去。他又派大軍剿滅了唐家堡的判賊,可是唐家父女倆卻沒了蹤影,這讓他鬱悶了好一陣子。不過想到唐玲兒尚在人世,心裡的一點點愧疚之情也就平息了。林南這時也發現了自己當初有著太多的想當然,他此時的思想已經不再是做一個昏君了,至少不想做一個亡國的昏君。

    他首先吸取了以前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但是林南最重視的還是人才的選拔,在華夏古代的意識裡,選拔人才是要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的。可是當一個人才他的德和才不能兼備的時候,哪個是熊掌、哪個是魚?到底應該選哪個?傳統的說法是,首先我們要德才兼備,這個話沒錯,但是不能兼備呢?傳統的做法是先德後才,但是林南的做法正好相反,他頒布求賢令,公開提出一個口號,叫做「唯才是舉」。也就是說當德和才一旦發生衝突和矛盾的時候,首先取的是才,而不是德。

    他這個口號一出,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原因是如果一個人連至少道德品質都有問題的話,怎麼可以做官呢?林南大膽的提出三種設想。

    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陞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這個是不行的。既然華夏古代有了這樣的弊病,林南的做法就必須來矯正,而矯枉必須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所以林南不能說德才兼備,必須說「唯才是舉」。

    林南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就是只要是這個人有才,哪怕不仁不孝。你們都儘管推薦給我。所以林南在處理德才關係的時候他的做法是:德才兼備固然最好,但最主要的還是唯才是舉。

    再這個前提的感召下,一大批人才聚集到了林南的周圍。文有杜如晦,李靖,麻叔謀等。武有侯君集,徐世績,羅成等。

    這以後林南又提出了關於「廉與貪」的問題。林南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貪。

    比如有些人愛佔小便宜,當官的時候順手牽羊牽些什麼,但這些人的本質並沒有那麼壞,而且拿的東西也無關緊要,所以林南對於這樣的人的態度就是罰俸。華夏古代總要講究清正廉潔,比如朱元璋是最恨貪官的,甚至發明了扒皮填草這樣的酷刑來懲治他們。結果呢?明朝的貪官卻是所有朝代裡最多的。就是那些所謂的君子,也大多是偽君子,面上裝著不拿,其實心裡還是想拿的。

    所以林南先是給官員提俸,使他們的俸祿達到除了可以養家之外還有些富餘。然後面對小貪也只是罰俸。但對於大貪卻也十分嚴厲,予以誅九族的大罪。就好比一隻會抓老鼠又愛偷東西吃的貓,你沒必要因貓偷了點東西你就一棒子打死他,因為它留著還是有的。至少能逮住老鼠。

    但這些不代表林南就不注重法制,他曾親自宣佈:「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恐怕也只能是穿越過去的林南了。

    法律制定出來後,林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黃龍初年,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林南卻反覆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林南的苦心經營,黃龍初年法制情況出奇的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一個月之內竟然那只三個人被判了死刑。

    另外華夏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華夏的封建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林南下旨禁止歧視商人,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在林南政府的倡導下,大隋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像雨後春筍般地興起。成為當時世界商業最發達的國家,商業城市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楊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洛陽和陪都長安則成為了世界性的大都會。

    黃龍三年,也就是林南當上皇帝的第三個年頭,大隋已經成為了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洛陽更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就像後世的美國紐約一樣。隋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竟然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隋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在看到隋帝國的高度繁榮和文明之後,自己的國家在他們心中和沒有開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於是就不想回國,千方百計地要留下。

    隋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華夏的各國人民,大多數以成華夏人為榮。不僅首都洛陽,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隋王朝成為了華夏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華夏人出境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華夏人出去後忘本忘祖;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後喧賓奪主。

    此時的華夏人已經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隋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範。外國人在華夏就像華夏人在自己家裡一樣,享有和華夏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阿拉伯帝國和法蘭西的僑民竟有不少在華夏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隋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夏學習先進文化,但唯一不接收的就是東瀛人。東瀛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連派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隋朝卻概不接受。使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的東瀛民族更加沒落了下去,幾乎被高麗人踩在腳底下。

    黃龍五年,林南下旨開鑿大運河。不過他並不急功近利,征來的勞役也不多,開鑿的進程也很緩慢。設想是先挖一條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再挖一條從洛陽到江蘇清江約1000公里長的「通洛渠」;再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再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就會有一條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了。

    光景荏苒,黃龍五年秋,這一年的林南已經26歲了,5年的時光已經讓他變的更成熟,不再是以前的吳王了。日日批批奏章,閒暇時陪著一眾妃子們打打鬧鬧已經成為了自己唯一的生活,雖然乏味,但他卻已經習慣了。唯一遺憾的是,這5年之中竟無一個妃子添丁,林南自然知道是自己的問題,也漸漸不去提了。

    ……

    「哥哥,在幹什麼。」此時,林南正在南書房看奏章,安陽顛顛的跑了進來,跟林南生活了這麼久,她甚至把禮數都快忘記了,太監宮女們也知道林南疼她,根本就不通報。

    林南看見她笑了笑道:「來,陽兒,聽說你最近在貴兒那裡學做點心?」

    「嗯,我們不說這個,你跟我走。」安陽不容分說扯起林南就往外跑。

    兩人跑出宮門,正迎見朱貴兒幾個,林南拉住她問道:「你到底帶我去那啊?」安陽沖朱貴兒一眨眼道:「貴兒姐姐你說。」林南往看向朱貴兒,貴兒微微一笑道:「剛才東瀛國派人送來一件寶貝,怕皇上不收,竟送到皇后娘娘那裡去了。」

    「矮子國裡會有什麼寶貝?」林南聽起東瀛兩個字便有點不爽。

    「哥哥你看了一定會高興的,是個活寶貝,就連我們幾個女人都喜歡的緊呢。」安陽的話裡已經把信息都透露出來了,林南點著她的小鼻頭一笑道:「既然你那麼喜歡,那朕就賜給你了,帶回你院子裡去罷。」

    ()w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