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五) 文 / 卡爾·馬克思

    4、幾種同剩餘價值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無關但決定積累量的情況: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力;所使用的資本和所消費的資本之間差額的擴大;預付資本的量

    假設剩餘價值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積累的資本量顯然取決於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假定80%資本化,20%被消費掉,那末,積累的資本是2400鎊還是1200鎊,就要看剩餘價值的總額是3000鎊還是1500鎊。可見,決定剩餘價值量的一切情況也影響著積累的量。在這裡我們對這些情況再作一次總括的說明,但是只限於它們在積累方面會提供新觀點的範圍。

    我們記得,剩餘價值率首先取決於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政治經濟學非常重視剝削程度的這種作用,以致有時把由於提高勞動生產力而造成的積累的加速和由於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而造成的積累的加速等同起來。在論述剩餘價值的生產的那幾篇裡,我們總是假定工資至少和勞動力的價值相等。但是,把工資強行壓低657到這一價值以下,在實際運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不能不對這一點略加考察。在一定限度內,這實際上是把工人的必要消費基金轉化為資本的積累基金。

    約·斯·穆勒說:

    「工資沒有生產力;它是一個生產力的價格;工資不會同勞動本身一起貢獻於商品的生產,正如機器的價格也不會同機器本身一起貢獻於商品的生產一樣。如果勞動無須購買就能得到,工資就成為多餘的了。」

    但是,假如工人能靠空氣過活,那用任何價格也不能購買他們了。因此,工人不費分文是一個數學意義上的極限:雖然可以逐漸接近,但永遠無法達到。資本的不斷趨勢是使工人降到這種不費分文的地步。我常引用的一個十八世紀著作家、《論手工業和商業》的作者聲稱,英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把英國的工資降低到法國和荷蘭的水平,他不過是洩露了英國資本靈魂深處的秘密。用罷工作了回答,這次罷工是用火藥和槍彈鎮壓下去的。廈門的一個私營老闆曾「稱讚」說,從江西老工業區來的打工仔,「繼承」了工人階級的光榮傳統。因為,福建當地人是很少會在她那又污染又低工資的工廠一直打工下去的。)例如,他天真地說:

    「如果我們的窮人(稱呼工人的術語(想過奢侈的生活……他們的勞動就必然昂貴……我們只要想想那些工場手工業工人消費多得驚人的奢侈品就夠了,例如白蘭地酒、杜松子酒、茶葉、砂糖、外國水果、烈性啤酒、印花亞麻布、鼻煙和香煙等等。」

    他還引用了北安普頓郡的一個工廠主的文章,這位工廠主仰天悲鳴:

    「勞動在法國要比在英國整整便宜三分之一,因為法國的窮人勞動繁重,但衣食簡單,他們的主要食物是麵包、水果、青菜、根菜和干魚;他們很少吃肉,小麥昂貴時,麵包也吃得很少」。不知在小麥昂貴時,吃不吃現代庸俗經濟學的吉芬食品。(北安普頓郡的這位工廠主犯了一個虔誠的欺騙罪,這是出於內心的衝動,因而是可以原諒的。他表面上是在比較英國的和法國的工場手工業工人的生活,但是,正如他後來所承認的,在本文的引文中,他描寫的卻是法國的農業工人!)這篇文章的作者接著說道:「而且他們喝的只是白水或清淡飲料。因此他們實際上花的錢極少……這種狀況當然很難達到,但並不是不能達到的,法國和荷蘭已經存在這種狀況,就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這一點。」(《論手工業和商業》1770年倫敦版第70、71頁。第3版註:由於此後出現了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我們現在大大地邁進了一步。議員斯特普耳頓向他的選舉人說:「如果中國成了一個大工業國,那末歐洲的勞動人口除非把生活水平降低到他們的競爭者的水平,否則,我就不知道他們怎樣才能堅持競爭。」(1873年9月3日《泰晤士報》)——現在英國資本渴望達到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大陸的工資,而是中國的工資了。)英國資本已經到中國來了,並且也受到了崇拜。

    二十年後,一位名列貴族的美國騙子本傑明·湯普遜(又稱朗福德伯爵)遵循著同一博愛主義的路線,使上帝和人都大為滿意。他的《論文集》可以說是一本食譜,其中全是製作各種各樣的代用品的方法,用以代替工人日常的昂貴食品。請看這位令人驚異的「哲學家」的一張特別成功的菜單:

    「大麥5磅,玉米5磅,青魚3便士,鹽1便士,醋1便士,胡椒和白菜2便士,總計203/4便士,可以做成供64個人喝的湯,如果糧食的價格中常,湯的費用還可以降低到每人合1/4便士。」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商品摻假使湯普遜的理想也成為多餘的了。

    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的最初幾十年間,英國的租地農場主和地主把工資強行降低到絕對的最低限度,他們以工資形式付給農業短工的錢比最低限度還要低,而以教區救濟金的形式付給不足的部分。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說明英國的道勃雷們在利用「法律」來規定工資率時的醜態:

    「1795年,當地主們在規定斯賓諾姆蘭德地方的工資的時候,他們已用過午餐,但是他們顯然認為工人是無須用午餐的……他們決定:當一個8磅11盎斯重的麵包賣1先令的時候,每人每週的工資應為3先令,在這種麵包價格上漲,而沒有達到1先令5便士之前,工資可以適當增加。一旦超過了這一價格,工資則應按比例地減少,直到這種麵包的價格達到2先令為止,這時每人的食量應比以前減少1/5。」非常符合現代庸俗經濟學的價格越高,需求量應當越小的理論。

    1814年,有一位大租地農場主,治安推事,貧民院主管,工資調整人阿·貝奈特在上院調查委員會上被質問:

    「一天勞動的價值和教區給工人的救濟金之間是否有某種比例?」他回答說:「有的,每個家庭每週的收入要超過名義工資,補足到每人一加侖麵包(8磅11盎斯)和每人3便士……我們認為一個家庭中每人每週有一加侖麵包就足以維持生活了;3便士則用來買衣服;如果教區願意發給衣服,這3便士就可以不發了。這種辦法不僅在威爾特郡西部一帶普遍採用,我想全國也在普遍採用。」

    當時有一位資產階級著作家喊道:

    「這樣,租地農場主們在若干年內就把自己同胞中的這個可敬的階級貶低了,竟然迫使他們以貧民習藝所作為棲身之所……租地農場主甚至阻礙工人最必要的消費基金的積累,以便增加自己的收入。」

    目前,直接掠奪工人必要的消費基金對於剩餘價值的形成,從而對於資本的積累基金的形成究竟起怎樣的作用,已經由所謂家庭勞動(參看第十三章第八節d)的例子說明了。在本篇中我們還要舉出更多的事實。

    雖然在一切工業部門裡,由勞動資料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必須足夠供一定數量(這由企業規模決定)的工人使用,但是它完全不必總是同所使用的勞動量按同一比例增加。這正是「cobb,c.w.andˍp.h.douglas,ˍtheoryˍofˍˍeconomicˍreviewˍ18(1):139——165」一文中實證分析的統計學本義,但卻被他們予以了歪曲,成就了現代庸俗經濟學中著名的生產函數。假定某一工廠有100個工人,每人勞動8小時,共800個勞動小時。如果資本家想使這個勞動小時數增加一半,他可以再僱用50個工人,但這661樣一來,他不僅要在工資上預付新的資本,而且要在勞動資料上預付新的資本。不過他也可以使原有的100個工人不是勞動8小時而是勞動12小時,這樣,現有的勞動資料就足夠使用了,只是損耗得快一些罷了。可見,由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而獲得的追加勞動,沒有不變資本部分的相應增加,也可以增加剩餘產品和剩餘價值,即積累的實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