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二八章 周朝 文 / 何凌霄

    周朝

    百科名片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目錄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國號釋義

    西周主要諸侯國

    西周王系

    東周王系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技術

    科學文化

    二、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三、武周(公元690年-705年)

    四、後周(公元951年-960年)

    五、大周(公元1678年-1681年)

    六、人名

    1.周朝(東漢末年)

    2.周朝(北宋)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國號釋義

    西周主要諸侯國

    西周王系

    東周王系

    政治制度

    社會制度

    經濟技術

    科學文化

    二、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三、武周(公元690年-705年)

    四、後周(公元951年-960年)

    五、大周(公元1678年-1681年)

    六、人名

    1.周朝(東漢末年)

    2.周朝(北宋)

    一、周朝(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英文名:thezdynasty

    周人的祖先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後稷。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自稱為周。周武王牧野一戰打敗商紂,建立了周朝。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漢)民族,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語言為上古漢語,文字使用大篆。周朝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

    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

    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崑崙丘。

    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西周厲王十分殘暴,將原來國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禁止國人利用。國人對此強烈不滿,怒罵譴責,沸沸揚揚。周厲王遂命衛國神巫監視國人。公元前841年,終於爆發了國人暴動。國人衝進王宮,厲王倉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厲王奔彘以後,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周文王像同執掌政權,史稱「共和執政」。

    關於「共和執政」,還有另一說法,即厲王奔走後,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因其名叫「共和」,爵位為伯,故稱其當政期間為「共和執政」。

    對於以上兩種說法,史書上都有記載,前者見於《竹書紀年》,後者僅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從可信度來說,《竹書紀年》較為確切。同時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執政」結束以後,宣王即位,周宣王採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歷史上稱之為「宣王中興」的時期。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同時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

    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平王東遷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周朝的統治很有特點,主要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與禮樂制,對以後的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791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範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國號釋義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之稱。

    西周的興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將近三百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西周岐山宮殿復原圖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

    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

    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

    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93;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僕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后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西周主要諸侯國

    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陳國---媯姓,公爵。媯姓源於姬姓,系顓頊後裔,傳至子孫帝舜娶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後代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太姬生陳申公,陳相公。陳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後。封國地為今陳縣。

    杞國---姒姓,公爵。系夏禹王之後。封國地為今開封府雍丘縣。

    宋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睢陽縣。

    虞國---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後。曰姬章已,為吳君,別封其為虞。封國地為今河東太陽縣。

    虢國---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國地為今陝縣東南之虢城。

    齊國---姜姓,侯爵。系周功臣,曰呂尚(姜太公)。封國地為今山東青州府。

    紀國---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國地為今壽光市。

    魯國---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長子伯禽於曲阜,以輔周室。

    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封國地為今河南信陽縣。(後與蔡叔度,武庚作亂,無後,其國遂廢。)

    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國地為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後與管叔鮮,武庚作亂,留後以祭祀。)

    衛國---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為康叔。封國地為今北京冀州。

    滕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繡。封國地為今山東滕州市。

    晉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

    楊國---楊姓,侯爵。系黃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姓。

    薊國---姬姓,侯爵。系帝堯之後裔。封國地為今北京順天府。

    燕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召ao)公?#93;。封國地為今幽州薊縣。

    魏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封國地為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曹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封國地為今濟陽定陶縣。

    成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國地為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處。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

    秦國---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陝西西安。(西周初期,歸周附庸。平王東遷,封為諸侯。)

    吳國---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長子姬泰伯之後。封國地為今吳郡。

    楚國---羋姓,子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丹陽南郡枝江。

    莒國---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後。封國地為今莒縣。

    邾國---曹姓,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封國地為今山東鄒城。

    許國---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後,曰文叔。封國地為今許州。

    西周王系

    (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

    周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庚(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康王:在位25年,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艱,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周厲王:在位37年,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後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執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前841-前828)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前827-前782)。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

    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則被稱為「戰國時期」。

    (1)東周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併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民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游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採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2)東周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

    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佈。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尊王攘夷」,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東周王系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春秋時期: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莊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齊,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閬,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鄭,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頃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簡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靈王:姬洩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貴,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丐,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戰國時期: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驕,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顯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政治制度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分封制,周滅商後,國王大搞分封,把王族與功臣分封到國家各個地方,建立起眾多諸侯國,數量超過百個。通過宗法制和分封制,又建立起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各個諸侯國圍繞的奴隸制王朝,同時建立起一套無孔不入的禮樂制度,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奴隸制國家。

    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曆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僕、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社會制度

    周朝社會制度的一大特點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制度。周王為周族之王,自稱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稱「大宗」,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為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國則是大宗。諸侯也由嫡長子繼位,其餘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為卿或大夫,對諸侯是「小宗」,在本家則為「大宗」,其職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關係與上同。世襲的嫡長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層層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關係,同時也是政治隸屬關係。對於異姓有功的貴族,則通過聯姻,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也納入宗法關係。於是,在全體貴族內部,舉國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由血緣親疏不同的眾諸侯國競相拱衛的等級森嚴的體制,使政權不但得到族權而且得到神權的配合。「親親」、「尊尊」在這裡獲得完備的、嚴格的體現,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從而也是周禮的根本原則。

    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繫貴族間關係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代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個關鍵內容是嚴嫡庶之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目的在於穩固貴族階級的內部秩序。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緣親疏關係以劃定貴族的等級地位,從而防止貴族間對於權位和財產的爭奪。在宗法制度下,從始祖的嫡長子開始傳宗繼統,並且世代均由嫡長子承繼。這個系統稱為大宗,嫡長子稱為宗子,又稱宗主,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權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麼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對應的是小宗。在一般情況下,周天子以嫡長子繼統,眾庶子封為諸侯,歷代的周天子為大宗,這些諸侯就是小宗。諸侯亦以嫡長子繼位,眾庶子封為大夫,這些大夫為小宗,而諸侯則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長子繼位,為大宗;眾庶子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統裡,諸侯和大夫實具有大宗與小宗雙重身份。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區別與貴族等級裡的層層封建是完全合拍的。

    如果說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那麼,宗法制則以注入了特定內容、貫徹了嶄新原則的宗族傳統觀念使這個等級秩序得到穩固。文獻和彝銘記載中屢有「宗周」的記載,《詩經.公劉》說:「食之飲之,君之宗之。」從宗法系統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諸侯間實施,以後逐漸及於中、小貴族,以至士與庶民之間,具有了普遍性質。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長繼承製世代相傳,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繼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為諸侯,他們是從屬「大宗」的「小宗」。這些諸侯也是按嫡長繼承的原則世代相傳,非嫡長子則由諸侯分封為卿大夫。諸侯對於這些卿大夫來說,又是「大宗」,依次類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貴族階級的最底層,不再分封。在這樣的情形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以天子為根基的宗法系統。

    宗法制的目的在於保持封建貴族的政治特權、爵位和財產權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時也有利於維繫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加強對諸侯、大夫、庶民的統治。宗法制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經濟技術

    西周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朝代,井田制是周朝經濟制度的一大特點,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誌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土地耕種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穀類有黍、稷、粟、禾、谷、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這樣,為封建制度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基礎。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佈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范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採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製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苧,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艷,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獨裁,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限制私人從商。商貿的品種有作物、牛馬、用具、珍異和兵器等,甚至掠賣奴婢。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銅幣。

    科學文化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雖然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像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周易》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禮樂制,周代的另一種完善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二、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中國歷史上代西魏而立的朝代。北朝王朝之一。為區別周朝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叫「北周」。宇文覺創建。後禪讓帝位與隋文帝。

    西魏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遺命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因宇文護想早日奪取政權,即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次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孝閔帝)建立北周,都長安(今西安)。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581年,楊堅受禪稱帝,取代周靜帝,建立隋朝。

    北周的法律制度:北周代西魏後,沿用西魏的《大統式》,至周武帝時,仿《尚書·大浩》制定了《大律》。

    三、武周(公元690年-705年)

    唐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是武曌即位時間,自號「聖母神皇」的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革「唐」命,改國號為「周」,為了與周朝區別,史稱「武周」、「南周」。

    武則天從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歷史功績,昭昭於世。後由於大臣逼迫,最後退位。誠如宋慶齡對她的評價: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

    四、後周(公元951年-960年)

    五代時由後周太祖郭威所建,歷經周世宗柴榮、恭帝柴宗訓三帝,為了與周朝相區分,故史學界稱之為後周。後周是五代中最後一個朝代,後周君主致力於整頓內政,對外採取武力措施,使後周國力漸增。因恭帝年幼,於960年為趙匡胤所滅,其事件即著名的「黃袍加身」、「陳橋兵變」。

    五、大周(公元1678年-1681年)

    吳三桂反叛清政權而建立的割據政權。

    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佈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六、人名

    1.周朝(東漢末年)

    個人檔案

    表字未知

    生卒不詳

    終屬反賊

    籍貫荊州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市一帶)

    相關人物區星郭石孫堅

    曾效力過的勢力反賊

    歷史概況:反賊。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餘人,攻圍城邑。朝、郭石亦帥徒眾起於零、桂,與星相應。長沙太守孫堅遂越境尋討,三郡肅然。

    2.周朝(北宋)

    周朝,字祥光,湛次子,宋神宗熙寧九年(1077年)三月初二午時生。原住武崗紫陽石洞橋,幼時聰明好學,年青有為,敢說敢幹。23歲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輩產業,勤於農事,苦攻經史,博學多才。由江西籍於宋崇寧二年(1104年)登進士,時年28歲。官至戶部尚書,人稱尚書公。當時皇上懦弱,時政混濁,奸臣當道,志士仁人不順。公性耿直,仰先祖世代為政清廉、高風亮節,故而不樂仕進。於宣和年間(1119年)解甲歸田,偕同宗兄弟五人,自江西徙居湖南上梅(新化)相約逢石下擔,卜居隆回高坪石腳隱居。樂遊山水,講學於裡。誨人攻經史必以德行為藝為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