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五代十國那些人

《》章 節目錄 第102章 李嗣源撥亂反正 文 / 觀書鈐香

    李嗣源這個人很厲害,在五代的皇帝裡面絕對算是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而且在很多的史書中,只要是提到了五代這一段,一般在前期都會提提李嗣源,他當政的這幾年,中原和北方的人民得到了一定的休息,勉強算是達到了小康,雖然比不上盛世唐朝,但是和梁朝的統治和之前的李存勖和李克用比起來,那就很不錯的。

    李嗣源死了之後謚號是「明」,這個謚號就比較厲害了,雖然有人認為給李嗣源這樣一個謚號,有點高看他了,但是實際上在五代的很多皇帝謚號都稱得上是「高配」,但是我覺得李嗣源得到一個「明」還是夠格的,雖然在他的後期猜忌心也重了起來,幹了不少錯事,而且這個人在駕馭下屬這方面功力不足,很多人就是從這一點出發,覺得給李嗣源一個「明」,絕對是高配了。

    不過我們看一下五代那一段的歷史,就會發現李嗣源的這一段平和時期是多麼的難得,所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勉強也當得上一個「明」字。

    李嗣源這一朝,基本上沒什麼戰爭,所以我們下面的主要內容也從戰場轉移到了朝堂。主要講的是一些政治事件,還有李嗣源得到「明」這個謚號的原因。

    李嗣源實行了一系列的開明改革,有幾條是他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就開始搞了,當然更多的是他登基之後的事情,之前雖然他說他監國,而不是篡位,所以他要等著從蜀國回來的李繼岌,畢竟李繼岌是太子。

    但是最終他還是在群臣的擁護下做上了皇位,理由就是「兄終弟及,天經地義。」更不用說李存勖按理來說還是他的弟弟了。至於太子李繼岌,他聽說了這件事自己就自殺了,還是比較有先見之明的。()

    李嗣源的登基儀式就在李存勖的靈前舉行的,可能有人會說了,在李存勖靈前搞登基儀式,這不是打臉嗎?

    但是事實上,他這不僅僅不是打臉,反而是一種證明正統的方式,歷來新皇帝即位都要在老皇帝的靈前三跪九拜,,這表現的是一種順承的關係,而不是李嗣源為了羞辱李存勖而搞的。

    李嗣源這個人還是比較謹慎的,後來有人讓他改個國號,說是現在的「唐」朝(後唐),氣數已經盡了,應該改朝換代。

    但是李嗣源就訓他說道:「這是我們李家的王朝,先帝是我的兄弟,我為什麼要改國號!」

    從這裡看出來李嗣源似乎對於李存勖並沒有這麼大的怨氣,而且按照他的登基儀式包括之前的一系列的動作,可能很多人覺得李嗣源似乎和一個篡位者沒什麼關係,李嗣源的皇位算是掉在了李嗣源的頭上的,可是事實上雖然史書上多有掩飾,但是李嗣源造反篡位那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就是因為他功勞不小,所以這才能得到史學家們的青睞,對於他的一些「劣跡」選擇性的一筆帶過了。

    下面我們也看一下到底是什麼功績,竟然能夠讓史學家們對於李嗣源的「劣跡」進行選擇性的遺忘,而把大量美好的詞彙都堆砌在了這個沙陀老頭身上。

    首先他的第一點功勞,就是殺掉小人和宦官,有效地防止了**的發展和滋生,宦官制度就是一個毒瘤,可以說李存勖的失敗很大程度上都是宦官惹的禍,所以李嗣源一上台,宦官全部解散,有罪的殺頭,只要是幹過壞事的,一律秋後算賬。

    又將盜掘唐朝陵墓的溫韜和後梁降將段凝賜死,這又是一件大快人心的舉動段凝這個人善於鑽營,不實幹,李嗣源對他感官一直不好。

    段凝開始被流放邊疆,後來李嗣源可能覺得不夠又將他賜死在流放地,這個小人最終得到了這樣的結局,也算是大快人心。

    對豆盧革、韋說這樣的士族奸臣先是貶到外地當個官,隨後將他們的兒子也都撤職,和他們一起流放,最後又貶為百姓,並且宣佈永不錄用,就算是以後有什麼大赦,別的人能赦免,但是他們就是不能被赦免,但是不久李嗣源還是下詔賜死了他們,除惡務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隨後又命各地的節度使殺盡宦官監軍,並迅速撤掉由宦官專任的監軍一職,剛剛有點起色的宦官職業再次成了一個高危行業。當時,有數百名在洛陽的宦官在兵變混亂時逃到了山林中躲了起來,有的還出家做了和尚,很多都幹起了隱居的生活,對於這樣的人,李嗣源並沒有趕盡殺絕,畢竟上天有好生之德,李嗣源當了皇帝之後,他一直覺得這是天命,所以干很多事情,也是比較相信天意的,並沒有對宦官趕盡殺絕。

    這一次,宦官基本上被誅殺完了。而對於比宦官破壞性更為強大的伶人,由於和李存勖一起誤國,也直接就被殺戮殆盡,反正當時當時只要是叫得上名來的伶人,以及一些學徒工啥的,一個不留,直接拉出去砍腦袋。

    雖然說,李嗣源的這一次行動滅掉了誤國的伶人,百姓個個拍手稱快,可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咳,不喜歡戲曲的,這個可以自動忽略了。),這一次之後伶人的地位徹底在社會階層中墊底了,他們興起那是因為皇帝重視,現在墊底也是因為皇帝的厭惡。

    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君權,一念可以平天下,一念可以亂天下,這就是無上皇權的能量。

    除了朝臣中的奸佞小人,還有宦官和伶人之外,財政這也是一大隱患,之前的租庸使孔謙,也就是現在的稅務局長,財政部長以及中國人民行長等權利聚一身的一個要職,也被李嗣源砍了腦袋,理由,額,殺死孔謙恐怕直接不用安排什麼理由,天下的百姓還有朝中寶貴的大臣,估計沒有一個不想著他趕緊死的,於是李嗣源又幹了一見眾望所歸的事情,那就是誅殺孔謙,此後為了防止國家財政被個人專權,為了防止第二個孔謙出現,於是把租庸使撤了,換成了鹽鐵、戶部、度支三個部門,這樣一來中央關於財政這一塊的劃分越來越合理科學化了。

    此外,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李嗣源還從節儉角度出發,裁撤了一些人員,一反李存勖在時的奢侈之風(其實我覺得李嗣源應該是不差錢的,畢竟劉皇后的家底最後都落在了他手裡,不可能沒錢,所以他搞的這些無非就是一個形象工程而已,畢竟他的這個皇帝並不是順順利利來的,所以他很謹慎。)。

    他還下詔禁止進獻鷹犬珠寶珍玩之類的奢侈品,後宮也大量裁員,後宮的宮人只留一百來個年紀大的,有經驗的人,宦官只留三十人,教坊管理吹拉彈唱藝人的機構,主要供皇室使用,或者大型的儀式負責聲樂表演等)留了一百人,御廚房也只留下了五十人(說實話這個規模有點小,在古代就算是貪官家裡那也有廚師加上幫廚也有好幾十人,可是現在一個皇帝要養著諾大一個皇宮,竟然僅僅五十來個廚師,的確是精簡的厲害)。

    而至於被遣送出去的其他人可以自己選擇去向,皇室再也不限制他們的自由,將宮中的美貌女子遣送回鄉,該嫁人的嫁人,該回去奉養父母的就回去奉養父母,只留下老宮人灑水掃地。

    此後李嗣源還著手對政務和衙門也是盡量精簡。撤消了各個部門有名無實不起作用的機構,對於官員也是講進行了一些列的精簡。說的是撥亂反正,但是實際上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改革的。下詔命各部軍隊就近徵集給養,這樣就可以節省大量的運輸費用,減少了國家開支。

    我們標題中說的是撥亂反正,上面這麼多算是撥亂,但是還談不上反正,要是說反正,那又有兩個人絕對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郭崇韜,一個是朱友謙。

    對於郭崇韜的處理還算是比較好的,當時李存勖是殺死了郭崇韜和他的五個兒子,可是他還有其他的家人和後代。宣佈恢復郭崇韜的名譽和生前的官職,歸還之前被沒收的郭崇韜的家產,交給他的後代,並且對郭崇韜的後代也是多有照拂。

    郭崇韜的待遇已經算是不錯了,雖然他死了,可是他的家人還都活著,他家裡的人還很多,他並沒有斷後,逢年過節絕對會有人到他墳頭上添把土或者燒點紙啥的,但是朱友謙就沒這麼幸運了。

    當時朱友謙被滿門抄斬,可以說他這一脈基本上已經斷絕了,而他的堂兄弟朱友貞一家還有包括當時朱溫的後嗣們,全部都被李存勖進入汴京的時候殺個差不多了,所以朱友謙死後他們家的香火斷絕了。

    但是李嗣源還是宣佈恢復了朱友謙的名譽和官職,並且將他們家的基業還有祖宅都全部歸還,因為他們家的人都被殺死了,所以這一類的賞賜只能交給了他比較親近的親戚,並且要求他們的親戚供奉朱友謙一家的令牌,李嗣源做到這個份上,的確是夠意思了。

    這就是李嗣源一上台就開始搞起的撥亂反正,經過這一系列的行動,後唐的政治空氣為之一清,政治局面和國勢都開始好轉,為他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