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八七章 中華民國 二 文 / 何凌霄

    中華民國的誕生

    中華民國誕生以前,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地大物博,文化燦爛,人口眾多,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可是在政治上,則都是帝王**,人民沒有自主的權利。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正值歐美西方國家工業興起日漸強大,中國的滿清王朝不和外國來往,以為中國仍是天下最強的國家。到了十九世紀,滿清王朝政治**,國力衰弱,中國境內動亂不斷。而西方列強也就以它們強大的經濟力量,和銳利的武器,趁機侵略中國。滿清政府的無知和無能,使中國幾乎淪落到被瓜分的亡國命運。從西元一八四零年中國和英國發生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以後,列強看出中國的衰弱,就展開了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幾次遭到失敗,不斷地割地賠款,使中國人幾乎完全喪失了民族自信心。

    而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八八五年中法戰爭以後,深深體會滿清政府**,沒有能力挽救中華民族的厄運,於是決定倡導國民革命,傾覆滿清建立民國。

    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發動成功武昌起義,並在隨後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佈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年4月孫中山辭職,臨時參議院選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首都遷至北京;此後至1928年間稱為「北洋時期」,該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稱為「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巴黎和會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為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象徵五族共和之意。國歌為取自尚書大傳虞舜篇的《卿雲歌》,其中名句:「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為「北平特別市」(簡稱「平」),並立南京為首都(簡稱「京」)。國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國旗(其後東北易幟),並訂於國府的《訓政時期約法》中。「約法」相當於憲法。卿雲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訓典禮所撰訓辭「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為國歌,並沿用至今。

    根據1924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後結束,「訓政」時期開始。由於國共內戰繼續,以及日本侵華,直到1946年方訂定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7年頒行,訓政時期始告結束年5月擬定「五五憲草」預備正式立憲。後因中日戰爭爆發,立憲遂向後拖延。當時國民政府主席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長為汪精衛(1932年-1935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為蔣介石(1932年-)。汪精衛因屢遭國民黨內壓力,後出亡河內,與日本接觸,應允**,停止抗日,於1940年在南京另組一個汪偽國民政府。該政府僅獲教廷、意大利、納粹德國、偽滿洲國的承認。汪精衛於1944年病死東京。

    年,日本先後攻陷華北、淞滬、南京,佔據中國大量領土,國民政府被迫自南京遷往重慶,展開十四年抗戰的後八年全面抗戰。當時,中華民國所屬國民革命軍投入戰爭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又6個獨立旅﹔炮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

    年-1945年間,國民革命軍所屬第五軍、第十軍、第十三軍、第十八軍、第二十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九軍、第七十四軍,新一軍及新六軍總計與日軍共在次小型戰鬥、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中較量,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國民革命軍雖因裝備等因素無法取得絕對優勢,但也於台兒莊、淞滬、長沙、獨山等正規戰,上海、筧橋等空戰中給予日軍重創。

    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對日德意宣戰,中國戰區遂正式成為二戰盟軍反法西斯戰爭戰場。盟軍委託蔣中正任中國戰區(含越南、泰國、高棉,高棉為今柬埔寨、老撾)統帥,派史迪威中將任蔣參謀長。英國封鎖之滇緬路亦開放向中國後方運補。同時,**也派出精銳部隊遠征南方,留下了轉戰緬因、血戰崑崙關等事跡。

    年8月初,美國在日本廣島與長崎先後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帝國於9月2日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接受《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規定、歸還佔領之外國領土。遂即滿洲國瓦解,汪精衛政府覆亡,台澎諸島後由中華民國進行接收。

    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佈批准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較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

    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