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武家棟樑

正文 談談下向越後的事情 文 / 冰鎮烏梅湯

    前些日子元祀發了張帖子,總算是能說說當初寫這本書的原因了。

    早在他寫《土佐》的時候就和我說過,要不寫一本試試看,當時我說我很懶寫不出來,而且我當時覺得寫日本戰國也被前面幾本書寫的差不多了,該寫的都有類似的題材,硬寫也很難超越前者。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我開始寫點東西去小站試了試效果不太好,正在迷茫的時候,五六月份元祀又建議我寫日本戰國。

    我當時想了想,就決定寫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當時我到沒怎麼細看那本小說,等選好角色內容之後,才發覺好像和堀越貞朝還有那麼點聯繫。

    我寫的是三河吉良,元祀那本是關東吉良,而且上本《土佐》還是土佐吉良,最後讓我有點尷尬了,總不能真寫個《吉良物語》了吧?那樣的話本書的《土佐》痕跡就太明顯了。

    所以在6、7月份的時候,我就一邊充實大綱一邊猛翻資料,翻吉良家、足利家的黑歷史,然後找到南北朝、鐮倉、源平那條線去了,發覺好像不太對勁,這怎麼和戰國那一段不太一樣呢?

    越仔細查發現的東西越多,然後我的腦子就有新的想法,不在是一本日本戰國小說,而是盡力詮釋源氏武家的一個故事。

    選好書名的時候我到是猶豫了很久,有朋友建議我選個《戰國之xxx》,元祀也覺得這個書名不太大眾,最後猶豫好幾天才決定堅持這個名字,以後盡量對應主題就好。

    最初的構思就是一條線,但三河吉良實在貧弱不堪,自家領地都守不住怎麼去外邊打拼?

    主角必須要有一個外力逼迫他出去,而這個外力歷史上恰好就有,在三河武士眼中堪稱「軍神」的太原雪齋。

    主角那八百足輕肯定打不過可以動員兩萬大軍的太原雪齋,那麼離開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主角也需要一個舞台給他晉身的機會,所以就有了京都卷。

    京都卷我是準備的很充分,主要體現的是戰爭、種田、擴張,再戰爭,再種田,擴張不能的過程,最後必須作出選擇的主題。

    有些書友可能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到京都能打贏十河一存,在三河就幹不過太原雪齋……

    這個問題,你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類比一下兩人在信野裡的屬性,你就知道差距在哪。

    十河一存是猛將,是三好家的重要一環,失去他對三好家的打擊是很大的,同時主角也被逼上死路,只要在京都就始終被三好長慶盯上,同時這也是為離開埋下一部分伏筆。

    選阪本這個地方也是考慮了很久,既能發揮經濟優勢,又會遇到必然繞不過的發展瓶頸,不擴張無法支撐日益龐大的威望和家臣團的**,逼迫吉良義時作出應對。

    這個應對也就是新的一卷,越後卷。

    不是畿內不好,也不是捨掉基業不要,以畿內的情形,留著主角就是浪費,阪本城下町基本做到極限了,再發展也就和界町類似的情況,絕對不會再有三個月一個小變樣,一年一個大變樣的景象。

    在畿內留下來明顯是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在陰謀以及救火中徘徊,町山六角戰三好,你不去行嗎?去打合戰贏了不見得給你多少,輸了把自己給搭進去。

    最後就只能學六角家那樣離遠點打醬油,與其如此,還不如讓主角跑遠點,將軍叫阪本出兵,就以主角的命令為借口,只衛戍京都其餘不問,打生大死與兩郡何干?

    保住澱川、琵琶湖的經濟命脈,維護阪本在畿內的經濟中心地位最重要,這一點不用主角交代,留守的武士也要看護好,沒有這份基業他們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六角、淺井、比叡山,甚至三好、幕府都有可能來割肉,他們沒有賣隊友的資本,離開吉良家的大旗,會被貪婪的大鱷吃的連渣滓都不剩。

    再說留在近畿附近的問題,足利義輝已經開始堤防、壓制主角了,這是他學習權術的開始,安逸而又無法發揮權力的生活很滋生不滿情緒。

    當年細川晴元自詡是幕府的保護者,六角定賴也自詡是幕府的保護者,讓足利義輝的童年過的很不愉快,幾乎每次保護他們的人一跑路,被保護的將軍就要跟著逃跑。

    而且最要命的是細川晴元覺得自己有恩於幕府,事事都想拿捏幕府一下,再加上自己是管領,幕府的事就沒有他不能過問的,引起足利義輝極大的逆反心理。

    所以歷史上足利義輝對三好長慶這個「保護者」充滿了憎恨,細川晴元好歹是足利家的親族,三好家可什麼都不是也要來做保護者,這讓他怎麼能受了。

    吉良義時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他很乖順,讓足利義輝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住他,但又對他的軍事才能以及謀略感到憂心和堤防,更擔心這個上總足利家不會甘心做一個簡單的「保護者」。

    因為吉良義時對足利義輝多次提出管領代甚至管領的賞格全部予以拒絕,這讓足利義輝乃至幕府眾很擔心他的意圖是什麼,這就有點像當初的織田信長,管領代不要、管領又不要、副將軍還是不要,足利義昭就遲疑了,你到底要什麼?是要我腦袋上的位置,還是要我的項上人頭?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謀劃細川晴元之後,心態的變化逐漸影響他對吉良義時的判斷,從全力支持變成有限度支持,再到遇到危機時的狂躁表現等等,都是在有意壓制和試探,吉良義時的表現沒出差錯,可是猜忌的種子生根發芽,已經無法保持彼此親密的關係。

    所以吉良義時不敢留在畿內,如果主動去要個畿內的守護大名,只要不是從屬幕府的山城國、近江國,其他的守護肯定會得到足利義輝全力支持,至於發展的怎麼樣他不會管。

    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得聽調聽宣,否則他就是對幕府不敬心懷不軌,一句話說出去,整個近畿被得罪過的勢力都會跳起來猛踩。

    這也就是我在書評區提到的,做一條猛犬,吉良義時發誓要效忠足利義輝,這條狗鏈子在幕府手裡,扯一下就得動一下。

    然後再說越後,79章春日山城那一段就已經很明顯的了,長尾景虎多了個妹妹,就是未來的女主角,當時沒人看出來,我也沒提那一茬。

    包括這個近衛絕姬的梗,也是借用長尾景虎歷史上的一段逸話,當初長尾景虎到京都拜會近衛家,一不小心見到近衛絕姬,然後兩人一見鍾情,結果有情人沒能成眷屬,當然那個近衛絕姬的女子史料裡沒有記載。

    但本書把逸話與史料結合在一起了,近衛前久確實有個妹妹出家,也就是光照院尊山秀性,歷史上活到1571年病逝,這種小細節在書裡還有很多。

    然後繼續說越後,這一段是早就定下來的,三河、京都、越後三個台階,一步步往上走,從當初兩千多人的隊伍小心翼翼的上洛,到現在兩萬多人聲勢浩大的下向,這就是一個量變的過程。

    主角沒有因此衰落,反而為以後打下堅實的基礎。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同步更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