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二三九章 陳獻章 文 / 何凌霄

    陳獻章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陳獻章(1428年—1500年),又名陳白沙,字公甫,號石齋,別號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門漁父、南海樵夫、黃雲老人等。生於明宣宗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卒於孝宗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終年73歲,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都會村人(即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書法家。著作後被彙編為《白沙子全集》。

    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少年時隨祖父遷居白沙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的小廬山下,故後人尊稱為「白沙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其學說則稱「白沙學說」或稱「江門學派」。他是明代心學的先驅,詩也寫得很好。陳白沙先生在江門的遺跡很多,除「楚雲台」、「春陽台」、「廬山書院」、「嘉會樓」等早已湮沒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樓」、「貞節碑坊」等,均為明代建築。其中貞節牌坊且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釣台故址」、「白沙公園」等紀念建築物。

    陳獻章19歲進縣,年輕時信奉程朱理學,27歲時來到江西,師從著名學者吳與弼。後來困學知變,在春露台書房苦讀,為減少干擾,在牆壁上鑿洞,飲食衣物,均由此洞遞進。此期間不會賓客,與外界隔絕,窮盡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釋老稗官小說。三十九歲後進京,深得明朝太學祭酒邢讓賞識,颺言於朝以為真儒復出,由是名震京師。

    陳獻章論書法陳獻章遭遇明季中葉亂象,歷經王振弄權(1435年)、土木之變(1437年)、英宗復辟(1457年)等社會動亂。一生清貧,都御史鄧廷纘曾令番禺縣每月送米一石,他堅辭不受,說自己有田二頃,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買園林豪宅送他,他亦委婉回絕。陳獻章的為學之道是以靜為主,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由此創立了嶺南第一個頗具影響的學術流派--江門學派。

    陳白沙是嶺南唯一詔准從祀孔廟之學者,享有嶺南第一人、廣東第一大儒盛譽。他用圭峰山的硬朗茅草製成茅龍筆,其書法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他年少警敏,成誦,而且勤奮好學,19歲應廣東鄉試,考得第九名舉人,21歲參加禮部會試,考中副榜進士,入國子監(中國古代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後來,雖然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落選了,但陳白沙對於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捨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後,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聖人之道,復孔、孟之傳。陳白沙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於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願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動時省察,務使內心湛然虛明。陳白沙見了很受啟發,得益不少,但對於吳與弼關於《易經》的分析,陳白沙未得滿意。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築成一間頗具規模的書捨,題名「春陽台」。從此,陳白沙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牆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白沙村面臨蓬江,後枕小廬山,村前村後,青葵筱竹,隨風搖曳,風光旖旎。村外有條天沙河,河裡有不少晶瑩雪白的沙,白沙村因此而得名。陳白沙隱居春陽台苦讀經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寒來暑往,秋去春來,正是:野鳥飛窗靜,春歸蝶未知;蟬鳴風入夏,冬日月影斜。不經不覺,整整度過了十個年頭。

    陳白沙經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捨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獲得飛躍的進步。

    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白沙決定在春陽台設館教學。這消息—傳開,近者鄉村,遠者鄰邑,學生慕名而來,其門如市,白沙村頓時熱鬧起來。

    陳白沙的教學方法與眾不同:一、先靜坐,後讀書;二、多自學,少灌輸;三、勤思考,取精義;四、重疑問,求真知;五、詩引教,哲入詩。開學以後,絕大多數學生都勤懇用功,但亦有個別沾染了酒色、浪蕩和懶惰的,白沙先生就編了《戒色歌》、《戒戲歌》、《戒懶文》等幾首詩歌給學生誦讀,作為座右銘。

    戒色歌》曰:

    世間花酒總為先,花酒原來枉費錢。

    酒醉猖狂還要醒,花迷撩亂不知天。

    魚因吞餌投江岸,蝶為尋花到野川。

    寄語江門諸弟子,莫貪花酒誤青年。

    戒戲歌》曰:

    鑼鼓喧天上翠樓,男人扮作女人頭。

    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難變困愁。

    金榜題名空富貴,洞房花燭假風流。

    須知光陰如過隙,莫作等閒去浪游。

    戒懶文》曰:

    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

    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

    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

    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

    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

    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

    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饑,

    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

    細看萬事乾坤內,

    只有懶字最為害。

    諸弟子,聽訓誨:

    日就月將莫懶怠。

    舉筆從頭寫一篇,

    貼向座右為警誡。

    為了教導學生重視學習與勞動生產相結合,他又作了一首歌謠曰:

    二五八,江門圩,既買鋤頭又買書。

    田可耕兮書可讀,半為農者半為儒。

    這些詩歌,有內容,有文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不但學生深受教益,連廣大群眾也爭相傳誦。

    年,陳白沙接到順德縣錢溥一封信,規勸他趁新任皇帝復禮施教,整頓朝綱,考取功名,為社稷效力。於是決定再上京師,復游太學。時年陳白沙38歲。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是祭酒邢讓。他原來同陳白沙一起參加戊辰(1448年)科考,陳白沙考得副榜(等於備取生),邢讓考中進士,在翰林院當庶吉士,修撰皇帝的實錄,剛剛升為國子監祭酒。邢讓有意考試陳白沙的學問,讓他作首《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楊龜山就是北宋學者楊時,進士出身,官拜龍圖閣學士。他學問淵博,寫過一輯題為《此日不再得》的詩,名震遐邇。陳白沙凝神冥思,不多時,揮毫而就。詩成之後,朝中一班有志學問的文臣學士,讚歎不已,爭相傳誦。邢讓稱讚白沙為真儒復出,遂向吏部尚書衛翱推薦陳白沙到部裡當司吏。後來,陳白沙果然接到任職的官諭,但卻是吏部衙門當個日捧案牘、抄繕校核、封發遞送的低級小吏。

    陳白沙為人耿直,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由於不屑巴結朝中的權貴人物,觸怒了當時官居禮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權臣的暗算和陷害。正直的官員對陳白沙無限同情和保護。挨過四年後,陳白沙已經42歲,再次參加會試,也就因奸臣弄權應考失敗了。陳白沙放懷一笑,決定南歸。

    陳白沙返回江門,與老母妻兒及兄長獻文共敘天倫之樂。從此,陳白沙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壇。這時候,陳白沙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陳白沙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樑柱石,「江門學派」亦於此形成。

    年(明成化十九年),陳白沙55歲了。因為得到兩廣總督朱英、廣東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薦,要上京應詔,為朝廷獻力。經過半載旅程,到達北京。那時已晉陞為吏部尚書的往日與陳白沙存有矛盾的權臣尹昊,還心懷仇恨,盛氣凌人。陳白沙只好稱病,要求延期應詔。最後,寫了一份《乞修養疏》給憲宗皇帝,請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親。皇帝被《乞修養疏》那篇文章感動了,覺得陳白沙不但學問好,而且孝義堪嘉,准許他回歸養母,還封贈他一個「翰林院檢討」的官銜。

    以後,陳白沙就一直隱居,侍奉老母,繼續致力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陳白沙在教學上誨人不倦,除講授經史文學等課程外,力創新旨,唯務實際,課餘時間,常與學生在曠野間練習騎馬射箭。

    陳白沙精擅詩文,工書法,善畫梅。他是明朝著名的詩人,留存各種體裁的詩作1977首。他的詩,格調很高。從他的詩文創作,可以證明陳白沙是一位善於運用「詩教」的名士。他的詩文著述,由他的學生輯成《白沙子全集》出版傳世。

    陳白沙的書法自成一家。他慣用自製的「茅龍」筆寫字。茅龍筆是以圭峰山長成的硬朗的茅草製成,字體蒼勁有力,別具風格。

    年(明弘治十三年),陳白沙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謚號「文恭」年(明萬曆二年),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額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1585年(明萬曆十三年),皇帝又詔准從祀孔廟,有「嶺南一人」的榮譽。如今尚存的白沙祠、碧玉樓、白沙墓、白沙先生釣魚台,都成了歷史勝跡,供旅遊者參觀和景仰。如今,江門市人民政府以白沙祠為主體,興建了陳白沙紀念館,同時將該館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江門市一個旅遊景點。

    編輯本段]

    語錄

    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翻譯:求學問可貴在於知道有疑當問,大的疑問,便有大進步,小的疑問便有小進步。有疑而發問,已得到知識的一半了。

    疑者,覺悟之機。知其可疑而思問焉,其悟自不遠矣。若徒以為曉得,便竟住了,大無益。

    翻譯:懷疑是覺悟的機會。知道可疑而想去問,那麼覺悟的時期便不遠了,假使只以為曉得,便止住了,這樣得不到任何利益。

    作品

    偶得示諸生二首

    明)陳獻章

    平地功夫到九層,不知那個主人能?

    他鄉消息無尋處,去問嵩山戴笠僧。

    江雲欲變三秋色,江雨初交十日秋。

    涼夜一蓑搖艇去,滿身明月大江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