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一) 文 / 卡爾·馬克思

    1、機器的發展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他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說道:

    「值得懷疑的是,一切已有的機械發明,是否減輕了任何人每天的辛勞。」(穆勒應該說「任何不靠別人勞動過活的人」,因為機器無疑大大地增加了養尊處優的遊惰者的人數。)

    但是,這也決不是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目的。像其他一切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方法一樣,機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縮短工人為自己花費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長他無償地給予資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機器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勞動資料為起點。在信息經濟和知識經濟時代,又是以什麼為起點?因此,首先應該研究,勞動資料如何從工具轉變為機器,或者說,機器和手工業工具有什麼區別。這裡只能談談顯著的一般的特徵,因為社會史上的各個時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個時代一樣,是不能劃出抽像的嚴格的界限的。

    數學家和力學家說,工具是簡單的機器,機器是複雜的工具。某些英國經濟學家也重複這種說法。他們看不到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甚至把簡單的機械力如槓桿、斜面、螺旋、楔等等也叫做機器。的確,任何機器都是由這些簡單的力構成的,不管它怎樣改裝和組合。但是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種說明毫無用處,因為其中沒有歷史的要素。未運用歷史邏輯。另一方面,還有人認為,工具和機器的區別在於:工具的動力是人,機器的動力是不同於人力的自然力,如牲畜、水、風等等。按照這種說法,在各個極不相同的生產時代存在的牛拉犁是機器,而一個工人用手推動的、每分鐘可織96000個眼的克勞生式回轉織機不過是工具了。而且,同一台織機,用手推動時是工具,用蒸汽推動時就成為機器了。既然畜力的使用是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那末,機器生產事實上就應該先於手工業生產了。當1735年約翰·淮亞特宣佈他的紡紗機的發明,並由此開始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他隻字未提這種機器將不用人而用驢去推動,儘管它真是用驢推動的。淮亞特的說明書上說,這是一種「不用手指紡紗」的機器。

    所有發達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發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發動機是整個機構的動力。它或者產生自己的動力,如蒸汽機、卡路里機、電磁機等;或者接受外部某種現成的自然力的推動,如水車受落差水推動,風磨受風推動等。傳動機構由飛輪、轉軸、齒輪、蝸輪、桿、繩索、皮帶、聯結裝置以及各種各樣的附件組成。它調節運動,在必要時改變運動的形式(例如把垂直運動變為圓形運動),把運動分配並傳送到工具機上。機構的這兩個部分的作用,僅僅是把運動傳給工具機,由此工具機才抓住勞動對象,並按照一定的目的來改變它。機器的這一部分——工具機,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起點。在今天,每當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時,工具機也還是起點。

    如果我們仔細地看一下工具機或真正的工作機,那末再現在我們面前的,大體上還是手工業者和工場手工業工人所使用的那些器具和工具,儘管它們在形式上往往有很大改變。不過,現在它們已經不是人的工具,而是一個機構的工具或機械工具了。或者,整部機器只是舊手工業工具多少改變了的機械翻版,如機械織機;或者,裝置在工作機機架上的工作器官原是老相識,如紡紗410機上的錠子,織襪機上的針,鋸木機上的鋸條,切碎機上的刀等等。這些工具同工作機的真正機體的區別,甚至表現在它們的出生上:這些工具大部分仍然由手工業或工場手工業方式生產,然後才裝到由機器生產的工作機的機體上。因此,工具機是這樣一種機構,它在取得適當的運動後,用自己的工具來完成過去工人用類似的工具所完成的那些操作。至於動力是來自人還是來自另一台機器,這並不改變問題的實質。在真正的工具從人那裡轉移到機構上以後,機器就代替了單純的工具。這才是機器和工具的差別。即使人本身仍然是原動力,機器和工具之間的區別也是一目瞭然的。人能夠同時使用的工具的數量,受到人天生的生產工具的數量,即他自己身體的器官數量的限制。在德國,起初有人試圖讓一個紡紗工人踏兩架紡車,也就是說,要他同時用雙手雙腳勞動。這太緊張了。後來有人發明了腳踏的雙錠紡車,但是,能同時紡兩根紗的紡紗能手幾乎像雙頭人一樣罕見。相反地,珍妮機一開始就能用12——18個紗錠,織襪機同時可用幾千枚織針,等等。同一工作機同時使用的工具的數量,一開始就擺脫了工人的手工工具所受的器官的限制。

    作為單純動力的人和作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之間的區別,在許多手工工具上表現得格外明顯。例如,在紡車上,腳只起動力的作用,而在紗錠上工作即引紗和捻紗的手,則從事真正的紡紗操作。正是手工工具的這後一部分,首先受到了工業革命的侵襲。最初,工業革命除了使人從事用眼看管機器和用手糾正機器的差錯這種411新勞動外,還使人發揮純機械的動力作用。相反地,原來只是用人當簡單動力的那些工具,如推磨、抽水、拉風箱、搗臼等等,卻最早採用了牲畜、水、風作為動力。這些工具部分地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個別地甚至在更早以前,就已經發展為機器,但並沒有引起生產方式的革命。在大工業時期可以看出,這些工具甚至在它們的手工業形式上就已經是機器了。例如,1836——1837年荷蘭人用來抽乾哈勒姆湖水的水泵,就是按普通唧筒的原理設計的,不同的只是,它的活塞不是用人手來推動,而是用巨大的蒸汽機來推動。在英國,現在有時還把鐵匠用的極不完善的普通風箱的把手同蒸汽機連接起來,而變成機械風箱。十七世紀末工場手工業時期發明的、一直存在到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初的那種蒸汽機,並沒有引起工業革命。相反地,正是由於創造了工具機,才使蒸汽機的革命成為必要。工業革命的標誌是工具機,而非蒸汽機。一旦人不再用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而只是作為動力作用於工具機,人的肌肉充當動力的現象就成為偶然的了,人就可以被風、水、蒸汽等等代替了。當然,這種變更往往會使原來只以人為動力而設計的機構發生重大的技術變化。今天,所有還必412須為自己開闢道路的機器,像縫紉機、製麵包機等等,如果它們的性能一開始並不排斥小規模應用,那就會製造得既適合用人作動力,也適合用純機械作動力。

    作為工業革命起點的機器,是用一個機構代替只使用一個工具的工人,這個機構用許多同樣的或同種的工具一起作業,由一個單一的動力來推動,而不管這個動力具有什麼形式。在這裡我們就有了機器,但它還只是機器生產的簡單要素。

    工作機規模的擴大和工作機上同時作業的工具數量的增加,需要較大的發動機構。這個機構要克服它本身的阻力,就必需有比人力強大的動力,更不用說人是產生劃一運動和連續運動的很不完善的工具了。假定人只是充當簡單的動力,也就是說,工具機已經代替了人的工具,那末現在自然力也可以作為動力代替人。在工場手工業時期遺留下來的一切大動力中,馬力是最壞的一種,這部分地是因為馬有它自己的頭腦,部分地是因為它十分昂貴,而且在工廠內使用的範圍很有限。但在大工業的童年時期,馬是413常被使用的。除了當時的農業家的怨言外,一直到今天仍沿用馬力來表示機械力這件事,就是證明。風太不穩定,而且無法控制;此外,在大工業的發源地英國,水力的應用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就已經很普遍。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人試用一架水車來推動兩盤上磨,也就是兩套磨。但是這時,傳動機構規模的擴大同水力不足發生了衝突,這也是促使人們更精確地去研究摩擦規律的原因之一。同樣,靠磨桿一推一拉來推動的磨,它的動力的作用是不均勻的,這又引出了飛輪的理論和應用。飛輪後來在大工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工業最初的科學要素和技術要素就是這樣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發展起來的。阿克萊的環錠精紡機最初是用水推動的。但使用水力作為主要動力有種種困難。水不能隨意增高,在缺乏時不能補充,有時完全枯竭,而主要的是,它完全受地方的限制。直到瓦特發明第二種蒸汽機,即所謂雙向蒸汽機後,才找到了一種原動機,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產生動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它可以移動,同時它本身又是推動的一種手段;這種原動機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車那樣是在農村使用的,它可以使生產集中在城市,不像水車那樣使生產分散在農村,它在工藝上414的應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選擇上不太受地點條件的限制。瓦特的偉大天才表現在1784年4月他所取得的專利的說明書中,他沒有把自己的蒸汽機說成是一種用於特殊目的的發明,而把它說成是大工業普遍應用的發動機。他在說明書中指出的用途,有一些(例如蒸汽錘)過了半個多世紀以後才被採用。但是他當時曾懷疑,蒸汽機能否應用到航海上。1851年,他的後繼者,博耳頓——瓦特公司,在倫敦工業展覽會上展出了遠洋輪船用的最大的蒸汽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