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二一六章 智永 文 / 何凌霄

    智永

    編輯本段]

    人物介紹

    智永,中國南朝陳、隋書法家(公元6世紀)。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極,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

    智永捨俗為僧,居會稽之永欣寺,人號「永禪師」。說起智永出家之永欣寺,並非一般寺院,此寺本是王右軍舊宅,不知何時施為寺院,初名雲門寺,亦有稱原為嘉祥寺者。據《會稽志》稱:僧智永與其兄惠欣皆出家本寺,梁武帝以二僧德高,能崇釋教,特以二僧之名,各擇取一字,賜新額為「永欣寺」。

    名賢古風,加之寺名由梁武帝親題,使永欣寺成為越中名剎。智永自幼聰慧過人,尤喜書道,大有乃祖之風,畢生潛心書法,精勤此藝。常居永欣寺樓閣之上,臨寫蘭亭,磨損毛筆無數。所壞筆頭,置大簏中,一簏可容石許,日往月來,七簏皆滿。數十年間,智永書法亦達到了很高的造諧。後人稱其臨書,登樓不下,四十餘年。虞世南心慕,曾從智永學書,妙得其體,聲名也由此而起,成為初唐大書法家。

    智永以蘭亭真跡在身旁,窮年累月,心追手摹,深得逸少風神,所書真草千字文,飄逸俊秀,字字珠璣,見者無不驚歎。乃擇八百餘本,散施浙東諸寺。及至宋時,或因歲月淹久,或因戰亂,許多寺院已經不存,八百餘本千字文也大多散逸,偶逢一本,值錢數萬,寺院或以為鎮寺之寶。智永長壽年高,幾盡百歲乃終。終前,將一生珍視之蘭亭墨跡,秘授與弟子辯才。

    智永之所以傳蘭亭與辯才,蓋辯才實是弟子中之翹楚。辯才俗姓袁,為梁司空袁昂之玄孫,此人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皆臻其妙,書法造詣,直逼其師。他對於蘭亭序,比乃師更加珍視。時天下窺視此寶者大有人在,他惟恐有失,暗將臥室樑上鑿一秘槽,藏蘭亭於槽內。此事絕密,無人知曉,只在無人時,方才關閉房門,把出玩味,私加臨寫。

    他早年出家當和尚,後來雲遊到浙江省吳興縣善璉鎮,就曾在永欣寺裡住了整整三十年,人稱永禪師。在這裡,智永深居簡出,每天雄雞報曉即起床,磨上一大盤墨,然後臨摹王羲之的字帖,從未間斷。

    智永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智永還在屋內備了數支容量為一石多的大簏子,練字時,筆頭寫禿了,就取下丟進簏子裡。日子久了,破筆頭竟積了十大簏。後來,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都埋在土裡,砌成墳家,稱之為──退筆塚。後人講「退筆成塚」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

    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刻苦練習,智永的書法終於寫得抵勢飛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了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當時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門庭若市,以致寺內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

    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脈相傳

    王羲之謝世後,《蘭亭集序》的流向就成了一個謎。王羲之有七子一女,究竟誰承擔了保管傳承的重任?歷史一下變得模糊不清,直到七世孫智永和尚這裡,《蘭亭集序》傳承的鏈條才連接起來。

    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集序》自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十分寶愛,決意將其傳之子孫。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和侄子王孝賓(法號慧欣)一起出家,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常居永欣寺閣上臨寫《蘭亭集序》,前後凡30年。毛筆筆頭用壞就扔進大簏中,每個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裝滿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書**草二體《千八百多本,分施於浙東地區的各個寺院,今天尚有墨跡原本傳世。二人剛剛落髮為僧時,都住於會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據說就是當年王羲之的舊宅。後來,為了方便給王羲之掃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並將王羲之的墳墓遷移到了山陰縣西31里的蘭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因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髮為僧,就根據兩人法號榜其寺為永欣寺。據何延之的記載,直到唐代,當年智永臨書的閣樓還存在。

    智永禪師一直活了將近百歲才去世。臨去世的時候,將《蘭亭集序》墨跡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孫,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不妙絕。得到《蘭亭集序》後,十分珍視,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間房樑上掏了一個暗龕,用來貯藏《蘭亭集序》,對《蘭亭集序》的寶重比之智永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代初年,英明睿智的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他詔令天下,幾乎訪摹網羅了所有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只有《蘭亭集序》沒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蘭亭集序》墨跡可能藏在辯才處,就下詔讓辯才將《蘭亭集序》貢獻出來。可辯才堅稱沒有,並說自己年輕時在侍候先師智永的時候確實見過《蘭亭集序》,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不能強拿只能智取,於是,便有了一個極富戲劇色彩的「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