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八四章 清朝 上 文 / 何凌霄

    清朝

    目錄

    清朝歷史

    後金時期

    統一全國

    康熙朝

    雍正朝

    乾隆朝

    近代時期

    軍政制度

    民族政策

    蒙古政策

    西藏政策

    漢族政策

    疆域區劃

    清朝疆域

    區劃

    邊疆區劃

    科學技術

    清朝文化

    帝王世系

    清朝戰爭

    國內戰爭

    對外戰爭

    清朝條約

    國旗國歌清朝歷史

    後金時期

    統一全國

    康熙朝

    雍正朝

    乾隆朝

    近代時期

    軍政制度

    民族政策

    蒙古政策

    西藏政策

    漢族政策

    疆域區劃

    清朝疆域

    區劃

    邊疆區劃

    科學技術

    清朝文化

    帝王世系

    清朝戰爭

    國內戰爭

    對外戰爭

    清朝條約

    國旗國歌

    清朝疆域(1820年)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年建立,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

    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裡,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瀋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

    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清朝歷史

    五世**朝見順治帝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清太祖努爾哈赤後金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多年前「肅慎」,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年,努爾哈赤髮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瀋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歷)。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2年滅南明永歷;4年消滅大順殘餘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餘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但永歷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2年南明永歷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歷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歷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代聖君康熙帝康熙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三藩,收台灣,三征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他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清高宗乾隆帝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他編纂《四庫,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為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很多珍貴材料喪失。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捲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喇嘛、**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歷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近代時期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裡,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等農民起義。

    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佈「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軍政制度

    乾清宮

    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權力集中於王公貴族,重大決策由貴族共同討論決定,是為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後皇太極於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設立六部,試圖逐漸削弱滿洲貴族權力。皇帝試圖實行中央集權的努力主要集中於清朝前期。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順治皇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六部

    清朝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南書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起初是康熙帝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因在乾清宮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書房。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軍機處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蒙古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制,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漢軍綠營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清朝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由於八旗長期由政府供養,游手好閒,不習武事,逐漸喪失了戰鬥力,在鎮壓太平軍時屢敗,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光緒中葉後,因甲午戰爭慘敗,防、練軍均又改為次要的巡防隊,由袁世凱編練新軍,作為主要國防力量。

    民族政策

    蒙古政策

    清政府對內蒙古地區實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聯姻來籠絡蒙古各部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按照這種制度,原蒙古各部稱為盟,是內蒙古地區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旗設旗長,即「札薩克」,為世襲之職位。旗下設佐、什,受旗長管制。若干相鄰的旗為一盟,盟有盟長,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選旗長中勢力大、威望高、與中央關係親密者任之。盟為監察區,不屬行政單位。當時主要有哲裡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對中央負責,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內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但各都統、將軍不干涉行政事務。

    清王朝統一了蒙古各部後,對蒙古的統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為朔方邊患的勢力,又要籠絡其奴隸主們統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為清政府統治全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和清帝國北部疆域不設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廣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維護了蒙古地區安定局面。

    西藏政策

    清朝對西藏管轄的三大有力舉措是冊封制度、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簽制度。

    冊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來京朝賀,順治帝隆重接待並正式賜予他「**喇嘛」的封號;後來,康熙帝又冊封五世**為「**額爾德尼」的封號,並賜以冊印;從此,「**喇嘛」和「**額爾德尼」的稱號正式固定下來,以後歷世**和**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成為定制。

    設駐藏大臣

    年,清政府在西藏設駐藏大臣,辦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和**共同管理西藏;駐藏大臣的設置,標誌著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

    金瓶掣簽制度

    加強了清朝中央政府對**、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體制,確立系統治藏法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乾隆年間。清政府陸續頒布《西藏善後章程》和《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確定了駐藏大臣與**喇嘛共同處理政務的平等地位,鞏固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清政府振興西藏經濟的措施有改革烏拉、租賦、錢法、貿易制度;活躍民族貿易;創報、興學、發展農牧工礦業和加強交通、郵電事業的開發等。

    漢族政策

    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維護清政府封建統治,其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清朝歷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雍正時則成為一種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瘋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

    清朝雖然依靠武力開疆擴土,但在人文精神上比前朝後期確有了較大退步。清朝初期和中期,推行民族牢獄式的統治。在經濟上把關外落後的奴隸制帶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強抓人作奴隸,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餉,他們常年寄生蟲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視察八旗軍發現他們馳馬墜地,箭箭虛發)也使得清朝越來越依靠漢族軍兵。由於前期不斷征戰,儘管從越南引入了優良稻種,清朝還是到了乾隆年間才恢復到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平。在政治上,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推向了最高峰。為了鞏固其統治,製造了多起文字獄。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時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終結。知識分子不敢發表獨立見解而是鑽進故紙堆去考究古書,這就是所謂的乾嘉學派。

    清朝漢族重臣

    滿清為奪取和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除起用範文程等漢族民間精英外,在入關過程中先後招降了前明軍將領吳三桂、李成棟、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統領的漢族軍隊。後因其叛亂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個主要的藩王,被稱為平三藩。帶兵收復台灣的施琅也是漢族前明軍官。清初漢族重臣還有洪承疇等。

    清政府為了長久統治中國,大力尊崇儒學,按歷代漢族王朝傳統開設科舉,從中選拔士人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預防反抗。

    清廷任用的漢族官員林則徐曾從英國人手裡收繳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於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晚清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國及洋務運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甲午戰爭後清廷實行新式練軍,亦以漢族官兵為主。其中如袁世凱、留學普魯士學習軍事的段祺瑞、馮國璋、留學日本的王士珍,及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關鍵作用,並成為後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剃髮易服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清軍於明崇禎十七年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於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鬥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髮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鬥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髮易服」的原因: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後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和服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剃髮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免剃頭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

    疆域區劃

    清朝疆域

    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南海島礁),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區及緬甸北部,西盡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群島。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許多周邊國家都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在盛清之時的藩屬有:東邊的李氏朝鮮、琉球,中南半島有安南、南掌(老撾)、暹羅(泰國)、緬甸,西南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和西亞有浩罕、哈薩克、布魯特、布哈爾、山克、愛烏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蘭芳共和國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