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二三二章 文征明 文 / 何凌霄

    文征明

    百科名片

    征明(147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中文名:文征明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蘇州

    出生日期:1470年

    逝世日期:1559年

    目錄

    人物概述

    畫風格

    仕途坎坷

    傳世作品

    畫作欣賞

    編輯本段]

    人物概述

    徵明(wenzhengming)

    徵明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湖廣衡山縣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擅長詩文書畫,傳世畫作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湘君夫人圖》、《石湖草堂》、《石湖詩畫》、《橫塘詩意》、《虎丘圖》、《天平紀游圖》、《靈巖山圖》、《洞庭西山圖》、《拙政園圖》等。傳世書作有《醉翁亭記》、《滕王閣序》、《赤壁賦》等。著有《甫田集》,編有《停玉館法帖》等。(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編輯本段]

    畫風格

    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致力於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冰姿倩影圖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佈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於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徵,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征明書法初師李應禎,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跡,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歸去來兮辭》頁,明,文徵明書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言》上評論說:「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禪》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致。()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徵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眾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編輯本段]

    仕途坎坷

    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順利。明清時代,凡經過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江南春圖員」,亦即所謂的「秀才」。文征明在生員歲考時,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歲,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頭。五十四歲那年,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征明心中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辭職報告才獲批准,五十七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編輯本段]

    傳世作品

    蘭竹圖文征明他的傳世書作有《醉翁事記》、《漁父辭》、《離騷》、《北山移文》等。畫作有《雨余春樹圖》、《影翠軒圖》、《洞庭西山圖》、《綠蔭清話圖》、《綠蔭草堂圖》、《松壑飛泉圖》、《石湖詩圖》、《失竹》、《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塞村鍾馗圖》、《松聲一榻圖》、《好雨聽泉圖》、《蘭竹》、《梨花白燕圖》、《水亭詩思圖》、《仿王蒙山水》、《東園圖》等;著有《莆田集》。

    編輯本段]

    畫作欣賞

    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紙本,設色,縱橫67cm。《惠山茶會圖》卷,明,文徵明作

    幅未署款,鈐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前幅蔡羽書序,記該圖作於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年),時文徵明49歲。後紙蔡羽、湯珍、王寵三家書詩,顧文彬題記。

    據蔡羽序記,正德十三年二月十九日,文徵明與好友蔡羽、王守、王寵、湯珍等人至無錫惠山遊覽,品茗飲茶,吟詩唱和,十分相得,事後便創作了這幅記事性作品。畫面採用截取式構圖,突出「茶會」場景,在一片松林中有座茅亭泉井,諸人冶遊其間,或圍井而坐,展卷吟哦,或散步林間,賞景交談,或觀看童子煮茶。人物面相雖少肖像畫特徵,大都雷同,動態、情致刻畫卻迥異,饒有生意,並傳達出共通的閒適、文雅氣質,反映了文人畫家傳神勝於寫形的藝術宗旨。同時,青山綠樹、蒼松翠柏的幽雅環境,與文人士子的茶會活動相映襯,也營造出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

    此圖運用工筆設色法,樹幹、山石、坡陀的勾、擦、皴染多用中鋒,參以側鋒,具行書的筆法,呈「以書入畫」特色。運筆纖細,兼帶拙味,如人物衣紋用高古游絲描,穩健瀟灑中略見澀筆,工中兼拙。樹石形態亦於精細中呈適當變形,工整而帶裝飾味。設色青綠、淺絳相融,山石敷以石綠,勾線、凹處加淡赭微暈,樹幹運赭石、籐黃間染,人物著色後線條用色復勾,整體色調於對比中見融和,呈現出清麗細緻、文秀雋雅的新風格。這種小青綠的畫法,繼承了元代錢選、趙孟頫的山水畫體,並有發展創造,樹立了明代文人青綠山水畫的新格。《湘君湘夫人圖》軸,明,文徵明作

    湘君湘夫人圖》軸,明,文徵明作,紙本,淡設色,縱橫

    該圖是文徵明早期僅存的人物畫名作。此圖根據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兩章而作。畫面上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前者手持羽扇,側身後顧,似與後者對答,神情生動。人物造型來自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形象古雅,體態修長,長袖飄逸,衣裙曳地,用游絲描,施朱紅及白粉,精工古雅。從文徵明和王稚登的題跋可知,文徵明曾請仇英以此題作畫,但文氏看過後並不滿意,自己又重新創作。可見,文氏是在刻意追求一種「古意」,與仇英有不同的審美趣好。

    畫上方自書《湘君》、《湘夫人》兩章,後署「正德十二年丁丑二月已未停雲館中書」。正德十二年(1517年),時文徵明48歲。本幅有文徵明、文嘉、王稚登題跋。經清·耿昭忠等鑒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