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二まま章 王獻之 文 / 何凌霄

    王獻之

    目錄

    、人物簡介

    二、書法成就

    三、歷史記載

    四、十八口大缸

    五、兩段婚姻

    晉書王獻之傳

    王獻之故居-紹興雲門古寺

    王獻之像

    、人物簡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王獻之一生中有兩位正妻。一位是他的表姐郗道茂;一位是東晉簡文帝的女兒新安公主司馬道褔。後其餘新安公主所生的女兒王神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癡呆皇帝之一晉安帝司馬德宗的皇后。另外,王獻之與其妾桃葉的故事歷來是民間傳說中熱門的話題,據說他曾作《桃葉歌》以送佳人。

    編輯本段]

    二、書法成就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裡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柳公權跋王獻之《送梨帖》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鉅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

    王獻之的遺墨保存很少,數量遠遠沒有王羲之那麼豐富。因太宗貶獻之而不購求其書作,內府的王獻之書跡「僅有存焉」。宋初的書法,並舉「二王」,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十卷,這就是著名的《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單著錄王獻之書帖的有七十三件,經後人考證為偽作或他人所書者達二十餘件,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雅好王獻之書法,《宣和書譜》所收的王獻之書跡增至八十餘件。但這些墨跡本絕大多數沒有保存下來,僅存的墨跡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歷代刻帖還保留著一些真跡刻本,給我們學習瞭解王獻之書法留下寶貴資料。

    編輯本段]

    三、歷史記載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年數歲,嘗觀門生樗蒱,曰:「南風不競。」門生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嘗與兄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既出,客問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工草隸,善丹青。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起家州主簿、秘書郎,轉丞,以選尚新安公主。嘗經吳郡,聞顧辟彊有名園。先不相識,乘平肩輿徑入。時辟彊方集賓友,而獻之遊歷既畢,傍若無人。辟彊勃然數之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出門。獻之傲如也,不以屑意。謝安甚欽愛之,請為長史。安進號衛將軍,復為長史。太元中,新起太極殿,安欲使獻之題榜,以為萬代寶,而難言之,試謂曰:「魏時陵雲殿榜未題,而匠者誤釘之,不可下,乃使韋仲將懸橙書之。比訖,鬚鬢盡白,裁餘氣息。還語子弟,宜絕此法。」獻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安遂不之逼。安又問曰:「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故當不同。」安曰:「外論不爾。」答曰:「人那得知!」尋除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及安薨,贈禮有同異之議,惟獻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勳。獻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風,道譽泮溢。弱冠遐棲,則契齊箕皓;應運釋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載宣威靈,強猾消殄。功勳既融,投韨高讓。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踐阼,陽秋尚富,盡心竭智以輔聖明。考其潛躍始終,事情繾綣,實大晉之俊輔,義篤於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於省察。」孝武帝遂加安殊禮。未幾,獻之遇疾,家人為上章,道家法應首過,問其有何得失。對曰:「不覺餘事,惟憶與郗家離婚。」獻之前妻,郗曇女也。俄而卒於官。安僖皇后立,以後父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曰憲。無子,以兄子靜之嗣,位至義興太守。時議者以為羲之草隸,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獻之骨力遠不及父,而頗有媚趣。桓玄雅愛其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晉書》卷八十)

    編輯本段]

    四、十八口大缸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

    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裡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洩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捨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編輯本段]

    五、兩段婚姻

    郗道茂與王獻之青梅竹馬,相識相知。「東床快婿」王羲之娶的妻子就是郗鑒的女兒,也就是郗道茂的親姑姑。王羲之不僅與郗曇姻親關係緊密,而且交情深摯,有書記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當年是贈給郗曇做殉葬品,後因戰亂被軍閥掘墓盜出。郗道茂到婚嫁年齡,王羲之便替七子王獻之向郗家提親。王羲之和郗曇均是公元361年離世,而王獻之的母親於早前也已去世。當時兩人成婚不久,面對至親故去的接二連三打擊,兩人相互扶持,共濟患難。郗道茂和王獻之少年夫妻,情真意重,志趣相投。王獻之雖然一生宦途順利,但其人狂傲不羈,宦情淡泊,熱衷於書畫藝術,鍾情碧水秀山之間,郗道茂一直相伴左右,夫唱婦隨,兩情洽洽。郗道茂與王獻之生有一女,名玉潤,不久夭折,後無所出。王獻之風流蘊藉,乃一時之冠,新安公主仰慕已久,便離婚要求皇帝把她嫁給王獻之。皇帝下旨讓王獻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獻之深愛郗道茂,為拒婚用艾草燒傷自己雙腳,後半生常年患足疾,行動不便。即便如此仍無濟於事,王獻之只能忍痛休了郗道茂。郗道茂父親已死,離婚後只好投奔伯父郗愔籬下,再未他嫁,生活淒涼,鬱鬱而終。

    據《晉書》,王獻之離婚後曾寫信與郗道茂,有記載的內容如下:「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由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惟當絕氣耳!」

    王獻之四十一歲時,才和新安公主有了一個女兒,取名叫神愛。此後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無記載了,估計在王獻之死後不久也去世。女兒神愛後來做了皇后。王獻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位年少的可愛妓女桃葉為妾,桃葉未生養,沒有給他帶來兒子。王獻之死時四十三歲。

    編輯本段]

    晉書王獻之傳

    原文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殆,風流為一時之冠。年數歲,嘗觀門生樗薄,曰:「南風不競。」門生曰:「此朗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嘗與足徽之、操之俱詣謝安,二兄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既出,客問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偷驚走。

    工草、隸,善丹青。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歎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犢牛,甚妙。

    譯文

    王獻之字子敬。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大的名氣,超然灑脫,不受拘束,即使終日在家閒居,舉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風流灑脫成為當時之冠。在他幾歲大的時候,曾經看門人玩樗蒱,說:「南風不競。」(這局不行了)門人說:「這小孩是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譏笑他見識不廣,隨口亂說)王獻之生氣地說:「遠的人有愧於荀奉倩,近的人有愧於劉真長。」於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經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訪謝安,兩個哥哥都說一些生活瑣事,王獻之只是和謝安寒暄幾句。他們出去之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誰優誰差,謝安說:「小的那個好。」客人問他原因,謝安說:「優秀的人說話少,因為他說話少,就知道他的優秀了。」

    有一次,王獻之和王徽之在一個房子裡,家裡失火。王徽之來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獻之面色不變,被僕人扶著走了出來。

    有一天半夜,王獻之睡在書齋裡,家裡來了個小偷,把東西都快偷光了。王獻之慢慢地說:「偷兒,那青氈是我家祖傳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嚇跑了。

    王獻之善於寫草書、隸書,也很會畫畫。王羲之秘密地從後面拔他的筆,不能得到,歎息說,「這個人以後一定會有很大名氣!」

    王獻之曾經在牆上寫一丈見方的大字,王羲之認為他非常出色,圍觀他寫字的人有幾百個。

    桓溫曾經讓他畫扇面,他不小心下錯了筆,就順著墨跡畫了一條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編輯本段]

    王獻之故居-紹興雲門古寺

    雲門寺始建於晉義熙三年(407)。據史書記載,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曾於此隱居,某夜其屋頂忽然出現五彩祥雲,王獻之將此事上表奏帝,晉安帝遂下詔改建為寺,稱「雲門寺」,門前石橋名「五雲橋」。雲門寺在紹興平水乃紹興著名的寺院,它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聖地、佛教聖地、旅遊勝地、文化重地。唐王勃還召集了當時30多為名人在雲門寺王獻之的山亭下仿蘭亭的「曲水流觴」並仿蘭亭集序寫了一篇修契雲門王獻之山亭序。當中寫到:「永淳二年,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獻之山亭也。遲遲風景,出沒媚於郊原;片片仙雲,遠近生於林薄。雜花爭發,非止桃蹊;群鳥亂飛,有逾鸚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