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四) 文 / 卡爾·馬克思

    除了轉化為a和pm的g的生產消費,循環還包含第一個環節g——a。這個環節對於工人來說,就是a——g=w——g。在a——g——w這一包含工人消費在內的工人的流通中,只有作為g——a結果的第一個環節進入資本的循環。第二個行為g——w不進入單個資本的流通,雖然它是從這個流通出來的。不過,對於資本家階級來說,工人階級的經常存在是必要的,因此,工人通過g——w而進行的消費,也是必要的。

    要使資本價值的循環繼續下去,要使資本家消費剩餘價值,w』——g』行為所要求的只是w』轉化為貨幣,被賣掉。當然,w』被購買,只是因為這種物品是一種使用價值,可供某種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但是如果w』繼續流通,比如在購買紗的商人手中繼續流通,那對於把紗生產出來並賣給商人的單個資本的循環的繼續進行,起初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整個過程繼續進行,與此同時,由此決定的資本家和工人的個人消費也繼續進行。這一點在考察危機時很重要。商業資本家對於生產資本家,正如蕭何對於韓信,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w』一旦賣出,轉化為貨幣,就可以再轉化為勞動過程的從而再生產過程的各種現實因素。因此,w』是由最後的消費者購買,還是由想轉賣的商人購買,這都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於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於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88範圍。在大量生產中,直接購買者除了別的產業資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內,儘管再生產過程排出的商品還沒有實際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再生產過程還可以按相同的或擴大的規模進行。商品的消費不進入這個商品從中出來的資本循環。例如,紗一旦賣出,不論賣出的紗起初變成什麼,紗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便可以重新開始。產品只要賣出,在資本主義生產者看來,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就不會中斷。如果這種過程擴大了,——這包括生產資料的生產消費的擴大,——那末隨著資本的這種再生產,工人的個人消費(需求)也可能擴大,因為這個過程是以生產消費為先導和媒介的。這樣,剩餘價值的生產,從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可以增長起來,整個再生產過程可以處在非常繁榮的狀態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進入消費,實際上是堆積在轉賣者的手中沒有賣掉,事實上仍然留在市場上。這時,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湧來,最後終於發現,以前湧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費吞沒。商品資本在市場上互相爭奪位置。後湧入的商品,為了賣掉只好降低價格出售。以前湧入的商品還沒有變成現金,支付期限卻已經到來。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無力支付,或者為了支付不得不給價就賣。這種出售同需求的實際狀況絕對無關。同它有關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的絕對必要。而現代庸俗經濟學卻正是以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給商品定價。於是危機爆發了。它不是表現在消費需求,即個人消費需求的直接縮減上,而是表現在資本對資本的交換,即資本再生產過程的縮減上。水庫向下游的放水量還是那麼多,但水庫已蓄滿水,無力再承接上游的來水。

    g要完成它作為貨幣資本,作為要再轉化為生產資本的資本價值的職能,就要轉化為商品pm和a。如果這些商品要在不同的時期購買或支付,因而g——w是代表一系列相繼進行的購買和89支付,那末,當g的一部分完成g——w行為時,它的另一個部分就停留在貨幣狀態中,要到由過程本身的條件所規定的時期,才在那些同時進行或相繼進行的g——w行為中發生作用。g的這個部分暫時從流通退出,只是為了到一定的時候發生作用,執行職能。在這種情況下,它的貯存本身就是一種由它的流通並且為了流通而規定的職能;它作為購買基金和支付基金的存在,它的運動的中止,它的流通中斷狀態,就是貨幣作為貨幣資本藉以執行貨幣的一種職能的狀態。它是作為貨幣資本,因為這裡暫時處於靜止狀態的貨幣本身,就是貨幣資本g(g』——g=g)的一部分,是商品資本中同作為循環起點的生產資本價值p相等的那部分價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一切從流通退出的貨幣,都是處在貯藏貨幣的形式中。因此,貨幣的貯藏形式在這裡成了貨幣資本的職能,正如在g——w中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成為貨幣資本的職能一樣,這是因為資本價值在這裡是以貨幣形式存在,貨幣狀態在這裡是由循環的聯繫所規定的、產業資本在它的一個階段上所採取的狀態。但在這裡,同時再一次證明了,貨幣資本在產業資本的循環中,除執行貨幣職能外,不執行其他任何職能,並且這種貨幣職能只是由於它和這種循環的其他階段的聯繫,才同時具有資本職能的意義。

    把g』表現為g對g的關係,表現為資本關係,直接地說,不是貨幣資本的職能,而是商品資本w』的職能;商品資本w』本身,作為w和w的關係,又只是表示生產過程的結果,只是表示資本價值在生產過程中自行增殖的結果。

    如果流通過程的繼續進行遇到障礙,g由於市場狀況等等這類的外部情況而不得不中止它的g——w職能,因而在一個或長或90短的期間停留在貨幣狀態中,這時貨幣便又處於貯藏貨幣狀態。這種狀態在簡單商品流通中也會發生,如果由w——g到g——w的轉變因外部情況而發生中斷。這是非自願的貨幣貯藏。因此在我們考察的場合,貨幣具有閒置的、潛在的貨幣資本的形式。不過,我們現在不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

    但是,在兩種場合,貨幣資本停留在貨幣狀態中,都是運動中斷的結果,不管這種運動中斷是合乎目的的還是違反目的的,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是與職能相適應的還是與職能相違背的。這種中斷的自願與否,是否有助於預示危機與繁榮?

    ii、積累和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生產過程可能擴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技術上規定的,因此,已經實現的剩餘價值雖然要資本化,但往往要經過若干次循環的反覆,才能增長到必要的規模(也就是要積累到必要的規模,這是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生產函數所體現不出來的。),這時它才能實際執行追加資本的職能,即進入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因此,這個剩餘價值凝結為貯藏貨幣,並在這一形式上形成潛在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所以是潛在的,因為在它停留於貨幣形式時,不能作為資本發生作用。可見,在這裡,貨幣貯藏表現為一種包含在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中,隨著它發91生,但同時又和它有本質區別的要素。因為潛在的貨幣資本的形成並不使再生產過程本身擴大。正好相反,潛在的貨幣資本在這裡形成,倒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者不能直接擴大他的生產的規模。如果他把他的剩餘產品賣給一個把新的金或銀投入流通的金或銀的生產者,或者——結果是一樣的——賣給一個用一部分本國剩餘產品從外國換進追加的金或銀的商人,那末,他的潛在的貨幣資本就在本國金或銀的貯藏中形成一個增長額。在所有其他場合,例如,原來在買者手中充當流通手段的78鎊,現在在資本家手中則只是取得貯藏貨幣的形式;就是說,只是本國的金或銀的貯藏在分配上發生變化。

    如果貨幣在我們這個資本家的交易中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其方式是商品要經過或長或短的時期才由買者支付),那末,要資本化的剩餘產品就不轉化為貨幣,而轉化為債權,也就是對買者或許已經到手或許可望到手的等價物的所有權。這個貨幣和投在有息證券等等上面的貨幣一樣,不進入循環的再生產過程,雖然它可以進入其他單個產業資本的循環。這裡所謂投在有息證券上,指的是投在一級市場即發行市場的有息證券上,而非指投在二級市場的有息證券上。這是因為,投在二級市場的貨幣,既不進入循環的再生產過程,也不直接進入其他單個產業資本的循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