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五代十國那些人

《》章 節目錄 第105章 李嗣源的改革(中) 文 / 觀書鈐香

    李嗣源既然能稱為明君,那就不僅僅是在政治上的作為,更主要的應該是在民政上,政治上面的改革雖然在李嗣源的主觀上是為了肅清官場風氣,可是在客觀上那也是為在民生方面的改革和措施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在民生方面,主要的思路就是以民為本,這主要表現為寬仁愛民,減輕人民負擔,想要富,就要做到開源節流,那時候要想富還有一句話叫做「多生孩子多種樹」,這裡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子,是勞動力。而另一方面多種樹講的就是各種經濟作物,當然還包括桑樹。

    李嗣源繼位後就著手在各個方面消除李存勖時期的一些擾民做法,盡量減輕百姓的負擔,新皇帝上任必須要好好地表現,所以一般都會搞一些民心工程,比如大赦天下,再如減免稅收之類的。

    但是李嗣源在原本應該搞得那一套的基礎上還增加了不少優惠,他下詔廢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稅,如「省耗」,「耗」指的是損耗,即糧食和銀子的損耗。糧食在儲存和晾曬的過程中可能會被老鼠和鳥類吃掉一些,這個叫做鼠雀耗,是漢朝的時候一位「理財」專家發明的,其實叫他們」理財「專家還不如說是斂財專家,為了斂財,無所不用其極。

    這裡面的鼠雀耗就是為了斂財而增設的,比原先多收兩斗,但是事實上小老鼠和小麻雀能不能吃掉這麼多的糧食呢?

    事實上是很難,除非他們放心大膽的吃,但是這樣是不可能的,而國家每年要求上繳的糧食都是有規定的,這多出來的一部分就進入了個人的腰包,當然有時候就進入了皇帝的內庫。

    還有一個叫做火耗,百姓的散碎銀子在重新熔鑄成大銀錠的過程中也會有一點損失,這個就叫做火耗,這一點損失朝廷自然是不願意承擔,那麼只能放到農民身上,所以在徵稅的時候官府就將這些損耗預先加收。

    可是火耗到底收多少?到底有多少的火耗,到底是個什麼標準?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比較混亂的,所以這又成了地方官或者政府斂財的一種方式,反正不知道耗多少,那肯定是按多的收,反正多出來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很多人都把這個當成中飽私囊的一種方式,在中國歷史上這一招用了很長時間。

    李嗣源一上台就是將這些不合理的稅收廢除了,一時間天下處處歌頌李嗣源英明睿智愛民如子。

    此外,還有的詔書中還禁止富裕農戶逃避徭役,逃避租賦,這種現象在當時可以說是十分的普遍的。

    當時和唐朝之前的時代一樣,官宦大戶有一定數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賦稅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這些官宦人家訂立虛假的賣地契約,將地寫到他們的名下,以此來逃避賦稅和徭役。

    具體的做法我們我們舉個例子。張三是個平民家裡有十畝地要交稅,而在當地有個大官叫李四,家裡的地不繳稅,這是士族特權。張三突然覺得把稅交給政府不合算,於是就想省點,士族地主李四反正種地不交稅,於是就和張三商量,以後張三在每年的收成裡給他一部分,然後他就把張三家的地劃到了李四的名下,這樣一來張三名義上成了沒地的人,因為他的地給了李四,所以在稅收方面就減輕了很多的壓力,而這裡原本應該給朝廷的賦稅,卻交給了李四,這造成嚴重的稅負流失。

    這一種模式不僅減少了國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為了征夠賦稅,就將這一部分逃掉的賦稅平攤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因為每個地方的賦稅都是有規定的,一定要足額徵繳。所以一部分人不交稅,那麼另一部分人就要多交稅。

    封建社會百姓的賦稅和徭役本來並不太多,但時間一長,投機鑽營或者偷稅漏稅的人越來越多,一般老老實實繳稅的人的賦稅就越來越重,這就是很多人說古代賦稅很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為防止地方官吏從中牟利,使這個政策不能好好地執行,李嗣源又下令將帳簿直接送到中央的職能部門裡(相當於現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門來徵收賦稅和徭役。

    假如有人隱瞞田地畝數,獎勵舉報的人這一招現在還在用,比一味的連坐我覺得高明多了。但是獎勵舉報者,不能政府買單,所以又規定加倍徵收該戶的賦稅,罰的錢就是給予舉報者的獎勵。

    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來徵收的每畝五文的道橋錢,將五文酒麴(釀酒的原料)錢減少到三文,這一種稅負也是十分的有名氣,當然這是臭名昭著,屬於亂七八糟的雜稅。

    對於百姓生活影響很大的債務利息也明文限制,說白了就是限制高利貸,尤其是限制驢打滾,債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經達到本錢的數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是本錢的兩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於是債務消失了,這對當時飽受高利貸之苦的百姓來說的確是好事。

    這裡解釋一下什麼是驢打滾和古時候的高利貸,驢打滾好理解,就是利滾利,這個月的利息在下個月也要算上利息,利生利,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復利法,舉個例子,你借了一百塊錢,年利百分之五十,那麼到了第二年,他的本金就達到了150塊錢,此時還是按照百分之五十的利率計算,但是本金不是原先的一百了,而是變成了現在的150。這就是傳說中的利滾利,驢打滾。

    而古代利率的計算,也是比較簡單的,主要就是術語不懂,不如三分利,四分利,這個大家都不懂,其實很簡單,一般而言高利貸都是三分利或者四分利,當然也有五分利的,不過比較少,而兩分利的自然也有,不過更少(這裡都是比較官方的利率,一些惡霸地主之類的那個利率就沒譜了。)。

    我們舉個普遍性的例子,三分利,這裡說的都是月利,也就是一個月要還三分,按照現在的換算單位,就是百分之三的利率,而一年就是百分之三十六的利率,這個利率是遠遠高於現在的官方貸款利率水平的。

    而這個三分利卻在古代十分的常見,四分五分的這利率就達到了百分之五六十,十分的驚人,很多已經超過了土地生產率!也就是說,土地上一年刨出來的東西,還不足抵扣利息,那時候就只能賣地賣人了。

    所以,李嗣源限制高利貸這在當時對於百姓來說,確實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將一些被債務壓得無法生活的人解脫出來。我們下面在介紹一種高利貸的形式,算是古代社會裡的高利貸最重的了,那就是「羊羔率」,這種利息是百分之百,算一下應該是八分多的利,而且利重也就算了,他還是要本利相加驢打滾,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還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還四十文,後年高達八十文,以此類推,後面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李嗣源的愛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和李存勖在位期間的搜刮百姓比較起來,李嗣源的這些措施確實值得稱道,說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見不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僅憑這一點還是不夠。

    李嗣源對於民間的疾苦也很敏感,因為他就是貧寒之家出身的,他經歷過苦日子,所以對於那些農民也是很同情的。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李嗣源在宮中眺望雨後初晴的曠野,遠處的山坡上原以為是羊的東西再一看竟是勞動的百姓。

    看到這些李嗣源內心感慨不已,第二天他就親自趕到那裡,去看望百姓,和他們做了親切地交談,聽取了他們的一些建議和想法。

    後來見到有父子三人一同拉著犁來耕地,李嗣源當時就命人賜他們耕牛數頭,讓他們用牛拉犁,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力氣。

    後來,李嗣源又經過調查發現,政府實行的鐵器由國家壟斷專賣的制度給百姓帶來了很多弊端,就下詔予以廢除。

    詔書中說,各地由政府部門監製的農具大小不一,形狀也不實用,剛剛使用不長時間,就破損難以使用了(其實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官府搞的東西沒質量,但是價格還是很高。)。近期百姓雖然莊稼豐收,但物價很賤,這個原因就是價值規律,谷賤傷農,不用多說,大家應該都明白,百姓由於無錢買農具,以致於私自鑄造,觸犯了法律。

    從今以後,包括農具和其他日用器物,准許百姓自己自由鑄造使用,而百姓只需每畝交納農器錢一文五分即可。各地官府所屬的鑄鐵機構除了每年供應軍需及其他器物所用的外,只出生鐵,並按照現價每斤減十文出賣給百姓,就是熟鐵百姓也可以自選。

    原來一些官府的經營機構和官吏全部撤消。這樣做,不僅是給百姓省了一些花費,更重用的是百姓自己鑄造提高了產品的質量,這對於農業生產所起的作用更大。以後,由於這項措施效果很好,後晉後漢和後周都繼續推行,沒有廢除。

    同時,李嗣源又命人為百姓挑選好的農具樣式,讓百姓照樣鑄造,進一步為百姓謀福利。有了最上層的體恤和支持,農業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能豐收,再加上沒有戰亂侵擾,中原地區的人民生活基本上達到了小康的水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