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裂明

《》第二卷 崢嶸歲月基始築 第290章 分兵 文 / 泥潭螞蟻

    第290章分兵

    十月二十一日一大早,鎮西軍連綿不盡的營帳便在進行著清理和收存。

    在城下過了一夜,易飛也是心急與盧象升會合,這番出兵,易飛心中只有一個打算。那就是與東奴決一死戰,對於誰入主中原,易飛並不在乎,他在乎的不能是外族,特別是建奴這些以摧殘漢人文化為己任的垃圾民族。

    但是事情往往與願相違,還未待軍營收拾完畢,十數匹戰馬便是快速接近大營。而讓易飛驚奇的是,這些人居然還是自己的夜不收們在前領跑,直直的向著自己的中軍大帳行來。

    十數騎行至近前,見到易飛等一眾盔甲鮮明之人站於中軍大旗之下,知曉這便是易飛。傳旨的小太監也是暗中觀察了一下易飛,對於易飛如此年輕也是十分的好奇,但是瞬間便收斂起自己的好奇,凝聲尖聲道,「易飛接旨!」

    見一眾將領跟隨易飛全部跪倒於地,小太監清了一下嗓門,尖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奴賊禍國,百姓塗炭,凡我臣民無不切齒,今聞鎮北將軍,山西鎮總兵易飛戮力殺賊,大捷頻傳,朕心甚慰!鎮北將軍,山西鎮總兵易飛,勇冠三軍,斬首數百級,力挫凶胡氣焰,朕心欣然!賜寶劍盔甲各一,內帑銀五百兩,通傳三軍萬民,奉以為式……今奴賊入寇通州,滋擾京都,著即令大軍移駐永定門郊外,力保東郊不失!欽此!」

    「臣易飛領旨謝恩,永服辭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易飛心中一驚,卻是無可奈何,畢竟這年頭不扯旗造反,那就是皇命難違,一腔雄心也是化為黯然。

    他不由的想起此時的盧象升,估計此時的他已經提出了歷史上兵分四路夜襲敵營了吧。按照歷史,高起潛對此不置可否,甚至嗤之以鼻,對此舉也是不斷冷嘲熱諷。被高起潛傲慢神態激怒的盧象升上疏議請分兵,崇禎皇帝答應了盧象升的提議。

    想不到自己緊趕慢趕,一心想與盧象升會合,轟轟烈烈的與建奴決一死戰的想法還是泡湯了。盧象升的命運還是無法改變,這會兒的他估計已經勃然大怒,上書皇帝分兵行事了吧。雲集昌平的五萬援兵,被一分為二,盧象升領宣大兩萬人,高起潛則統領關、寧各地援兵三萬人。今日之後,便是一系列悲劇的開始,易飛雖然知道這段歷史,但是奈何皇帝旨意已下,他卻只能前往京城外眼睜睜的看著,又能起什麼作用?

    ……

    在易飛心情複雜的接過聖旨之時,遠在昌平城中,賜尚方寶劍,總督天下勤王兵馬,兵部尚書,暫代宣大總督盧象升正在城內的譙樓眺望。

    昌平鎮為大明諸多軍鎮之一,主要是守護居庸關與各個帝陵。

    昌平初為昌平縣,隨著皇陵的增加,衛所人員的增多,景泰元年,大明在昌平縣以東八里築永安城,設永安營。隨後各守護山陵衛所遷入城內,之後昌平縣衙以及儒學倉庫陸續遷入。不久又在永安城南新建一城,兩座城連在一起,成為新的永安城,周長十里零二十四步。

    正德年間,昌平升格為州,歸順天府管轄。嘉靖十七年,又在昌平沙河建鞏華城,城南北、東西各長二里,作為皇帝祭陵時的行宮,又有南護京城,北衛陵寢,東蔽密雲要衝,西扼居庸之用。

    萬曆年間,昌平升格為州,設總兵,副總兵鎮守,還設昌平兵備僉事,守陵太監等人。崇禎九年七月中,由於朵顏蒙古兵的內應,永安城被清兵攻破,巡關御史王肇坤,戶部主事王一桂,攝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等戰死,總兵官巢丕昌投降清兵。

    有鑒於此,大明增加了宣府鎮南山路與昌平鎮的防守兵力,作為拱衛京陵的藩籬重地,崇禎十一年九月清兵入寇以來,各鎮入衛官兵更是雲集於此,統歸兵部尚書,暫代宣大總督盧象升節制調遣。

    此時永安城外旌旗遍佈,密密麻麻的都是軍中營帳,數萬入援官兵紮下的營盤無邊無際,似乎有看不到盡頭的感覺。

    這譙樓是永安城最高點,設有銅壺滴漏,又設有城中各處的制記點,平日即可按時辰擊鼓為民眾報時,戰時又可登高指揮調動城內城外的軍隊。所以盧象升到達昌平後,便將自己的總督行轅設在譙樓內。

    看著四野密佈的援兵營帳,盧象升心下躊躇滿志,這幾日來,到達昌平的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還有關寧各鎮的援兵不下五萬人,加上京師三大營也有數萬可戰之兵,如果朝廷真的有決心,就算清兵勢大,也未必沒有一戰之力。

    不過他心中總有一股莫名的憂慮,他初到昌平時,便聽到閣臣楊嗣昌與總監高起潛主張與清兵議和,此事京師內外傳得沸沸揚揚,滿京城的人都在議論此事,更讓盧象升擔憂的是,聽聞聖上也頗為意動。

    對於高起潛,崇禎皇帝只是作為一個忠順的奴才使用,但對楊嗣昌,則認為是自己的股肽之臣,深具謀國之能,當年他接見楊嗣昌後,一番問答下,發出「恨用卿晚」的感慨,當時就任命楊嗣昌為兵部尚書,全權主掌對農民軍的圍剿之事。

    對皇帝的信任厚愛,楊嗣昌也是感激涕零,盡心戮力,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網」的圍剿計劃,頗有成效。如果不是此次清兵入寇,可能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人早被剿滅,可以說幾次清兵入寇,救了李自成等人的性命。

    圍剿農民軍之事頗見成效,崇禎帝對楊嗣昌更是器重,所提議案,無不許可。今年六月,楊嗣昌被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於機務,仍掌兵部事,成為明末權傾一時的宰相式人物。他的武陵老家,己稱他為「楊閣老」、「楊相」等,可見楊嗣昌的權雄勢大。

    今年清兵又大舉南侵,京師震動,楊嗣昌力主議和,反對與清兵決戰。他認為,眼下大明能戰官兵就是這一些,如果孤注一擲,一旦敗亡,後果不堪設想。他又言:「攘外必先安內,自古未有內亂不止而能對外取勝者。」

    他認為清兵雖然幾次入寇,但心腹大患還是那些農民軍。剿滅農民軍後,無內顧之憂,國家就可以整軍備武,討伐清兵,以雪多年之恥,永絕邊患。今日的忍辱負重,是為他年的報仇雪恨。

    對楊嗣昌的話,崇禎皇帝也頗為心動,大明多年用兵,折損極大,如果與清兵決戰,一旦敗亡,他的幾萬能戰之兵盡數隕落,可想就沒有能力再次鎮壓那些農民軍。不過大明幾百年從無和議之事,讓清兵這樣大搖大擺在國境內肆虐,他也是極不甘心。所以這些天他心情極為矛盾,難下決心。

    對盧象升來說,他是堅決的主戰派,聽了朝野中和議的流言後,他極為憤怒,十月初他到昌平後,崇禎皇帝召他覲見,盧象升慷慨陳詞,認為東奴大兵壓境,只能言戰,豈可言和?他願領軍與清人作戰,以死報國。

    聽了盧象升的話後,崇禎皇帝頗為感動,在盧象升回到昌平的第二天,就派人送來三萬兩白銀犒軍,其中還有一萬兩是賞賜他個人的。同時還賜他御馬一百匹,太僕馬一千匹,鐵鞭五百隻。

    對皇帝的賞賜,盧象升又是振奮,又是感激,每次接到賞賜立刻拜表謝恩,同時心下暗暗慚愧,認為自己張揚君父不是,有違人臣之禮。他將皇帝賞給自己的銀子盡數分給將士,只留下一兩多讓銀匠打了個銀杯,留作紀念。看來聖上主戰之心堅決,盧象升振奮的同時,更是決心以死報國。

    正在此時,一個親衛告之盧象升,高起潛已經到達昌平,正在向這裡趕來。盧象升精神一振,能否實現偷襲計劃,高起潛也是一個關鍵人物,而自己三日前也是給他通過氣了,希望能夠說服這個監軍太監。讓自己的計劃得以施行,為國朝除一巨凶!

    當高起潛一行人快到之時,盧象升也是帶著一眾親將滿懷希望的迎了上去。

    對面走著一個太監服飾的人,頭上嵌金三山帽,身上簇錦袍服,一根玲瓏玉帶頗為顯眼,滿臉堆著笑意,似乎見到誰都是一副親熱的樣子。這個太監年在四十多歲,出乎王斗對閹人的印象,他身材高大魁梧,走路虎虎有力,要不是面白無鬚,略顯陰柔,看起來也是場中頂盔披甲的將官一員。隨後又是幾個太監服飾打扮的人,個個臉色陰沉,頗有閹人那股獨有的邪氣。

    盧象升將之一行迎入內堂,也是迫不及待的問起了高起潛的意見。

    「盧督臣的意思,咱家已經明白了。但咱家醜話說在前面,這計劃咱家不同意。用舉國精兵賭你一人的功名,盧督臣你過了。咱家也是已經上奏皇上,皇上也是同意了不可輕易決戰!」高起潛輕輕抿了一口茶水,漫不經心的道。

    「高監軍這是何意?」盧象升臉色一下子變得很難看,這種誅心之語也是讓他氣的差點一口逆血噴出,猛的一拍桌子,「本官拳拳為國之心,怎能受你這般污蔑?!」

    「都說文人愛名,盧督臣也是不能例外。嘖嘖,惱羞成怒了麼?」高起潛依舊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督臣要麼殺了咱家,這樣就可以一展抱負了!否則咱家決不同意你拿國家氣運去賭!咱家帶來的三萬關寧軍也是決不會隨你去做這種荒唐事!」

    「荒唐事?!痛擊東奴是荒唐事?」盧象升有些哆嗦的指著高起潛,言語都有些不利索了。

    「反正本監就是這句話,督臣可以去請皇上下旨!只要聖上旨意一到,咱家決不再阻攔!咱家公事繁忙,就不多呆了,督臣好自為之!」高起潛冷哼了一聲,放下了茶杯,帶著一行人便起身離開。

    等到高起潛一行人快要行至門口,盧象升疲憊的聲音也是從後響起,「道不同不相為謀!既然高監軍不願同往,那本官就上奏聖上分兵,本官自帶宣大、山西諸軍打這一仗便是了!」

    「督臣隨意!不過,咱家也是得提醒一句督臣,山西鎮總兵已至京畿,聽說捷報頻傳,咱家來的時候,聽說聖上有意以其本部護衛京城!」

    高起潛沒有回頭,留下這句話,卻是一下子讓盧象升氣勢陡然落了下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