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六五章 唐朝 下 文 / 何凌霄

    亞洲各國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

    帝王年表

    一、李淵

    謚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廟號:高祖

    輩份:第一代

    在位:61626(8年)

    生卒:566——635(70歲)

    皇考:北周唐國公李虎子李昺子

    生母:獨孤氏

    年號:武德(61626)

    陵墓:獻陵(今陝西省三原縣城東25公里之土原上)

    二、李世民

    謚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廟號:太宗

    輩份:第二代

    在位:626——649(23年)

    生卒:59649(52歲)

    皇考:高祖次子

    生母:竇氏

    年號:貞觀(627——649)

    陵墓:昭陵(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

    三、李治

    謚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廟號:高宗

    輩份:第三代

    在位:649——683(34年)

    生卒:62683(56歲)

    皇考:太宗第九子

    生母:長孫皇后

    年號:永徽(650——655)顯慶(656——661)龍朔(661——663)麟德(664——665)乾封(666——668)總章(66670)鹹亨(670——674)上元(674——676)儀鳳(676——679)調露(679——680)永隆(680——681)開耀(681——682)永淳(682——683)弘道(683)

    陵墓:乾陵(今陝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和武則天合葬)

    四、李顯

    謚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廟號:中宗

    輩份:第四代

    在位:683——684(1年)705——710(5年)

    生卒:656——710(55歲)

    皇考:高宗第七子

    生母:武照

    年號:嗣聖(684)神龍(705——707)景龍(707——710)

    陵墓: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龍泉山上)

    五、李旦

    謚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廟號:睿宗

    輩份:第四代

    在位:684——690(6年)710——712(2年)

    生卒:662——716(55歲)

    皇考:高宗第九子

    生母:武照

    年號:文明(684)光宅(684)垂拱(685——6永昌(689)載初(689——690)景雲(710——712)太極(712)延和(712)

    陵墓:橋陵(今陝西省蒲城縣北之豐山)

    六、武照

    謚號:則天順聖皇后

    廟號:無

    輩份:第三代

    在位:690——705(15年)

    生卒:624——705(82歲)

    皇考:武士擭

    生母:楊氏

    年號:天授(690——692)如意(692)長壽(692——694)延載(694)證聖(695)天冊萬歲(695)萬歲登封(695——696)萬歲通天(696——697)神功(697)聖歷(69700)久視(700——701)大足(701)長安(701——704)神龍(705)

    陵墓:與高宗合葬乾陵(今陝西省乾縣西北梁山上)

    七、李重茂

    謚號:少帝

    廟號:無

    輩份:第五代

    在位:710(十天)

    皇考:中宗子

    年號:唐隆(710)唐元(710)

    八、李隆基

    謚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廟號:玄宗

    輩份:第五代

    在位:712——756(44年)

    生卒:685——762(78歲)

    皇考:睿宗第三子

    生母:竇氏

    年號:先天(712——713)開元(713——741)天寶(742——756)

    陵墓:泰陵(今陝西省蒲城縣東北金粟山)

    九、李亨

    謚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廟號:肅宗

    輩份:第六代

    在位:756——762(6年)

    生卒:711——762(52歲)

    皇考:玄宗第三子

    生母:楊氏

    年號:至德(756——758)乾元(75760)上元(760——762)寶應(762)

    陵墓: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之武將山上)

    十、李豫

    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廟號:代宗

    輩份:第七代

    在位:762——779(17年)

    生卒:726——779(54歲)

    皇考:肅宗長子

    生母:吳氏

    年號:寶應(762——763)廣德(763——764)永泰(765——766)大歷(766——779)

    陵墓: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之檀山上)

    十一、李適

    謚號:神武聖文皇帝

    廟號:德宗

    輩份:第八代

    在位:77905(26年)

    生卒:74205(64歲)

    皇考:代宗長子

    生母:沈氏

    年號:建中(780——783)興元(784)貞元(78505)

    陵墓:崇陵(今陝西省涇陽縣北嵯峨山)

    十二、李誦

    謚號: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廟號:順宗

    輩份:第九代

    在位:805(1年)

    生卒:76106(46歲)

    皇考:德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永貞(805)

    陵墓:豐陵(今陝西省富平縣東甕金山)

    十三、李純

    謚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廟號:憲宗

    輩份:第十代

    在位:80520(15年)

    生卒:7720(43歲)

    皇考:順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元和(80620)

    陵墓:景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金幟山)

    十四、李恆

    謚號:睿聖文惠孝皇帝

    廟號:穆宗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82024(4年)

    生卒:79524(30歲)

    皇考:憲宗第三子

    生母:郭氏

    年號:長慶(82124)

    陵墓:光陵(今陝西省蒲城縣北堯山)

    十五、李湛

    謚號:睿武昭愍孝皇帝

    廟號:敬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2426(2年)

    生卒:80926(18歲)

    皇考:穆宗長子

    生母:王氏

    年號:寶歷(82526)

    陵墓: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

    十六、李昂

    謚號:元聖昭獻孝皇帝

    廟號:文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2640(14年)

    生卒:80940(32歲)

    皇考:穆宗第二子

    生母:蕭氏

    年號:大和(82735)開成(83640)

    陵墓:章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之天乳山)

    十七、李炎

    謚號:至道昭肅孝皇帝

    廟號:武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4046(6年)

    生卒:81446(33歲)

    皇考:穆宗第五子

    生母:韋氏

    年號:會昌(84146)

    陵墓:端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

    十八、李怡

    謚號: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廟號:宣宗

    輩份:第十一代

    在位:84659(13年)

    生卒:81059(50歲)

    皇考:憲宗第十三子

    生母:鄭氏

    年號:大4760)

    陵墓:貞陵(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

    十九、李漼

    謚號:昭聖恭惠孝皇帝

    廟號:懿宗

    輩份:第十二代

    在位:85973(14年)

    生卒:83373(41歲)

    皇考:宣宗長子

    生母:晁氏

    年號:鹹通(86073)

    陵墓:簡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

    二十、李儇

    謚號:惠聖恭定孝皇帝

    廟號:僖宗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87315年)

    生卒:86227歲)

    皇考:懿宗第五子

    生母:王氏

    年號:乾符(87479)廣明01)中和15)光啟5德

    陵墓:靖陵(今陝西省乾縣東北)

    二十一、李曄

    謚號:聖穆景文孝皇帝

    廟號:昭宗

    輩份:第十三代

    在位:904(16年)

    生卒:867——904(38歲)

    皇考:懿宗第七子

    生母:王氏

    年號:龍紀9)大順(89091)景福(89293)乾寧(89498)光化(89901)天復(901——904)天祐(904)

    陵墓:和陵(今河南省偃師縣太平山)

    二十二、李柷

    謚號:昭宣光烈孝皇帝

    廟號:後唐時議廟號為景宗

    輩份:第十四代

    在位:904——907(3年)

    生卒:892——908(17歲)

    皇考:昭宗第九子

    生母:何氏

    年號:天祐(904——907)

    陵墓:溫陵(今山東省定陶縣)

    各代帝王簡介

    唐高祖

    唐高祖,李淵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於長安,635年駕崩於長安)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其母是元貞太后獨孤氏,和隋朝獨孤皇后是姐妹。

    李淵的父親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佔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後,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在官僚制度上李淵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布均田制,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民。對捐稅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律。李淵對中國的管理和政策為李世民「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由於李淵對他的繼承人的問題一再反覆,這導致了他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衝突。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李世民軟禁,逼迫「退位」,成為「太上皇」。

    李淵死後謚號神堯皇帝,葬在獻陵。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皇后長孫皇后。

    唐太宗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績、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強迫高祖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於649年5月病死於長安含風殿。葬於今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謚號為「文武皇帝」。

    唐太宗善於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徵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高宗

    李治(628∼683年)

    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年)封晉王。十七年立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高宗即位,貶房遺愛(房玄齡子)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荊王李元景及吳王李恪等謀反。事發,房遺愛被殺,李元景、李恪及高陽公主(太宗之女,房遺愛之妻)等均賜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鞏固。朝鮮半島高句麗和百濟攻新羅,應新羅之請,高宗曾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並派兵大敗援助百濟的倭**,破百濟。高宗即位不久,西突厥阿史那賀魯自號沙缽羅可汗。

    永徽六年,唐西擊沙缽羅可汗,從此連年用兵西域。顯慶二年(657年),唐大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高宗即位後納武則天入宮為昭儀,不久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對此,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表示反對。高宗在李義府等人的支持下,終於在永徽六年立武氏為皇后。長孫無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貶斥。顯慶末年,高宗患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皇后武則天得以逐漸掌握朝政。從此武則天成為掌握實權的統治者,高宗處於大權旁落的地位。高宗去世後,葬於乾陵。

    則天大聖皇帝

    (624年~705年)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大統一封建王朝女皇帝,尊為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在做唐太宗才人時,太宗給她起別號為「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取意「日月當空」(有另一種寫法,照,取其「日月當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為周,不是唐。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出家為尼姑。後成為唐高宗李治的昭儀,655年立為皇后。號「天後」,參與朝政,時與高宗並稱「二聖」。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高宗死後,她把持朝政。

    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洛陽為神都,國號為周,史稱南周或武周。

    武氏執政其間由於寵信酷吏,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於她供養男妃嬪,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為大加鞭韃。她開創了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兒子李顯改武姓可以繼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後期武氏病重,朝臣推舉李顯繼位,並復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駕崩,享年82歲。臨死前發遺詔曰:「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唐中宗

    (656∼710年)中國唐代皇帝。即李顯。705∼710年在位。高宗第七子。永隆元年(680年懷太子李賢被廢,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即位,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次年,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並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被則天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擁中宗復位,廢周為唐。即位後,放宮女3000餘人出宮,仍舊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與韋後勾結,將反對武氏集團的張柬之等人排擠出朝。朝政被皇后韋氏把持。景龍元年(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兵誅武三思,事敗被殺。中宗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四年,韋後欲臨朝稱制,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

    少帝

    (695年唐中宗幼子,為韋後所生,前身為溫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後,韋後立時年僅16歲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後1個月,韋後被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廢掉了李重茂,並將李重茂趕出長安,恢復其溫王爵位。後事不詳。

    李重茂號「少帝」或者「殤帝」。

    唐睿宗

    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將武則天算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其父為唐高宗李治,母為武則天,唐中宗是其兄長。

    684年,武則天廢中宗帝位,立其為帝,改元文明。不過由於是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690年,武則天自己登皇帝位,於是廢除睿宗。705年,武則天去世,唐中宗復位,710年,中宗被毒殺。於是睿宗再次即位。與其子李隆基(後任皇帝唐玄宗)一起剷除了殺害唐中宗的勢力。712年,讓位於唐玄宗,自稱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歲。其並無特別的治國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

    唐玄宗

    開元通寶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帝國由盛轉衰。

    即位前

    李隆基曾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擁其父睿宗即位,被立為太子。

    唐肅宗

    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鎮守潼關之大將哥舒翰受楊國忠逼迫出兵討叛,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長安震動,玄宗攜太子、寵妃倉皇逃往成都,行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嘩變殺楊國忠,並逼迫玄宗縊死楊貴妃。馬嵬民眾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太子李亨留下,隨即前往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於靈武,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廟號肅宗,在位6年,死於762年,時年52歲,死後謚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

    李豫(726年~779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封廣平王,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佔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驛,當地民眾攬留肅宗,於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唐朝開始轉為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回族不斷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擾,甚至在廣德元年(763年)佔領首都長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佔有田地,國家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駕崩,傳位於唐德宗李適,死後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

    李適(kuo)(742年~805年),唐代宗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歲。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為了改善財政,聽從楊炎的建議,廢除庸調製,頒布「兩稅法」。另外,也試圖削弱藩鎮割據實力,加強中央集權,但由於措施失當,反而引起節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朱泚稱帝,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叛變,再逃到漢中。於是發佈了《罪己詔》,聲明不再約束節度使,對其姑息遷就。從此,唐朝的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間,時局稍為穩定,但任用宦官為統帥,並且勒索地方官進奉物資,在長安施行宮市,徵收間架、茶葉等雜稅,民生更加困苦。雖有人稱之為「中興之治」,但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成就。

    唐德宗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駕崩,死後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

    唐順宗

    李誦(761年~806年),唐德宗長子,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05年在位)。大歷十四年(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貞。任用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在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准、程異、韋執宜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不久患中風。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傳位於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王叔文、王伾即遭貶逐。王叔文被貶後又被賜死。王伾死於貶所。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貶為「邊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次年被宦官殺害,享年46歲,死後謚號為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唐憲宗

    李純(778年~820年),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05-820在位。唐憲宗是唐順宗長子,先被封為廣平郡王,805年初順宗即位後,李純被立為太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給憲宗,同年八月,憲宗繼位,順宗被尊為太上皇。

    憲宗繼位後,開始對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戰爭,他繼位次年就開始對西川節度副使劉朋開戰獲勝,同年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憲宗也對他作戰,楊惠琳戰敗被殺。807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813年魏博節度使田興歸伏唐朝,813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失敗了,從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吳元濟被平定後,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

    但憲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獲得的,故其信用宦官,他的軍隊中有許多將軍是宦官,有些擁有很高的軍權。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陳弘正殺害,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後謚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唐穆宗

    李恆(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恆。他是唐朝第13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歲。在位期間荒於朝政,奢侈放縱,措施不當,導致河北三鎮再度背叛,直到唐朝滅亡。朝廷內宦官權勢日盛,官僚朋黨鬥爭劇烈。使唐憲宗的「中興」局面完全喪失。後服長生藥而死,死後謚號為睿聖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

    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長子。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位3年,享年19歲。即位後,只知在後宮嬉戲,奢侈荒淫。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後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死後謚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

    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寶歷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歲。在位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政權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後起用李訓、鄭注等人,意欲剷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訓引誘宦官參觀所謂「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反而導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事後,文宗更被宦官鉗制,慨歎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漢獻帝。開成五年(840年)抑鬱病死,死後謚號為元聖昭獻孝皇帝。

    唐武宗

    本名李瀍an14-846),唐朝第十六位皇帝,死前十二天改名李炎。在位時間:840年-846年;曾用年號:會昌;廟號;武宗;安葬地:端陵。武宗即位的過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唐宣宗

    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則天外,847年~859年在位),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官吏貪污,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謚號聖武獻文孝皇帝。

    唐懿宗

    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終年41歲。李漼初名溫,是唐宣宗的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死後葬於簡陵,謚號昭聖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是一個昏庸無能、奢侈無度的君主。他即位後,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政治十分**,藩鎮割據重新興起。他將唐宣宗中興的果實損耗殆盡。此時唐朝已無可救藥,病入膏肓,大動亂正在醞釀之中。當時賦稅刻薄,百姓無法過日子,於是出現人吃人的慘劇,百姓被逼得無路可走,只好起義。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868年,龐勳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訓等殘酷鎮壓了這兩次農**動,但是對人民的剝奪並沒有停止。

    此人乃唐朝間接之亡國之君也。

    唐僖宗

    李儇(xuān62年年),唐朝第十九位皇帝(除武則天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年-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謚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懿宗鹹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擁立,時年十五歲。政事全交給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卻玩物喪志。當時災害連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員盤剝沉重。乾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發動起義。次年,黃巢也起兵於冤句,唐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王仙芝失敗後,起義軍由黃巢率領,百戰百勝,並於廣明元年0年)佔領長安,他倉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4年),黃巢起義失敗,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長安,唐朝已接近滅亡的尾聲。

    唐昭宗

    李曄(867年~904年),原名傑,又名敏,是唐朝第二十位皇帝(除武則天外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於和陵,死後謚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後,藩鎮趁著平定農民起義的機會逐漸擴大,唐政府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後來,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殺掉宮裡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壓各地藩鎮,最後又於天祐元年(904年)殺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來16年間,一直是藩鎮手中的傀儡。

    唐哀帝

    李柷(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一代,除武則天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被殺,享年17歲,葬於溫陵。

    唐哀帝即位時,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接著又廢哀帝為濟陰王,自己做皇帝,建國號「大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至此,立國290年、傳20帝的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哀帝也在被廢後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被朱溫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殺。

    李祝死後最初由朱全忠加封的謚號為「哀皇帝」,後唐莊宗時改謚為「昭宣光烈孝皇帝」,議廟號為「景宗」。

    堯建立的唐朝

    五帝中的堯建立的朝代也叫唐,定都初晉陽、後平陽,後來堯讓位給舜,舜建立虞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