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回唐

《》第一卷 洛神賦 第36章 驚變(四) 文 / 召白

    「我大唐東都城內,鬧市街頭,竟然出現如此惡劣的兇殺案,你這河南府尹是怎麼當的。朕如何放心把這全城的安危放於你手。」

    嚴安之跪在朝堂之上,叩首不已。周圍諸位大臣沉默不語,正在承受著李隆基的憤怒。

    在早朝一開始,嚴安之就第一個出列,呈上自己的奏折和昨晚上張理、張琇兩兄弟留下的狀紙,把昨晚楊汪被刺的事情稟告了李隆基,李隆基果然雷霆大怒,氣的把嚴安之的奏折摔在了嚴安之面前。

    其實楊汪的御史職位並不重要,但是這次兇殺案的性質卻是十分嚴重的,以一己私憤而當街殺人,並且是當朝的御史官員。這如何讓大唐百姓覺得自己的身家是安全的,畢竟連朝中御史都能被人殺掉。

    「還有金吾衛,你們不是負責洛陽巡邏嗎?巡邏的結果呢。兩名兇手昨晚跑出承福坊都沒人發覺。大街之上,宵禁期間,又有誰發現了那兩名兇手的蹤跡。簡直是一群飯桶。」

    金吾將軍嚇了出列跪在地上……

    「臣罪該萬死。」

    「罪該萬死。哼,你倒是會推脫。朕限你三日之內把那兇手捉拿歸案,否則朕扒了你這身皮。」李隆基怒道,在朝堂上背著雙手,來回走動著。

    這時候高力士上前一步說道……

    「大家暫請息怒,身子要緊。」隨後端上一杯茶放在李隆基前面的龍案上,小聲勸道。

    李隆基坐下,略微緩了口氣,說道……

    「張愛卿,你對這事怎麼看。」

    張九齡出列。其實在早朝開始之前,嚴安之已經跟站在朝堂外等上朝的張九齡、裴耀卿和李林甫說了這件事情,三人也認為事情很嚴重,又都問了些事後的處理措施,隨後李林甫說道……

    「待早朝時看聖上是怎麼說吧。」

    看著前面跪著的嚴安之,張九齡朗聲說道……

    「從嚴府丞剛才的湊對中可以看出,那兇手應是之前準備了很長時間,衝著楊御史而去的。()河南府和金吾衛治安措施再充分,難免還是會有紕漏,那兇手這次不行還會有下次,還好兇手並沒有濫殺無辜,已經是萬幸了。

    「當務之急是加緊巡查,及早捉拿兇手歸案。從狀紙上看兩兇手是為父報仇,臣特請三司盡快查明原因,以便掌握線索追捕兇手。」

    「那兇手什麼來歷,查明沒有?」李隆基問道。

    「兇手是開元十九年謀反的嶲州都督張審素之子張理和張琇。當年的案件是楊御史審查的。張理、張琇兄弟二人潛入洛陽應該就是為了刺殺楊御史。」

    「當年的案件難道有什麼疑問不成?」

    「開元十九年十月,有人告發張審素贓污,此任監察御史的楊汪前去調查。後嶲州總管董元禮率七百兵丁圍住楊汪,揚言要殺楊御史,後董元禮被鎮壓,楊御史上奏張審素參與謀反,隨按唐律坐斬了張審素,張的兩個兒子被流放嶺南。」嚴安之說道。

    「當時張審素謀反一案可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張審素參與謀反?」

    「這……沒有,因為董元禮起兵殺害了告發張審素的人,並且威脅楊御史要求善奏張審素。所以張審素被定為幕後指使,參與謀反。」

    「那張審素和董元禮之間可有什麼過節之類的?」李隆基問道。

    「臣不知。」

    「哼。不管是因為什麼,都要先把兇手抓到,以安民心。河南府和金吾衛加強搜查,千牛衛協助,務必不能讓兇手出了洛陽城。」

    嚴安之和金烏將軍以及千牛將軍答了。隨後出朝堂部署去了。

    「眾位愛卿,對本案怎麼看?」

    朝堂之上眾位大臣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無人應答。

    李隆基看著下面垂直站立,一語不發的大臣們,心中微怒,說道……

    「難道就沒人對這次案件有什麼看法?張愛卿,你說。」

    張九齡出列,拱手道……

    「聖上,案件看起來事出有因,臣以為應該從四年前的張審素謀反一案查起。先把事情原委查清楚,才能進一步徹查此案。」

    「當務之急還是先把兇手抓住,到時候一審自然知道緣由。」裴耀卿出列道。

    「緝拿兇手自然重要。但是那張氏兩兄弟從嶺南千里迢迢偷回洛陽,怕是就是為了刺殺楊汪。事情源頭還是要查清楚,看當年張審素一案是否有所冤屈。」張九齡道。

    「不管是什麼原因,張氏兩兄弟當街殺害朝廷御史,依律是要處以極刑。」李林甫上前一步說道。

    「若是那張審素真是冤枉,楊汪當年確實枉法,張理、張琇兩兄弟為父報仇,也是情有可原的。」

    「張相不是一直主張法要從嚴,倒是對昨晚刺殺案的兇手頗為偏袒。難道楊御史就能被枉殺不成。」李林甫在旁冷冷說道。

    「張某何曾對那張氏兄弟偏袒,拋開此案,兩子孝友剛烈,能為父報仇,算得上孝道罷了。況且兩子年幼,朝堂外的百姓對此兩人肯定心存憐憫,朝廷處理起來要格外小心。」

    「如果因為一個人孝敬就能對其殺人的罪過另行處理,那唐律豈不成為空談。」李林甫道。

    「更何況,更要以此為戒,免得以後有人以各種借口逃脫罪責。」

    李隆基看著下面爭執的兩位丞相,皺了皺眉頭,隨後問裴耀卿……

    「裴卿認為呢?」

    「臣曾聞古時的賢者殺人,並不以其聖賢而免其責。唐律是為了防止殺人的事情出現而不是為了殺人者開脫。」裴耀卿說道。

    李隆基聽到裴耀卿的話,想了想,說道……

    「即便二子仁孝,但國法唐律不能免其罪。兩子為父報仇,怕是早就想到生死之事,若是念起孝道就從輕處罰的話,免不了會有人效仿,以後又置國法唐律與何處。

    「眾位愛卿不要再爭了,兇手緝拿歸案後依律處理就是。

    「這件案子就交由裴卿會同有司處理。張愛卿也要安撫百姓情緒,不要因為此事而生什麼事端。」

    裴耀卿和張九齡躬身領了命,準備處理後續事宜不提。

    朝堂之上對此案頗多爭執,最後還是唐律為大。但是在這盛唐東都的洛陽,人們的議論卻是往另外一個方向傾斜的。

    當晚在承福坊被困一夜的人們在第二天早晨從承福坊出來以後,這起刺殺御史的案件便在城中飛快的流傳。

    緣由大致是知道的,畢竟張理在臨逃跑的時候在人群中說了為父報仇的話,依照人們的樸素的觀念認為,兩位小兒為父報仇的孝心是值得稱道的,那位御史被殺怕是罪有應得,要不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想著去殺了他呢?

    一開始,刺殺現場的人只是敘述事情的經過,大約是兩個兇手的年紀、手段、和事情原由以及被殺者的慘狀。

    但是事情在流傳的過程中那御史的遭遇變得不那麼重要的,倒是兩小兒的遭遇被人以訛傳訛的擴大開來。

    「聽說那兇手是兩個十來歲的孩子,千里迢迢就是為了天賦報仇。」憧憬俠義的人說道。

    「殺人總歸是不對的,雖說是小孩子。」有人頗為理智。

    「那御史聽說也不是什麼好東西,要不為什麼被人殺掉了呢。」有人臆測。

    「聽說當年兩個孩子的父親就是被那御史冤枉而死的,兩個孩子也被發配去充軍,後來逃回來的。」有消息靈通者。

    「聽聽,那人是不是罪有應得?」

    「唉,倒是可憐的孩子。」

    「不知道兩人抓住了沒有?」

    「誰知道。也不是抓到以後朝廷預備怎麼處理。」

    「能怎麼處理,自然是殺人者償命了。」

    「可是兩人殺的是陷害自己父親的貪官污吏,如此孝心還是應該考慮的。」

    「有什麼要考慮,唐律在上,王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呢。更何況是兩個孩子,死的可是當朝的御史。」

    「可惜了……」

    這次的刺殺事件成了整個洛陽城中的大事,承平依舊的洛陽很久沒有這樣惡劣的案件發生了,朝堂上自然是要維護唐律的尊嚴,但是朝堂外的百姓卻是同情兇手,希望寬大處理的。

    總之,這幾日的洛陽城中緊張的搜捕和紛紛的議論混在一起。

    兇手還是沒有抓到。有關案件的流言更多了起來,偶爾也有追捕的細節出來,說是兩個兇手是有武藝的,此前跟武侯遇見過,打傷了幾名武侯後又逃掉了。

    也有說兇手身高八尺,長相凶狠,手持兩把百斤巨斧的。有說兩人身材輕盈,能飛簷走壁的。流言不一而足,越來越離譜了。

    家中的丫鬟。僕人對於這些事情倒是上心,每天都會嘰嘰喳喳的聚在一起議論。李清在旁邊聽著,心中淺笑。李清偶爾會想這兩人到底會躲藏在哪裡?能躲得過這麼嚴密的搜索看來是有人把他們藏起來了,難道是同情這兩個孩子的人?

    其實李清好奇的是流言之中有人說張理、張琇是會武藝的,之前還打傷了幾名武侯。

    李清心裡想,能打傷武侯的話應該是有些功夫底子的,不知道是跟南霽雲那樣學的是衝鋒陷陣的馬上功夫還是如傳說中那種能飛簷走逼的武功。

    雖說這時候的武侯大多也沒有什麼本事,很多算的上洛陽城的混子,因為關係進來衙門做了巡邏的差事,但是能打倒幾名成年人,張氏兄弟的武功可見還是不錯的。

    有機會要見識見識啊,李清心裡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