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四一章 孫吳 文 / 何凌霄

    孫吳

    詞語解釋

    1即三國時期的吳國,東吳。|/|三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以皇室姓孫,歷史上也叫「孫吳」。

    2縣名。孫吳縣:中國黑龍江省黑河市所轄的縣。在黑龍江省北部、黑龍江中下游西岸、小興安嶺北坡。1937年由璦琿縣(今愛輝縣)析置。森林資源豐富。

    3春秋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兵法家孫武、吳起的合稱。

    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

    東漢滅亡後鼎足而立的魏、蜀、吳三國之一。孫權所建。都建業(今南京)。據有今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的廣大地區。漢末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196)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取得嶺南。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黃武元年(222),孫權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後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黃龍元年(229)稱帝,建都武昌,後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散佈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闢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繫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君主列表

    姓名廟號謚號字在位時間年號陵墓

    孫堅始祖武烈皇帝文台184——191——高陵

    孫策——長沙桓王伯符191—229

    孫權太祖大皇帝仲謀229—252皇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伸鳳蔣陵

    孫亮——會稽王——252—258建興,五鳳,太平——

    孫休——景皇帝子烈258—264永安宣陵

    孫和皇帝明陵

    孫皓——烏程侯元宗264—277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註:孫權受曹魏冊封為吳王后,於222年自立年號黃武,至229年方稱帝建國。孫皓史稱吳末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