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一) 文 / 卡爾·馬克思

    1、資本的總公式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在十六世紀揭開了資本的近代生活史。

    如果撇開商品流通的物質內容,撇開各種使用價值的交換,只考察這一過程所造成的經濟形式,我們就會發現,貨幣是這一過程的最後產物。商品流通的這個最後產物是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

    資本在歷史上起初到處是以貨幣形式,作為貨幣財產,作為商人資本和高利貸資本,與地產相對立。然而,為了認識貨幣是167資本的最初的表現形式,不必回顧資本產生的歷史。這個歷史每天都在我們眼前重演。現在每一個新資本最初仍然是作為貨幣出現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現在市場上——商品市場、勞動市場或貨幣市場上,經過一定的過程,這個貨幣就轉化為資本。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只是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後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

    現在我們較仔細地研究一下g——w——g這個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一樣,它也經過兩個對立階段。在第一階段g——w(買)上,貨幣轉化為商品。在第二階段w——g(賣)上,商品再轉化為貨幣。這兩個階段的統一是一個總運動:貨幣和商品交換,同一商品再和貨幣交換,即為賣商品而買商品;如果不管買和賣的形式上的區別,那就是用貨幣購買商品,又用商品購買貨幣。整個過程的結果,是貨幣和貨幣交換,g——g。假如我用100鎊買進2000磅棉花,然後又把這2000磅棉花按110鎊賣出,結果我就是用100鎊交換110鎊,用貨幣交換貨幣。

    很清楚,假如g——w——g這個流通過程只是兜個圈子,是同樣168大的貨幣價值相交換,比如說,100鎊和100鎊交換,那末這個流通過程就是荒唐的、毫無內容的了。貨幣貯藏者的辦法倒是無比地簡單,無比地牢靠,他把100鎊貯藏起來,不讓它去冒流通中的風險。另一方面,不論商人把他用100鎊買來的棉花賣110鎊,還是100鎊,甚至只是50鎊,他的貨幣總是經過一種獨特和新奇的運動,這種運動根本不同於貨幣在簡單商品流通中的運動,例如在農民手中的運動——出售穀物,又用賣得的貨幣購買衣服。因此,首先我們應該說明g——w——g和w——g——w這兩種循環的形式上的區別。這樣,隱藏在這種形式上的區別後面的內容上的區別同時也就暴露出來。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種形式的共同點。

    這兩種循環都分成同樣兩個對立階段:w——g(賣)和g——w(買)。在其中每一個階段上,都是同樣的兩個物的因素即商品和貨幣互相對立,都是扮演同樣兩種經濟角色的兩個人即買者和賣者互相對立。這兩個循環的每一個都是同樣兩個對立階段的統一,這種統一在這兩種情形下都是通過三個當事人的登場而實現的:一個只是賣,一個只是買,一個既買又賣。

    但是,w——g——w和g——w——g這兩個循環從一開始就不同,是由於同樣兩個對立的流通階段具有相反的次序。簡單商品流通以賣開始,以買結束;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以買開始,以賣結束。作為運動的起點和終點的,在前一場合是商品,在後一場合是貨幣。在整個過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在前一形式是貨幣,在後一形式是商品。

    在w——g——w這個流通中,貨幣最後轉化為充當使用價值的商品。於是,貨幣就最終花掉了。而在g——w——g這個相反的形169式中,買者支出貨幣,卻是為了作為賣者收入貨幣。他購買商品,把貨幣投入流通,是為了通過出賣這同一商品,從流通中再取回貨幣。他拿出貨幣時,就蓄意要重新得到它。因此,貨幣只是被預付出去。

    在w——g——w形式中,同一塊貨幣兩次變換位置。賣者從買者那裡得到貨幣,又把它付給另一個賣者。整個過程以交出商品收入貨幣開始,以交出貨幣得到商品告終。在g——w——g形式中,情形則相反。在這裡,兩次變換位置的,不是同一塊貨幣,而是同一件商品。買者從賣者手裡得到商品,又把商品交到另一個買者手裡。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同一塊貨幣的兩次變換位置,使貨幣從一個人手裡最終轉到另一個人手裡;而在這裡,同一件商品的兩次變換位置,則使貨幣又流回到它最初的起點。

    貨幣流回到它的起點同商品是否賤買貴賣沒有關係。後者只影響流回的貨幣額的大小。只要買進的商品再被賣掉,就是說,只要g——w——g的循環全部完成,就發生貨幣流回的現象。可見,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和單純作為貨幣的貨幣的流通之間,存在著可以感覺到的區別。這就是說,從職業貿易的出現,貨幣就開始轉化為資本了。

    一旦出賣一種商品所得到的貨幣又被用去購買另一種商品,w——g——w的循環就全部結束。如果貨幣又流回起點,那只是由於整個過程的更新或重複。假如我把一誇特穀物賣了3鎊,然後用這3鎊買了衣服,對我來說,這3鎊就是最終花掉了。我和這3鎊再沒有任何關係。它是衣商的了。假如我又賣了一誇特谷170物,貨幣就又流回到我的手裡,但這不是第一次交易的結果,而只是這一交易方式重複的結果。一旦我結束了這第二次交易,又買了東西,貨幣就又離開我。因此,在w——g——w這個流通中,貨幣的支出和貨幣的流回沒有任何關係。相反,在g——w——g中,貨幣的流回是由貨幣支出的性質本身決定的。沒有這種流回,活動就失敗了,或者過程就中斷而沒有完成,因為它的第二階段,即作為買的補充和完成的賣沒有實現。

    在w——g——w循環中,始極是一種商品,終極是另一種商品,後者退出流通,轉入消費。因此,這一循環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總之,是使用價值。相反,g——w——g循環是從貨幣一極出發,最後又同一極。因此,這一循環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

    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兩極具有同樣的經濟形式。二者都是商品,而且是價值量相等的商品。但它們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如穀物和衣服。在這裡,產品交換,體現著社會勞動的不同物質的交換,是運動的內容。g——w——g這個流通則不同。乍一看來,它似乎是無內容的,因為是同義反覆。兩極具有同樣的經濟形式。二者都是貨幣,從而不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因為貨幣正是商品的轉化形式,在這個形式中,商品的一切特殊使用價值都已消失。先用100鎊交換成棉花,然後又用這些棉花交換成100鎊,就是說,貨幣兜了一個圈子又交換成貨幣,同樣的東西又交換成同樣的東西。這似乎是一種既無目的又很荒唐的活動。一個貨幣額和另一個171貨幣額只能有量的區別。因此,g——w——g過程所以有內容,不是因為兩極有質的區別(二者都是貨幣),而只是因為它們有量的不同。最後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於起初投入的貨幣。例如,用100鎊買的棉花賣100鎊+10鎊,即110鎊。因此,這個過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於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餘額叫做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並不總是與剝削聯繫在一起。可見,原預付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下來,而且在流通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加上了一個剩餘價值,或者說增殖了。正是這種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

    誠然,在w——g——w中,兩極w和w,如穀物和衣服,也可能是大小不等的價值量。農民賣穀物的價錢可能高於穀物的價值,或者他買衣服的價錢可能低於衣服的價值。他也可能受衣商的騙。但是這種價值上的差異,對這種流通形式本身來說完全是偶然的。即使這種流通形式的兩極(如穀物和衣服)是等價的,它也絲毫不會像g——w——g過程一樣喪失自己的意義。在這裡,兩172極的價值相等倒可以說是這種流通形式正常進行的條件。也可以看成取數學期望的結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