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回唐

《》殿堂歡 第271章 於事外觀爭辯 文 / 召白

    四月的長安城,朝堂之上東宮太子和宰相李林甫之間的爭鬥風平浪靜,三月中那種官場大變動的情形沒有再出現,除了長公主義子、開國縣侯李清辭去了大理寺少卿之位、李林甫安插了自己的親信外,整個朝廷看上去和睦如春。

    在這樣的季節中,李清每天帶著崑崙施施然進出長安城,專注於書院的建設。

    「小郎君,這些天玄靜大師正在曲江池那裡講道,你不過去看看?」

    「諸位宗師在,哪裡需要我們。」

    「我聽說佛門那裡不空大師說法的時候,顯出了異象,有百鳥會集、佛光萬丈。」

    「是嗎?這倒是可以去看看。」李清笑著說道。

    李清和崑崙所說的是最近長安城有關道、佛兩門講經說法的事情。

    相對於朝堂上面的平靜如水,長安城中道、佛兩門的爭端卻波濤洶湧。

    四月十五日,天竺僧不空和尚攜弟子數十人回到長安,佛門諸派宗師齊聚大興善寺共商佛門大計,隨後傳出來的消息是諸位佛門宗師會同門下弟子開始翻譯不空帶回來的千卷佛經,同時在大慈恩寺舉辦法會,講經說法。

    與此同時,在曲江池畔,道門的道場已經開始。李含光並宗聖觀、樓觀道、天師道、靈寶派等諸位道門宗師在曲江池畔輪番登場,釋法講道,為萬千教眾解疑答惑。

    一時之間,曲江池這裡比三月牡丹花節的時候還要熱鬧,真是眾生雲集,信奉道教的教徒天不亮就開始往曲江池趕,只希望屆時能夠離這些道門宗師近一些,瞻仰仙家真容。

    京兆府不得不派人過來維持治安。

    相對於曲江池這裡的場景,大慈恩寺那裡就稍微差了一些。

    單論講經說法之人的地位,雙方都是兩門宗師級的人物,倒也相差彷彿,然而道門畢竟有了很長時間的準備,並且道經在長安城中近日流傳極廣,過來曲江池這裡的信徒更多一些,甚至於裡面還有不少是書生學子。

    對於長安城的百姓來說,道、佛兩門在長安開壇說法,是為一大盛事,兩門雲集如此多的宗師級的人物實在是極為罕見。

    李隆基特意下旨恩准此事,然而從聖旨上面也看出李隆基開始更加傾向於道門。

    李隆基在召見李含光等道門宗師的時候,說:

    「朕自登大寶,向來以道德清靜為教、以無為不言為教。無為則清靜,故人自化,無為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其性,故人自正,無慾則全和,故人自樸。此無事取天下矣。」

    又言:

    「同歸清靜,共守玄默。」

    其實這幾年,李隆基深居後宮,少理朝政未免不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響,隨著年紀越大越加迷戀長生。李隆基在召見道門宗師的時候說的話,其實也是有著上下合道,天下同心,社會昌盛的想法的。

    因此對這次道門的開壇講道,李隆基另外又下了一道旨意,詔諭天下,尊奉《道德真經》,同時推行道門最新詮釋的《道德真經廣義注》一書,令士庶家藏一本,勸令習讀,使知指要。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旨意即出,長安城勳貴、百官皆去往曲江池聽道,長安城中道門風頭一時無兩,大慈恩寺那裡的佛門法事愈發冷落了。

    除了正面的兩個戰場之外,道門、佛門之間的口水仗還打到了報紙上面。

    最初,無論是《明報》還是《長安時報》都只不過是報道了佛門、道門兩教講經的新聞,並沒有刻意挑起兩門之間的爭辯。

    不過隨後《西京評論》上面的一篇《論道佛兩教之優劣》的文章在長安城刊出之後,道、佛兩門之間的緊張形勢變得愈發嚴峻起來。

    《西京評論》的銷量很小,一開始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論,然而,畢竟是在這種敏感時期,總有人會關注到這些事情,當文章傳到道、佛兩門宗師那裡的時候,事情的影響已經很大了。

    隨後官報《明報》上面刊登了興善寺主持的《論佛門的起源和傳承》,矛頭直指道家起源的混亂和傳承中信仰的各自為政。

    緊接著宗聖觀觀主在《長安時報》上面就回應了《道門傳承與宗派蠻夷之論》。除了詳細解說道教的起源之外,還把雙方爭辯的方向再次拉向了歷來道、佛之爭的一個焦點蠻夷論上面來。

    圍繞著《明報》和《長安時報》,佛、道兩門宗師和信教之人唇槍舌戰,你來我往,倒是讓另外的教派和信仰儒家的人們袖手看起了熱鬧。

    自李隆基登基以來,崇尚道教,設老子在佛、儒之首,稱為「萬教之祖」,道門成了儒、釋、道三教之首,然而,終究還是道教自身的問題,在傳播上面跟佛教相差很遠。若不是這次在李清的提議下,及時地修正了道門的教義和梳理了道教的起源傳承,單就第一回合估計道門就要敗下陣來。

    不過很快,作為官報的《明報》就不再就道、佛兩門之間的爭鬥發聲,佛門失去了廣告天下的報紙通道,顯得弱了很多。不過隨後佛門還是找到了另外的陣地,那就是長安城另外一份銷量同樣不大的《京都時報》。

    《京都時報》仿例《長安時報》,然而步之後塵卻並不能推陳出新,更何況一開始《長安時報》就形成了領袖群報的勢頭,所以《京都時報》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而借此道、佛兩門爭論之際,《京都時報》一改往日風格,成為了佛門發聲的先鋒,無論是佛門宗師、還是教中大德,凡是有關兩派爭論的文章和話題都被一一刊登在了《京都時報》上面。一時間《京都時報》銷量大增。

    這段時間,長安城人們每天要做的就是買上兩份報紙,看看報紙上面又有了什麼新的關於道、佛兩門辯論的進展,這也導致了京城之中信仰道教和信奉佛教的信徒出現了摩擦,有些地方還引起了爭鬥。

    不過從整體形勢來看,佛門還是處於劣勢,畢竟準備不足,另外就是《長安時報》依舊憑借自己本身的優勢給了道門極大的支持,帶來的影響不是《京都時報》能夠比擬的。

    因此長安城中道門信徒更顯得咄咄逼人一些。

    因為佛、道之爭引起的這場混亂,使得京兆府和下屬的萬年、長安兩縣的官員頭疼不已,最終還是上書到了李隆基那裡,請聖上定奪。

    長安城的混亂局面不是李隆基想要看到的。其實這場混亂未必沒有人在背後鼓風吹影。

    李隆基隨後召不空入宮,緊接著下旨加號不空為智藏國師,令其奉旨在淨影寺翻譯密部佛經。

    隨後道、佛兩門的爭辯才慢慢平和下來,信教的百姓也依舊前往曲江池和大慈恩寺聽禪參道。

    說實話,在《長安時報》刊出宗聖觀觀主尹樂的那篇文章的時候,王和之等人也詢問了李清的意見。對於這場爭辯,李清是持支持態度的,當然事情發展中的混亂也不是李清想要看到的。因此李清對王和之等人說:

    「文章可以刊發,但是不能太過偏重於道門,如果佛門投寄過來的也要刊出,最好能夠平衡道、佛兩門之間的爭論。」

    然而,《長安時報》一開始就被冠以了道門輿論陣地的名頭,佛門中人竟然沒有人想著通過《長安時報》發聲,這倒是令李清有些哭笑不得了。從中也看出了道、佛兩門之爭的嚴重,完全有一種你死我活的架勢,不然也不會沒人想到過來《長安時報》這裡為佛門辯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