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裂明

《》第二卷 崢嶸歲月基始築 第116章 天下大亂 文 / 泥潭螞蟻

    第116章天下大亂

    易飛來到招待張維世的房間外,心中還在猶豫著這個高官是否已然起身。向前走近幾步,卻已經聽到張維世與董衛國兩人相談的聲音。

    易飛也有些驚奇,在他的印象中,這些大明的官僚們應該連辦公都不會太過於積極,更別說還能有早起的習慣。真實這倒是有些冤枉大明的官僚們了,雖然他們大多數並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是卻攤上朱元璋這個工作狂開國元首,老朱的努力盡人皆知,他對於官員的認知也是覺得應該和他一樣。早起上班,這從大明開國便被列入官員考核的條目之中,雖然此時吏治已經完全崩壞,但是高級官員們還是會注意自己的影響。

    「卑職易飛,拜見大人!」雖然易飛並不知道這些,但是對於肯早起上班的官僚還是在內心十分的欽佩的,認真的行了一禮。

    「原來新郎官來了!來,坐!」張維世遙遙伸手虛扶,等易飛順勢站起後,含笑指了指旁邊的椅子。

    「謝大人!鎮羌所簡陋的甚,大人還住的慣麼?」易飛在張維世面前可不敢一屁股坐實,老老實實的挨了半個屁股坐下,客氣的問道。

    「易千戶客氣了,心所安,無處不安。這地方本官覺得十分舒適!」張維世含笑的回應道,接著將話題岔了開來,「易千戶,本官正與董大人商議秋稅之事,既然你也到了,不妨一起聽聽!」

    「這個卑職如何敢……」易飛站起身剛開了個頭,就被張維世伸手制止住,只好輕輕的坐下。

    「無妨,只是私下聊聊罷了。董大人你將鎮西衛所應交納的夏糧秋稅與易千戶說說吧!」張維世淡淡的道。

    「那下官就僭越了!」董衛國應了一聲,向著易飛道,

    「今年秋稅,上面已經開始催促了!我鎮西衛起運秋糧計一千五百六十三石二十六升一合三勺每石征銀八錢,共征銀一千二百四十八兩余,起運腳價銀百十四余兩。桑絲百一十五斤零一錢,征絹二百一十二匹,計征銀九百一十六兩五錢六分三厘。崇禎七年,我寧武加征銀二百七十四兩六錢四分五厘。以上共征銀二千四百二十兩余!」

    「夏稅秋糧,本所各存留倉米二十九石四斗,每石征銀七錢。共征銀二十兩五錢八分,備本州官吏俸糧支用。夏稅秋糧,本州各存留儒學倉米二百石,每石征銀八錢,共征銀一百六十兩,備本州儒學師生俸糧支用。」

    「而具體到你鎮羌所,則為秋糧夏糧合計二百七十六石,桑絲征絹合共銀一百六十三兩!」

    聽到董衛國一口氣說完這些,易飛小小的鬆了口氣,這個數字還是難不倒自己,但是董衛國下一句話立即就讓他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當然,再加上火耗路損和各種攤派副稅,這個數字還得翻上一倍!」董衛國有些不忍的掃了易飛一眼,這個數字他已經是一縮再縮之下才得出的。

    易飛心中也是一寒,他明白董衛國眼睛中表達出的意思,如此親近的關係也僅僅讓步到這裡,鎮羌所距離衛城僅僅百里不到,稅收就這麼加了一番,那若是關係較遠的又該負擔何等之重?普通的老百姓沒有關係的情況下又該如何?這一番稅收下來,又該多出多少流民?

    易飛的腦海中也是浮現出胡家堡那些難民的慘況,拖家帶口,人人神情麻木,走著走著一頭倒地不起,更有的一個不小心就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孩子,只有路邊一堆堆枯骨。為了一口吃的,不惜委身的小女孩們……

    「大人,山西連年大旱,百姓困頓不堪,卑職……」易飛回過神來,開口便想勸說張維世能夠減免百姓一些稅糧,但是話一出口,立即就知道不對,立即停住。

    「易千戶不必擔心,方才本官已經同董大人商議過了,你為國立了大功,此次本官便免了你這一年的稅糧!」張維世誤以為易飛是為自己求懇,當下含笑溫言道。

    「謝過大人!」到頭來便宜了自己,易飛也是有些無言,但是能省則省,易飛也知道自己目前的斤兩,雖然張維世對他有些看重,但有些事還不是他能摻合的。

    「稅糧之事,朝廷催促頗急,本官也不能多待於此,已經耽誤了數日,本官今日便要趕回寧武,主持此事!」此次到來,主要是安撫好易飛這員悍將,如今該做的都已經做了,而稅糧之事,崇禎一朝從來都是雷厲風行,對於怠慢此事的官員也從來決不姑息,張維世深知崇禎的脾氣,這回是真的不敢耽誤。

    「我等送送大人!」董衛國和易飛忙起身行禮。

    張維世出了房門,早有家丁準備好一切,張維世進入馬車,易飛兩人直送一行人等出城數里,這才折轉而回。

    而董衛國並未回城,在城外與易飛作別後,也是匆匆趕回衛城,稅糧既然已經開始,那是誰也不敢掉以輕心。

    ……

    崇禎七年六月,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走興安車箱峽。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多死,弓矢皆脫,雖然之後陳奇瑜一則輕信流寇,二則糧餉不足,不能久圍,只能相信流寇投降的誠意,卻最終讓流寇死裡逃生,犯下大錯。

    但是崇禎此時也是看到了全滅流寇的希望,既然陳奇瑜能夠一點就將流寇全滅,只是短於糧餉罷了,至於糧餉,那還不好辦,大明子民萬萬,再加一點不就成了?只要糧餉充足,那剿滅流寇自不難!

    隨著北京的一聲令下,全國內轟轟烈烈的徵糧收賦的運動正式開始!而崇禎七年,本來已經被官兵打敗包圍的流寇們也是十分慶幸的趕上建奴入寇官軍這大批北調勤王這一良機,絕地逢生,從覆沒邊緣成功突圍而走。

    痛定思痛,崇禎有感於兩線作戰的弊端,這位一心想中興大明作出一番大事業的皇帝,對於大臣所奏議的先安內,後攘外的策略十分贊同。於七月間再次下達了加練餉的詔令,每畝加收一分銀,全國共加練餉二百七十餘萬兩,以應對流寇起義軍。

    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經過崇禎這幾年的努力,敢於為民請命的官員或貶或殺,剩下的官員在保住自己的官位身家和為民請命這兩個不難選擇的題目之間也是做出了明智的選擇。

    這些還是一些有正氣的官員,而大部分官僚則是趁勢火上加油,能夠趕上這躺加稅的順風車,自己也從中大撈一筆!

    無數各種名目的加稅也是如同牛毛一般的出現,而各種火耗攤派更是讓人咂舌,往往是正稅的數倍,十數倍,甚至數十倍,各地農民紛紛破產,傾盡家產也是填不上這個窟窿。

    再交盡最後一粒糧食之後,這些原本的農民發現辛苦一年所產出的糧食遠遠不足以用以交稅,在萬般絕望之下,他們也順理成章的成了新的流民。

    而一些災區更是苦不堪言,僅陝西一省,連年大旱之下,百姓早已衣食無著,但是朝廷根本看不到這些,沒有免稅不說,攤派的稅糧更是畝地數兩之多,這種數目的稅糧別說災年,就算太平年間風調雨順的年增也是絕對交納不起。大批百姓賣兒粥女也是難以為活,大批百姓紛紛餓死家鄉,剩餘的不死的則是紛紛遠走異鄉,流落乞討。

    遠在北京的崇禎聖明天子不知道這些,也許知道也裝作不知道,雖然大明內部已經完全是一片的哀嚎,但是卻沒有任何的積極措施!一旦地方拖欠稅糧,或貶或殺毫不手軟,只是一心想著湊足糧餉從速剿滅為禍大明數年的流寇,騰出手來專心對付建奴。

    而剛剛在鄖陽剛剛大敗而逃的李自成等也是避開官軍主力,又一次竄入了陝西境內。遍地餓孚的陝西大地就像是一堆乾柴,不,一堆乾草!在李自成等微弱火星稍一引誘,立即遍地反旗。

    李自成等本來大敗之下,手下丁士銳減,許多頭領更是淒慘的只剩下數十人,但是在陝西大地上隨意一走,便是恢復起了大部,雖然戰力卻是遠遜於之前,但是聲勢卻是已經遠超彼時!

    此時,匆匆趕來的官軍卻發現,這些原本狼狽逃竄的流寇竟然又一次成了氣候!而總督四省大軍的陳總督卻已被捕入京待罪,大軍群龍無首,更畏於流寇聲大振,紛紛裹足不前。

    而最敢於戰的盧象生卻是遠在山西監視建奴大軍,不及於此,各路明軍眼睜睜看著流寇席捲河南,卻只是跟在流寇身後,並不與之交鋒。

    而新任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在崇禎一再催迫之下,雖未完全整合明軍卻只能向流寇發起攻擊,卻是在鳳翔府小挫,前鋒左光先部官兵大敗於流寇的埋伏之下。各路明軍更是分崩離析,只是觀望。

    而洪承疇畢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一時小挫,但是趁李自成等忙於裹帶流民入伙之時,已經整合了三邊明軍。雖然李自成等人數已經達到二十萬,但是永濟、苪城一戰,李自成等又是哀嚎遍野,在陝西再也站不住腳,東竄進入河南靈寶、汜水等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