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三) 文 / 卡爾·馬克思

    由此得出結論:如果只考察價值量,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是在簡單再生產內部生產出來的。簡單說來,這種物質基礎就是,直接用在第i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上的、用在第i部類潛在的追加資本的創造上的第i部類工人的剩餘勞動。因此,a、a』、a』』(i)方面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的形成,——通過相繼出售他們的不需要任何資本主義貨幣支出而創造的剩餘產品,——在這裡也就只是追加地生產出來的第i部類的生產資料的貨幣形式。

    潛在的追加資本的生產,在當前的場合(因為我們將會知道,560這種追加資本還可以按完全不同的方法形成),不外是表示生產過程本身的現象,即生產資本的要素在一定形式上進行的生產。

    因此,追加的潛在貨幣資本在流通領域許多點上的大規模生產,不外是潛在的追加生產資本的多方面的生產的結果和表現,這種生產資本的形成本身並不是以產業資本家方面的任何追加貨幣支出為前提的。

    a、a』、a』』等等(i)方面的這個潛在的追加生產資本向潛在的貨幣資本(貯藏貨幣)的相繼轉化,是由他們的剩餘產品的相繼出售引起的,因而是由沒有購買作為補充的反覆進行的單方面的商品出售引起的,這種轉化是靠反覆從流通中取出貨幣以及形成與此相應的貨幣貯藏來完成的。這種貨幣貯藏,——金生產者是買者的場合除外,——決不包含貴金屬財富的增加,而只包含到目前為止處於流通中的貨幣的職能的改變。以前,它作為流通手段執行職能,現在則作為貯藏手段,作為正在形成的、潛在的新貨幣資本執行職能。因此,追加貨幣資本的形成和一個國家現有貴金屬的數量彼此之間是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

    由此還可以得出結論:已經在一個國家執行職能的生產資本(包括併入生產資本的勞動力,即剩餘產品的創造者)越多,勞動的生產力,從而生產資料生產迅速擴大的技術手段越發展,因而,剩餘產品的量無論在價值方面或在價值藉以體現的使用價值量方面越大,那末,下列二者也就越大:

    1、a、a』、a』』等等手中的剩餘產品形式的潛在的追加生產資本,和

    2、a、a』、a』』手中的要轉化為貨幣的剩餘產品的量,即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的量。因此,如果說,像富拉頓這樣的人,不想知561道普通意義上的生產過剩,而只知道資本即貨幣資本的生產過剩,那就再一次證明,甚至最優秀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也根本不瞭解他們的制度的機構。

    如果由資本家a、a』、a』』(i)直接生產和佔有的剩餘產品是資本積累即擴大再生產的現實基礎——雖然它要到b、b』、b』』等等(i)手中,才實際以這種資格執行職能,——那末,當它還處於蛹化成的貨幣的形式,作為貯藏貨幣,作為只是逐漸形成的潛在貨幣資本時,它是絕對非生產的,它在這個形式上雖然和生產過程平行進行,但卻處在生產過程之外。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死荷重(deadˍweight)。渴望利用這種作為潛在貨幣資本貯藏起來的剩餘價值來取得利潤和收入的企圖,在信用制度和有價證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標。信用制度和有價證券得以存在的基礎。貨幣資本由此又以另一個形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進程和巨大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已經執行職能的資本(剩餘產品就是由於它執行職能而產生)的總額越大,轉化為潛在貨幣資本的剩餘產品的量也就越大。但是,當每年再生產的潛在貨幣資本的量絕對增大時,這種資本的分裂也就會更容易,因此,這種資本可以更迅速地被投入一個特殊的企業,不論這個企業是在同一個資本家手中,還是在另一些人(例如參加遺產分配的家庭成員,等等)手中。在這裡,貨幣資本的分裂是指:完全離開原有的資本,以便作為新的貨幣資本投入一個新的獨立的企業。

    剩餘產品的賣者a、a』、a』』等等(i)取得的剩餘產品是生產過程的直接結果,這個生產過程除了在簡單再生產上也需要預付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以外,並不以進一步的流通行為作為前提,其次,他們因此為規模擴大的再生產提供了現實基礎,並實際生產了562潛在的追加資本,相反地,b、b』、b』』等等(i)的情況卻不同。1、a、a』、a』』等等的剩餘產品,只有在b、b』、b』』等等手中才實際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執行職能(我們暫且把生產資本的另一個要素,追加的勞動力,即追加的可變資本撇開不說);2、這種剩餘產品要到達b、b』、b』』等等手中,還需要一種流通行為,即他們必須購買這種剩餘產品。

    關於第一點,這裡應當指出,大部分剩餘產品(潛在的追加不變資本)雖然是由a、a』、a』』(i)在當年生產的,但是要到下一年,甚至更晚的時候,才能夠實際在b、b』、b』』(i)手中作為產業資本執行職能;關於第二點,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流通過程所必需的貨幣是從哪裡來的?

    既然b、b』、b』』等等(i)生產的產品本身重新以實物形式進入同一個生產過程,不言而喻,他們自己的一部分剩餘產品,就會相應地直接(沒有流通作為媒介)轉化為他們的生產資本,並且作為不變資本的追加要素進入這個過程。但是,與此相適應,他們也沒有把a、a』等等(i)的剩餘產品轉化為貨幣。撇開這些不說,那末貨幣又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他們曾經和a、a』等等一樣,通過出售各自的剩餘產品,形成了他們的貨幣貯藏,而現在他們已經達到了目標:現在他們以貯藏貨幣積累的、還僅僅是潛在的貨幣資本,應當實際作為追加的貨幣資本來執行職能。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只是在這裡兜圈子了。問題仍然是:b等等(i)以前從流通中取出並積累的貨幣是從哪裡來的?

    然而,我們從考察簡單再生產中已經知道,第i部類和第ii部類的資本家手中必須有一定量貨幣,以便交換他們的剩餘產品。在簡單再生產中,僅僅作為收入用於消費資料的貨幣,會按照各該563資本家為交換各自商品所預付的貨幣的多少,回到各該資本家手中;在擴大再生產中,同樣的貨幣會再出現,但是它們的職能改變了。a等等和b等等(i)將交替地提供貨幣,以便使剩餘產品轉化為追加的潛在的貨幣資本,並且交替地把新形成的貨幣資本作為購買手段再投入流通。這時貨幣是金身、銀身,還是電子身已不重要。

    這裡唯一的前提是:國內現有的貨幣量(假定流通速度等等不變),既要足以適應能動的流通的需要,也要足以適應貯藏貨幣的儲備的需要。因此,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前提在簡單的商品流通中也是必須具備的。不過貯藏貨幣的職能在這裡是不同的。現有的貨幣量也必須更大,1、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一切產品(新生產的貴金屬和生產者自己消費的少量產品除外)都是作為商品生產的,所以必須通過蛹化為貨幣的階段;2、因為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商品資本的量及其價值量,不僅絕對地增大,而且無比迅速地增大;3、因為日益增大的可變資本必須不斷轉化為貨幣資本;4、因為新貨幣資本的形成和生產的擴大同時並進,因而它們的貨幣貯藏的材料必須是現成的。正是由於這種貨幣材料的不足,才導致原本是為了解決貴金屬貨幣使用不便的缺陷而出現的信用貨幣向不能與貴金屬兌換的紙幣的轉變,導致二戰後西方佈雷頓森林金融體系的崩潰。——以上所述,如果對於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階段,即金屬流通占主要地位,而兼有信用制度的階段,是完全適用的,那末,對於仍然以金屬流通為基礎的信用制度的最發達階段,也是適用的。一方面,貴金屬的追加生產,只要時而增加、時而減少,就會不僅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而且在極短的時期內擾亂商品價格。紙幣的供給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整個信用機構不斷地忙於用各種操作、方法和技術設施,把現實的金屬流通限制在一個相對地日益縮小的最小限度,這樣,整個機構的人為性質以及擾亂正常的進程的機會也會相應地增加。這種機會同樣存在於金融衍生產品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