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三九章 曹魏 文 / 何凌霄

    曹魏

    百科名片

    魏國(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也稱曹魏,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改漢為魏。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太祖(又稱魏武帝),曹魏計曹操共6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國家。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最大地區,盤踞中原一帶,而這區人口也是最多;加上有漢室禪讓,向來被視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目錄

    簡介

    文化

    經濟

    曹魏帝國對外族戰績

    曹魏君主世襲表

    現代畫家

    簡介

    魏國(公元220年-266年),始於魏文帝曹丕,滅亡於魏元帝曹奐,曹丕之父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后追封他為魏武帝,魏朝,計曹操共5帝。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一時間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餘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佔據荊州,後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

    曹操封魏公,定鄴為其治所,後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一般稱孫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魏在三國之中佔據最大地區,都在中原,又有漢室禪讓,向來稱為正統王朝。期間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令中國政治漸漸變成世統壟斷。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制,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直到南北朝結束後才被廢止。

    三國時期戰爭不斷,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蜀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蜀,結果蜀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魏鹹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公元266年2月4日)篡奪皇位,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漢、魏、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墾荒的面積最廣,這正是當時三國中以曹魏實力最強的原因。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曹魏帝國對外族戰績

    1、內黃之戰(勝)

    太祖遂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大破之。

    2、匡亭之戰(勝)

    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曹操戰於匡亭,大敗。

    3、獷平之戰(勝)

    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烏桓攻鮮於輔於獷平。秋,八月,操討犢等,斬之;乃渡潞水救獷平,烏桓走出塞。

    4、平陽之戰(勝)

    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干。

    5、滅烏桓(勝)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虐渠。又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於還鄴。丁酉,令曰:「吾起義兵誅禍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皆為列侯,其餘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僕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

    6、興國之戰(勝)

    淵以為遂兵精,興國城固,攻不可卒拔,不如擊長離諸羌。長離諸羌多在遂軍,必歸救其家。若羌獨守則孤,救長離則官兵得與野戰,可必虜也。淵乃留督將守輜重,輕兵步騎到長離,攻燒羌屯,斬獲甚眾。諸羌在遂軍者,各還種落。遂果救長離,與淵軍對陳。諸將見遂眾,惡之,欲結營作塹乃與戰。淵曰:「我轉斗千里,今復作營塹,則士眾罷弊,不可久。賊雖眾,易與耳。」乃鼓之,大破遂軍,得其旌麾,還略陽,進圍興國。氐王千萬奔馬超,餘眾悉降。轉擊高平、屠各,皆破之。

    阿貴為夏侯淵所攻滅《魏略》

    7、平隴右(勝)

    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

    太祖每引見羌、胡,以淵畏之。

    8、武都之戰(勝)

    魏公曹操自將擊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

    9、河池之戰(勝)

    公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攻屠之。

    10、代郡之戰(勝)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於桑干,去代二百餘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又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進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

    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後代郡烏桓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

    11、北方大戰(勝)

    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並護鮮卑。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讎敵,互相攻伐。素利違盟,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豫恐遂相兼併,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眾狄。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豫乃進軍,去虜十餘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行數十里乃知之。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餘里,殭屍蔽地。

    12、武威之戰(勝)

    武威三種胡復叛。武威太守毋丘興告急於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蘇則,則將救之,郡人皆以為賊勢方盛,宜須大軍。時將軍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詔不得西度。則乃見郡中大吏及昭等謀曰:「今賊雖盛,然皆新合,或有脅從,未必同心。因釁擊之,善惡必離,離而歸我,我增而彼損矣。既獲益眾之實,且有倍氣之勢,率以進討,破之必矣。若待大軍,曠日彌久,善人無歸,必合於惡,善惡就合,勢難卒離。雖有詔命,違而合權,專之可也。」昭等從之,乃發兵救武威,降其三種胡。

    13、河西之戰(勝)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14、斬骨進(勝)

    烏丸王骨進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單將麾下百餘騎入進部。進逆拜,遂使左右斬進,顯其罪惡以令眾。眾皆怖懾不敢動,便以進弟代進。自是胡人破膽,威震沙漠。

    15、破瑣奴之戰(勝)

    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後。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

    16、安定之戰(勝)

    安定羌大帥辟蹄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向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

    17、雲中之戰(勝)

    是以招自出,率將歸泥等討比能於雲中故郡,大破之。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內外,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鹹悉收送。

    18、并州之戰(勝)

    并州刺史梁習討軻比能,大破之。

    19、馬城之圍(平)

    豫遣譯夏捨詣比能女婿郁築鞬部捨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洩歸泥出塞討郁築鞬,大破之。還至馬城,比能以三萬騎圍豫於馬城。

    太和二年,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為軻比能所圍於故馬邑城,移招求救。招即整勒兵馬,欲赴救豫。并州以常憲禁招,招以為節將見圍,不可拘於吏議,自表輒行。又並馳布羽檄,稱陳形勢,雲當西北掩取虜家,然後東行,會誅虜身。檄到,豫軍踴躍。又遺一通於虜蹊要,虜即恐怖,種類離散。軍到故平城,便皆潰走。

    20、塞北之戰(勝)

    比能復大合騎來,到故平州塞北。招潛行撲討,大斬首級。

    21、樓煩之戰(敗)

    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董尚、蘇弼,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陣害尚、弼。

    22、征鮮卑(勝)

    明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軻比能乃走漠北,洩歸泥將其部眾來降。

    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并州降,朗引軍還。

    23、平鮮卑(勝)

    是歲,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韓龍刺殺鮮卑軻比能。自是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24、討羌氐(勝)

    郭淮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

    破隴西名羌唐蹄於枹罕,加建威將軍。

    25、平諸羌(勝)

    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渢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弋,降服者萬餘落。九年,遮塞等屯河關、白土故城,據河拒軍。淮見形上流,密於下渡兵據白土城,擊,大破之。治無戴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淮進軍趨西海,欲掩取其累重,會無戴折還,與戰於龍夷之北,破走之。

    26、伐東濊(勝)

    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

    27、一征高句麗(勝)

    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諫宮,宮不從其言。得來歎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不食而死,舉國賢之。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軍還。

    28、二征高句麗(勝)

    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諸所誅納八千餘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餘人。穿山溉灌,民賴其利。

    29、滅東濊(勝)

    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二郡遂滅韓。

    總結:曹魏與外族共29戰。27勝1平1敗

    曹魏君主世襲表

    姓名廟號謚號字在位時間年號陵墓

    曹騰——高帝(世祖追諡)

    曹嵩——太帝(世祖追諡)

    曹操太祖(世祖追諡)武帝(世祖追諡)孟德219—220——高陵

    曹丕世祖文帝子桓220—226黃初首陽陵

    曹睿烈祖明帝元仲226—239太和,青龍,景初高平陵

    曹芳王(厲公、哀帝)廢為邵陵縣公蘭卿240—254正始,嘉平——

    曹髦——高貴鄉公廢為高貴鄉公彥士254—260正元,甘露——

    曹奐——元帝(302年西晉王朝追尊)禪位後廢為陳留王景明260—266景元,鹹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