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七三章 宋朝 下 文 / 何凌霄

    宋朝帝王譜

    宋皇室960年—1279年

    廟號謚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

    宋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960年—976年建隆960年—963年、乾德963年—968年、開寶968年—976年

    宋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趙匡義,又名趙光義976年—997年太平興國976年—984年、雍熙984年—987年、端拱988年—989年、淳化990年—994年、至道995年—997年

    宋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恆997年22年鹹平998年3年、景德4年7年、大中祥符8年年、天禧7年21年、乾興1022年

    宋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趙禎1022年3年天聖1023年32年、明道1032年33年、景祐1034年38年、寶元1038年40年、康定1040年41年、慶歷1041年48年、皇祐1049年54年、至和1054年56年、嘉祐1056年3年

    宋英宗體干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趙曙3年7年治平4年7年

    宋神宗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趙頊7年85年熙寧8年77年、元豐1078年85年

    宋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趙煦1085年年元祐1086年94年、紹聖1094年98年、元符1098年年

    宋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年25年建中靖國年、崇寧2年年、大觀7年年、政和年8年、重和8年9年、宣和9年25年

    宋欽宗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趙桓1125年27年靖康1126年27年

    宋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1127年2年建炎1127年30年、紹興1131年2年

    宋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趙慎2年89年隆興3年4年、乾道5年73年、淳熙1174年89年

    宋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趙惇1189年94年紹熙1190年94年

    宋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趙擴1194年—1224年慶元1195年—1200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宋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趙昀1224年—1264年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寶祐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宋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祺1264年—1274年鹹淳1265年—1274年

    宋恭帝孝恭懿聖皇帝趙顯1274年—1276年德祐1275年—1276年

    宋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趙是1276年—1278年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末帝衛王趙昺1278年—1279年祥興1278年—1279年

    編輯本段]

    宋朝疆域與政區

    政和元年宋遼夏對峙圖宋因五代之舊,建都開封,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鹹平四年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編輯本段]

    宋朝人口

    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元豐78年85年)年間,全國有戶1,萬。據《宋史志》記載,崇寧元年2年)全國有戶2,萬(實際各路相加為1,730萬)。而根據今人研究,認為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女真南侵後,中國再次出現了北方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峰則是在金主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根據估計,南宋在人口峰值階段,全國人口達到8,500萬。若以紹興卅二年2年)與崇寧元年比較,兩浙路戶口增加26萬戶、江南西路增加42萬戶、福建路增加33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戶。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萬戶以上的城市有50個,其中臨安人口過120萬,開封人口過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城市。

    在人口分佈上。北方各路中以京畿路人口最集中,元豐期間有戶23萬,崇寧時有26萬。而永興軍路則有戶萬。以長安為中心的京兆府也有戶23萬。這兩路人口集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宋朝對西夏的抗戰中這些地方處於前線有關。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兩浙、江南東西、福建四路。這四路人口達到571萬,占南方人口的一半。其中兩浙路最多,達到197萬。江南西路戶口則有萬、江南東路則有萬。福建路有萬。淮南東西路共計達到130萬。川峽四路總計有200萬戶、荊湖南北路總計有1450萬戶,廣南東西路僅80餘萬戶,京西南路有40萬戶。(以上數字均為崇寧年間統計)

    編輯本段]

    政治軍事賦役制度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幹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稅法,但增加了丁稅。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

    編輯本段]

    經濟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農業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萬七千五百餘頃。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甘蔗種植遍佈蘇、浙、閩、廣、等省,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制塘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

    工業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籐、麻、麥稈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四川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籐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噸)神舟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佈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會子危機

    會子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幹道四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後固定在一千萬貫。儘管會子的加印與隆興北伐有關,但是由於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會子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兌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寧宗宣佈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會子之多猶如決堤之水,物價飛漲猶如脫韁野馬,出現了會子擠兌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兌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兌換會子,否則抄家,並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於宣佈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並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理宗親政後,由於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後,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廿五個百分點。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米價漲到每斗三貫四百文,是孝宗年間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希望借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並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宣佈關子與會子的兌換比例為一比三。結果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

    海外貿易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現在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裡、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裡、斯伽裡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北宋皇祐49年54年)的53萬貫,治平4年7年)63萬貫,到了南宋紹興31年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南宋時期,宋朝在與金和大理的交界處設立榷場來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衣食住行等習俗變化

    衣: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食: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行:牛車——騾子——乘轎。

    南宋官員衛生間水準不輸寫字樓

    閒翻《南宋館閣錄》,南宋官員的工作條件更是了得,秘書省還設有浴室呢:「國史日曆所在道山堂之東,北一間為澡圊、過道。」注文進一步說明:「內設澡室並手巾、水盆,後為圊。儀鸞司掌灑掃,廁板不得污穢,淨紙不得狼藉,水盆不得停滓,手巾不得積垢,平地不得濕爛。」

    南宋以杭州為首都,江南濕熱且水源豐富,因此社會上下都有愛洗澡的習慣,臨安城裡營利性的澡堂就很多,以至形成了獨立的一個行業「香水行」(《都城紀勝》)。至於私人在家中洗澡更是普遍而平常的事情,特別是夏天不停出汗,一天裡至少要浴身一次。宋詞中,美滋滋形容夏日「晚浴」後心身舒爽狀態的妙句比比皆是。因此,官署中設澡堂也不過是社會普遍風氣的反映,原不足怪。

    有意思的一點,在這裡,是前為浴室、後為廁所(「圊」),方便之後洗手用的水盆、毛巾是安置在浴室裡,官員們如廁之後,要到浴室裡完成洗手的程序,如此的空間安排,居然與現代居室當中的衛生間在形式上非常接近啊!

    專門配備水盆、手巾在廁所旁邊的浴室裡,也說明,當時的人,至少有教養階層的人,有便後洗手的習慣實際上這一習慣早在晉代就已確立。「淨紙不得狼藉」更說明當時普遍地以紙來拭穢,而且,廁所裡總是整齊地備有「淨紙」供前來的人使用,這樣的衛生觀念擱到今天也不落後啊。管理規則也清楚而嚴格,要求「儀鸞司」的雜工隨時維持「衛生間」的清潔,不許懈怠:浴室裡,官員洗澡之後,地面上不得留有積水、泥污;廁所裡,坑位兩旁的木板不得殘留屎尿穢跡;淨紙被如廁人碰亂之後,也要隨時重新碼放整齊;當時,洗手會使用有去污效力的澡豆,因此,用過的水盆裡就會有澡豆末的沉滓,必須立刻換為清水;擦手巾一旦弄髒,也要即刻更換。這簡直趕上今日寫字樓裡的衛生管理了嘛!

    編輯本段]

    科技

    兩宋時期,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推動之下,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而且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居於領先地位。別的且不說,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的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其中的三項—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就是在兩宋時期完成或開始應用的。講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博士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然而,在兩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決不僅僅是三大發明,沈括及其《夢溪筆談》。如數學方面,兩宋時期可謂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如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餘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餘年等等。賈憲、秦九韶、楊輝等數學家,堪稱中國數學發展史上的傑出代表人物。至於天文、物理、化學等等,兩宋的成就也令人矚目。

    編輯本段]

    中興四將

    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

    劉光世

    南宋高宗時抗金將領,為「中興四將」之一。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延安志丹縣)人。徽宗時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於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紹興年間,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部抗金,後因朝廷主張議和被召回。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拜少師。後因病去世,贈封太師,謚武僖,後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

    韓世忠

    良臣,南宋朝名將,漢族,陝西省綏德縣砭上村人,民族英雄。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江南黃天蕩以八千水軍包圍金軍10餘萬,為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巨大戰功。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檜,為岳飛遭陷害而鳴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張俊

    南宋人,曾與岳飛、韓世忠,劉錡並稱四大將領,後轉主和,成為謀殺岳武穆的幫兇之一,並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寵。晚年封清河郡王,顯赫一時。紹興二十一年10月,張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歷史上,張俊之流,人所不齒,卻以此宴而聞名;宋徽宗政績不佳,然亦以書畫為後世所推崇。

    紹興十一年二月,張俊與韓世忠升樞密使、岳飛昇樞密副使。張俊知道宋高宗、秦檜想收兵權,遂首請納宣撫司兵權,宋高宗、秦檜乘勢罷三宣撫司,也收韓世忠、岳飛兵權。張俊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

    岳飛

    岳飛,抗金英雄,20歲投軍抗金。縱橫天下十餘年未有敗績,金兵歎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紹興十一年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難道沒有嗎;有人稱或許有,是錯的)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乾道五年70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於鄂。六年,賜岳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80年),謚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岳飛封為鄂王。岳飛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編輯本段]

    宋朝(人名)

    宋朝,春秋時期宋國公子。《論語·雍也》曾說:「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可見其美貌為時人所知。

    根據《左傳》描述,他身為衛國大夫,既受到衛靈公的寵幸,又與衛靈公嫡母襄夫人宣姜和夫人南子有染。後來他和齊豹、北宮喜、褚師圃一同作亂,把靈公趕出衛國。後來靈公復國,宋朝逃亡到晉,靈公卻又因為南子思念宋朝的緣故,再次把他召了回來。有一次衛國太子蒯聵獻盂於齊,經過宋國,宋人向他唱道:「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說:你們那只求子的母豬(指南子)既然已經得到了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指宋朝)?這也就是成語「婁豬艾豭」的由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