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烽煙四起第二集 從零開始 第六百六十章 和親是什麼鬼玩意... 文 / 晴了
處羅可汗這傢伙屬於是得過且過型,或者說,他覺得突厥人能夠掌控草原就好,至於親自入侵中原,他沒有太大的興趣,他更喜歡學漢人,指使著那些投靠自己的中原諸雄相互打生打死,然後從中漁利。
但是,頡利不一樣,這傢伙從未當可汗之時就一直雄心勃勃,昔日,楊廣被困於雁門,頡利正是最戰派的首領。若不是楊廣運氣不錯,說不定,就會成為了突厥人的階下囚。
成為了可汗之後,他首先迎娶了自己曾經的後母、如今的嫂嫂義成公主,以收金帳諸臣之心,而後,又合兵一處,與有備而來的西突厥打了個旗鼓相當。
而且還乘著這機會,把更多的人招至其麾下,至於不聽話的部落,要麼被他拿去跟西突厥作戰時送死,要麼,就直接揮起手中的屠刀把反抗者滅族。
短短數月之期,整個東突厥皆盡懾服於其淫威之下,而那些歸附其的中原諸雄,紛紛向這位草原霸主表達了他們的謙卑。
之前王世充欲取韓城之時,遣使相告突厥,而處羅可汗不以為然,卻因為頡利可汗一力堅持,這才同意與王世充聯合起來,共謀關中。
不過,因為韋雲起提前查知了他們的計劃,趕在出事之前掐死了堪堪要開始發動的戰事,使得已經準備好了屠刀的梁師都和東突厥只能眼巴巴的蹲在延安郡境外乾瞪眼。
之後雖然收兵加營,繼續扮出一副我們要友誼不要戰爭的嘴臉,但是不論朝野都很清楚,雙方的和平,肯定只是暫時的,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肯定會發生你死我活的戰爭。
「不過,不管怎樣,我閨女她們的婚事,只能有朕作主。別說她們年齡小,就算是年齡到了適婚之齡,朕也不會把女兒指婚給誰誰誰。你的,明白?」本公子死死盯著唐儉,一字一句地道。
「陛下,這怎麼可能?」唐儉翻了翻眼皮,一副哭笑不得的模樣。「帝女乃是天家骨肉,豈能輕易嫁予異族,臣這點腦子還是有的。」
「那茂約兄你是啥意思?」我鬆了口氣,但是心裡邊仍舊有疑問。唐儉很耐心也很禮貌地開始講述起來。也總算是讓俺明白了,和親還有那麼多的內容簡介。所謂和親,最早提出來的便是西漢初年的和親,目光就是對匈奴的忍辱退讓,以期望能夠和解與異族之間的爭鬥,以期望能夠免於戰爭。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襄王時期,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這是歷史上較早出現的和親事件,此後漢唐直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於書。儘管這些和親有的出於被迫,有的出於自願,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和親作為一種處理民族關係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統治者不斷使用,其間的原因就在於大多數和親都會有一定成果,或可暫時推遲戰爭的爆發,或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和籠絡。
而和親的手段,也多種多樣,例如,以宗室女為公主,嫁予異族,又或者是以宮女賜號之後,嫁予民族。
這絕對不是忽悠,而是史實,西漢之時,漢宣帝駕崩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于跟漢朝的關係已經很好了。公元前三十三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
「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後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于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麼的大事情怎麼可能瞞得過他。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後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後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而王昭君只是宮女,但卻能夠成為和親的象徵,不得不說,在帝國強大之時,你就算是嫁個宮女,那些異族,也只敢小心翼翼地把宮女當成公主來看待。
當然,若是國家贏弱,就算是嫁過去的是真公主,怕是,其地位也不會比普通的奴僕好到哪兒。
而有時候,和親,甚至會成為朝庭的政治手段,例如大業六年,西突厥的射匱可汗向隋朝求婚。隋朝廷認為是分裂西突厥的好機會,便派人對射匱可汗的使者說:「處羅可汗(這傢伙是西突厥的,非東突厥的處羅可汗)不願意歸順朝廷,而射匱可汗對隋朝很好。如果你們能殺掉處羅可汗,我就一定與你們聯姻。於是射匱可汗興兵攻擊處羅可汗,處羅可汗大敗。他便拋棄妻、子,帶領數千兵馬東逃,於同年十二月逃到隋朝,朝見隋煬帝,被扣留。
後來,隋煬帝封他為「曷娑那可汗」,於大業十年把宗室女封為「信義公主」嫁給他為妻。因為曷娑那可汗已經不是西突厥的君主,所以這次不算標準的和親。大業十四年江都之亂,隋煬帝被殺,曷娑那可汗隨宇文化及至河北。宇文化及將敗,曷娑那可汗奔歸到我華夏帝都長安。
對於這位所謂的可汗,我現在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只讓他保留了可汗之名,然後扔進了禮部任一閒職,至於他婆娘,那位信義公主目光仍舊和他雙宿雙飛。
之前倒是有大臣提議把這妞給處死了,說什麼前朝的皇家血脈,留不得。而曷娑那可汗哭求不已,再加上本公子也不認為一位已經失去了後台的公主,能夠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所以,並沒有對信義公主動手,由著他們夫婦二人。倒不曾想,本公子的傳遞,讓曷娑那可汗夫婦感激萬分。
目前,雖然把其安排在了禮部那種閒地方,但是,卻總時不時會請他去總參謀部和情報局講解關於西突厥的風俗人情,內部的部落的組成,之間的糾葛,之間的友誼,總之,這一年多來,身為昔日射匱可汗勁敵的曷娑那可汗成為了我們瞭解西突厥汗國內情的最佳百科全書。
好吧,俺又跑題了,但這不能怪我,要怪就怪唐儉這貨扯了那麼一大堆的廢話。現如今,西突厥又來求親,而本公子是皇帝,這個問題,自然要由我來裁決。
但問題是本公子不想在行為這樣喪權辱國的聯誼和親活動,而諸多的文武大臣因此很不理解。至少他們認為,以一個女性來換起這位西突厥可汗的臣服,是一樁絕對不會賠本的買賣,何樂而不為?
別說是那一票不好戰的文臣,就算是一票武臣也同樣持贊同態度,文臣們張嘴就是什麼禮義仁德,武臣張嘴就是**裸的擺事實。一句話,暫時結好西突厥對於我們十分有利,這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
自古以來,上至三皇五帝時期,下至前朝,都有和親之舉,據史書記載,早在周襄王(公元前六五一年至六一九年)時期,襄王欲伐鄭,故娶狄女為王后,與戎狄兵共伐鄭。這是歷史上明確記載的早期出現的和親事件。
自那以後,和親事件層出不窮,當然,更多的時候,是為了通過聯姻,緩和雙邊的關係。
本公子聽得兩邊太陽穴發漲,左看,右瞅,愣是沒有一個人站在我的這個方向來考慮,頭疼。就連俺婆娘也很不以為然,認為尋找一個願意主動站出來的女性,冊封其為郡主,嫁予西突厥,其實也是一件不錯的好事。
能夠緩和與西突厥的關係,對於華夏帝國的西域往來很有好處,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頡利可汗仇恨中原,而東突厥與西突厥之間都想生吞活剝了對方。按照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這樣的說法,結好西突厥,對於我華夏而言,是一件好事。
我也承認有道理,但是讓本公子把一個女人送給異族,實在不舒服,但是,卻又無法說服諸位大臣,頭疼啊。
我身為堂堂天子,倒真沒想到居然會在此事之上,遇上這樣的麻煩。看著這一群唾沫星子橫飛的吐槽黨,本公子的心情十分不美麗,一個二個都是歷史名臣,可看看現在像啥?反正我覺得這票子完全就是在自黑,讓俺對這些歷史名臣道貌岸然的形象越來越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