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一ま八章 孫武 文 / 何凌霄

    孫武

    百科名片

    一般指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曾率領吳**隊大破楚**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近代有領導武昌起義的現代革命家同名。

    一、古代軍事家

    簡介

    孫武畫像(出自明萬曆《三才圖繪》刻本)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漢族,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2](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記載孫武的史料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與孫武孫孫臏、吳起合列一傳,記載如下。孫子故里——山東廣饒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捨,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大事記

    孫武一歲:據《史記》和《新唐書》所記,孫武系陳國公子孫完後裔,生於樂安(今山東廣饒境內,齊樂安廣饒是齊國後花園,是齊桓公會盟諸侯的地方)。至公元前544年,孫武一週歲。

    二歲: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齊景公五年,孫武在齊。子產執鄭政,鄭國大治。

    三歲: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齊景公六年,孫武在齊。

    四歲: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齊景公七年,孫武在齊。晉趙武死,韓宣子執晉政。楚令尹圍殺王自立,是為楚靈王。

    五歲: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齊景公八年,孫武在齊。春,晉侯使韓宣子聘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春秋》,說:「周禮盡在魯矣,吾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六歲: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齊景公九年,孫武在齊。齊之田氏放貸,大鬥出,小斗進,「民歸之如流水」。

    七歲: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齊景公十年,孫武在齊。楚會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於申(今河南省南陽北)。楚靈王與陳,蔡等攻吳,破朱方(今江蘇省江東),執殺齊慶封。

    八歲: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齊景公十一年,孫武在齊。魯廢中軍,四分公室。楚聯越攻吳,敗於鵲岸(今安徽銅陵一帶)。

    九歲: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齊景公十二年,孫武在齊。楚攻徐,吳人救之,楚令尹子蕩攻吳,敗於房鍾(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歲: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齊景公十三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六年,章華之宮落成,召魯君往賀,魯昭公不得已赴楚。衛襄公死,子靈公元立。

    十一歲: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齊景公十四年,孫武在齊。楚滅陳。

    十二歲: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齊景公十五年,孫武在齊。

    十三歲: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齊景公十六年,孫武在齊。田,鮑二氏攻欒,欒施,高疆奔魯。田桓子無宇對貧困孤寡者都發給糧食,其勢益大。

    十四歲: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齊景公十七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三年,誘殺蔡靈侯,滅蔡,以公子棄疾為蔡公。吳王餘祭死,弟餘瞇立。

    十五歲: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齊景公十八年,孫武在齊。楚靈王十一年,派兵圍徐以威脅吳。

    十六歲: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齊景公十九年,孫武在齊。楚公子棄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靈王之弟)率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入楚,靈王西歸自殺,立子比為王。棄疾以靈王將至恐嚇子比,子皙,二人自殺,棄疾即位,名熊居,是為楚平王。吳餘瞇二年,來州來(今安徽省鳳台)。

    十七歲: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齊景公二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初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於民,結好鄰國,息兵五年。

    十八歲: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齊景公二十一年,孫武在齊。吳王餘瞇死,子僚立。

    十九歲: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齊景公二十二年,孫武蒙山求學。齊攻徐,至蒲遂(今江蘇省睢寧西南)。()

    二十歲: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齊景公二十三年,孫武蒙山求學。吳王僚攻楚,戰於長岸(今長江裕溪口一帶),大敗,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諸樊子)夜襲楚軍,奪回「余皇」。

    二十一歲: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齊景公二十四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

    二十二歲: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齊景公二十五年,孫武漫遊天下,考察歷史古戰場。少師費無極(忌)欲平王疏遠太子建,請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北)築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來築城以拒吳。田書因伐莒功大,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

    二十三歲: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齊景公二十六年,孫武在齊,博覽群書,研究歷代戰爭兵法理論,作著《兵法》的準備工作。費無極譖太子建將以方城之外為叛,楚平王召見,建奔宋,繼又奔鄭,為鄭人所殺。楚殺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餘口,伍子胥奔吳。

    二十四歲: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齊景公二十七年,孫武,是年與田淑賢成婚。

    二十五歲: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齊景公二十八年,孫武在齊。周景王死。國人立長子猛。子朝猛爭位。晉出兵助猛。猛旋死,謚悼公。立其弟訇,是為周敬王。

    二十六歲: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齊景公二十九年,孫武在齊。吳王僚八年,攻州來。楚與頓,胡,沈,蔡,陳,許之兵往救,戰於雞父(今河南省固始東南,一說在安徽壽縣西南),楚軍大敗。

    二十七歲: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齊景公三十年,孫武在齊。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師與越人窺吳境,楚平王至圖陽(今安徽省巢縣南境)而還。吳躡楚之後,滅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

    二十八歲: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在齊。魯昭公率師攻伐季孫氏,「三桓」聯兵反抗昭公,昭公兵敗奔齊。孔子因魯亂帶弟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歲: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齊景公三十二年,孫武在齊。楚平王死,子珍立,是為楚昭王。

    三十歲: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齊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聯合欒,鮑,田三家反晏嬰,孫憑參與其中,恐遭敗後株連,孫武奔吳,隱於穹窿中,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僚十二年,攻楚圍潛(今安徽省霍山東北)。楚左尹伯卻宛等絕其後,吳軍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時機,設宴請吳王僚赴會,遣專諸刺王僚。姬光繼位,是為吳王闔廬(閭)。楚伯卻宛等乘吳亂大敗吳師,凱旋而還。費無極,鄢將師妒火中燒,設計殺伯卻宛全家,伯卻宛子伯喜奔吳。國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殺死費無極,鄢將師。

    三十一歲: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吳王闔閭元年。闔閭舉伍子胥為行人,伯喜為大夫。伍子胥奉闔廬之命,請孫武出山練兵斬姬。闔廬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之國政。

    三十二歲: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吳王闔閭二年。孫子在吳。

    三十三歲: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吳王闔閭三年。吳取分兵擾楚之策,討吳叛臣,斷楚翅翼,滅徐與鍾吾。

    三十四歲: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吳王闔閭四年。吳取三師以敝楚,多方以誤楚之策,攻楚之夷,潛,六,楚軍往救,吳軍攻弦,楚軍往救,吳軍又退。楚人探知吳軍確已返國,乃自回軍。楚軍一退,而吳之又一軍復出,進攻養邑,楚人救援不及,吳遂攻克養邑,殺公子掩余與燭庸。

    三十五歲: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吳王闔閭五年。楚聯越伐吳,為吳軍所敗。闔閭使伍子胥增築都城。

    三十六歲: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吳王闔閭六年。孫子在吳。

    三十七歲: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吳王闔閭七年。吳為繼續施行多方誤敵之策,誘桐叛楚,投餌釣魚,囊瓦上鉤,率師攻吳,被吳軍擊敗於豫章,吳遂取巢,獲公子繁以歸。自此役之後,楚國豫章山以東諸邑及附庸,屬國全為吳所有。

    三十八歲: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吳王闔閭八年。孫子在吳。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馬,兩君不肯,囊瓦無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歲: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王闔閭九年。晉以周王室名義會十八國諸侯於召陵,謀攻楚。晉荀寅向蔡昭侯求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圍蔡,吳往救,開始了吳破楚入郢之戰。吳軍至淮納棄舟,越大別山,進攻楚囊瓦軍於柏舉(今湖北省麻城東),勝機攻入郢都。囊瓦奔鄭;昭王逃入雲夢澤中,被「盜」襲擊,又奔隨。楚申包胥求救於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許出兵。

    四十歲: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吳王闔閭十年。秦救楚,敗吳兵,闔閭弟夫概回吳自立,闔閭先回吳,奪回王位。吳軍相繼班師回國。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歲: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吳王闔閭十一年。吳攻楚,敗其舟師,又敗其陸師於繁陽(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歲: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吳王闔閭十二年。孫武見闔閭日益專橫,生活糜爛,沉溺於酒色,不納臣諫,遂以回國探親為由,隱遁山林,從此史無所記。有人說他回到了齊國,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有人說他功成身隱,以盡天年而終,終年七十五歲,即公元前470年,終於吳國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所轄之吳縣。如此等等,俱都傳說而已,皆無史可考。

    人物生平

    孫武的遠祖其實既不姓孫,也不姓田,而是姓陳,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的後代。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滿,他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胡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此後,胡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後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即姓陳。

    公元前707年,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史稱陳厲公年以後,陳桓公的兒子陳林又殺死了他的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莊公在位7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公元前672年,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公子陳完(字敬仲,生於公元前705年)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麼地方,陳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銳意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廣納人才。於是,陳完毅然來到齊國。

    陳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且陳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也就是當齊桓公非齊裔的高級幕僚。陳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擔任了管理百工(全國所有的手工製造業)的「工正」(官名)。

    陳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次陳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齊桓公說:「點上燈繼續喝!」這時陳完很恭敬地站起來說:「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實在不敢奉命。」後人評價陳完這種做法時說:「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這件事是陳完講仁守義的很好體現。

    陳完在擔任「工正」期間,不僅幫助齊國完成了「工蓋天下」、「器蓋天下」的爭霸目標,還組織人編定了《考工記。由於陳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陳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改陳完為田完。田完後來娶齊大夫懿仲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富貴盈門,成為齊國的望族。田完死後,謚號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稚孟夷。田稚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事齊莊公。田文子須無生桓子無宇,亦事齊莊公。田無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比,受到齊莊公的寵愛和器重,官至大夫,並被封采於齊國的莒邑(孫武出生地)。田無宇有三個兒子:田開(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孫)書。田開沒有官職,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動在柏寢台(今廣饒在當時是齊國後花園),曾為齊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齊國有名的「樂師」。田乞為齊國大夫,先事齊景公,後為齊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間,向民眾收取賦稅時,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眾放貸時,卻故意用大鬥,暗行德政於民,收取民心。從此,田氏深得民眾愛戴,「歸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強盛。田(孫)書即孫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田(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字起宗,在景公朝中為卿。田無宇、田(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孫武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裡。

    姓氏變遷三字經

    武王婿,名胡滿,舜後裔,受封陳,世人稱,陳胡公,其子孫,即姓陳.

    公元前,707,弟殺兄,恆換厲,七年後,恆公兒,殺厲公,侄殺叔,為莊公,位七年,其弟繼,號宣公,立長子,為太子。公元前,672,宣寵妃,又生子,為討好,殺太子,立妃子,為太子。公子完,厲長子,恐禍至,逃離陳。完至齊,任工正,管百工。講仁義,且得體,幫助齊,工與器,蓋天下,齊恆公,賜田莊,為隱姓,表感激,姓改田,當是時,陳與田,音相近。原陳完,換田完,娶齊女,家始興。田完死,號敬仲。敬仲子,稚孟夷,得貴子,湣孟莊。湣孟莊,生貴子,名須無,事齊莊。須生子,名無宇,亦事莊,承遺風,力無比,勇武稱,受器重,封大夫,食莒邑。田無宇,生三子。一曰開,二曰乞,三曰書。開布衣,活動在,柏寢台。曾登台,為景公,鼓琴樂,留美名。二子乞,為大夫,事景公,後事悼,封為相,小斗取,大斗施,暗行德,收民心,受愛戴,歸如流,田家族,日益盛。三子書,官大夫,因景公,賜姓孫。武祖父,名孫書,孫書子,名孫憑,乃武父,字起宗。景公朝,封為卿。田三代,朝為官,位顯赫,權傾時。

    少年好學

    長野剛繪製的孫武孫武出生的當天晚上,同在朝中為官的孫武的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都趕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僕人都沉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襁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樑。

    事情果真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孫書、孫憑自朝中回到家裡,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他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一長,在一旁侍候孫武的奴僕、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尤其是兵書。孫家是一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黃帝兵書》、《太公兵法》、《風後渥奇經》、《易經卜兵》、《軍志》、《軍政》、《軍禮》、《令典》、《周書》、《老子兵錄》、《尚書兵紀》、《管子兵法》及上自黃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關戰爭的許多竹簡,塞滿了閣樓。孫武就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一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麼?戎是什麼?」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種精神的寄托,怎麼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頓覺奇異,一時答不出來。

    孫武接著說:「只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長到8歲,被送進「庠序」(政府辦的正規學校)接受系統的基礎知識教育。當時,「五教」、「六學」是「庠序」的主修課程。「五教」是指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學」是指六種基本科目的學習,即禮、樂、射、御、書、數。少年孫武天資聰明,對那些艱澀繁雜的「五教」以及規定的文化基礎課,看三兩遍就能熟記於心。往往其他同學還在埋頭苦讀,他早已記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師以為他貪玩,把他叫回去準備責罰一頓。責罰是要有理由的,老師就把剛剛學過的一段課文向他提問,孫武對答如流。老師找不出責罰的理由,只好作罷。久而久之,老師感覺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賦,將來必成大器。於是教育孫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學」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御」的基及學習「射」、「御」的意義。「射」和「御」既是戰場拚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在齊國,每年的九月,都要舉辦一次全民「射」、「御」逐賽,是國家選將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現自我,步入仕途的絕佳良機。

    接下來,老師還重點講解了齊國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風。約在夏商之際,或更早一些,齊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聞名遐邇。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著「弓」組成的象形字。神話傳說中,東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馴服了十個太陽,同時射瞎了黃河(河伯)的眼睛。他還射死封豕長蛇,並在青丘(古鉅澱湖一帶)把猛禽「大風」射死,為民除害。人們尊稱他為「后羿」。殷商時期,齊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紂(《史記·秦本記》),一生非戰即鬥,最後戰死在海邊上(蜚廉塚在今廣饒縣城東)。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文王滅商,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尚武風俗得以承襲,並發揚光大。這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賦予的征伐特權,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討其他國家,齊國推崇尚武習俗便成為必然。據史記載,齊國曾多次對萊、杞、奄、陽、譚等小國用兵。二是齊地有發展畜牧業尤其是養馬的優越地理環境,養馬業在諸侯國中捷足先登,這就為軍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時起,齊國就是各諸侯國中馬匹最多的國家。桓公時,一次贈予衛國良馬就達300匹。孫武家所處的青丘地區,就是齊國的養馬基地。

    由於受尚武精神的影響,齊國從國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為榮。「射」和「御」,是齊人首練的武技,主要用於長距離的攻擊,是軍事活動的重要手段。齊人向來以「射」術和「御」術的高低為榮辱,這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要想出仕入相,為國家重用,首先必須練好這兩門科目。

    在接下來的學習和訓練中,孫武對「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學生多數倍的努力。孫武刻苦練習,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很快,孫武就成了掌握這兩項技能的同輩貴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孫武沒有滿足,沒有就此止步,依舊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此時,孫武心中矇矇矓矓有一個理想,那就是長大後要像他的祖父孫書、叔父田穰苴一樣,成為一名馳騁疆場的大將軍。

    軍事生涯

    長野剛繪製的孫武孫武到了吳國,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通過斬姬練兵,取得了吳王的賞識。在伍子胥,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吳王讀過《孫子兵法》,也想深入討論。一天,吳王同孫武討論起晉國的政事。吳王問道:「晉國的大權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韓,魏,趙六家大夫手中,將軍認為哪個家族能夠強大起來呢?」

    孫武回答說:「范氏,中行氏兩家最先滅亡。」

    「為什麼呢?」

    「根據他們的畝制,收取租賦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貪廉做出判斷的。以范氏、中行氏來說,他們以一百六十平方步為一畝。六卿之中,這兩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稅最重,高達五分抽一。公家賦斂無度,人民轉死溝壑;官吏眾多而又驕奢,軍隊龐大而又屢屢興兵。長此下去,必然眾叛親離,土崩瓦解!」

    吳王見孫武的分析切中兩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著問道:「范氏、中行氏敗亡之後,又該輪到哪家呢?」

    孫武回答說:「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范氏、中行氏滅亡之後,就要輪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畝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畝制稍大一點,以一百八十平方步為一畝,租稅卻同樣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與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幾乎完全一樣:畝小,稅重,公家富有,人民窮困,吏眾兵多,主驕臣奢,又好大喜功,結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轍。」

    吳王繼續追問:「智氏家族滅亡之後,又該輪到誰了呢?」

    孫武說:「那就該輪到韓、魏兩家了。韓、魏兩家以二百平方步為一畝,稅率還是五分抽一。他們兩家仍是畝小,稅重,公家聚斂,人民貧苦,官兵眾多,急功數戰。只是因為其畝制稍大,人民負擔相對較輕,所以能多殘喘幾天,亡在三家之後。」

    孫武不等吳王再開問,接著說:「至於趙氏家族的情況,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樣。六卿之中,趙氏的畝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不僅如此,趙氏收取的租賦歷來不重。畝大,稅輕,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過分驕奢,在下者尚可溫飽。苛政喪民,寬政得人。趙氏必然興旺發達,晉國的政權最終要落到趙氏的手中。」

    孫武論述晉國六卿興亡的一番話,就像是給吳王獻上了治國安民的良策。吳王聽了以後,深受啟發,高興地說道:「將軍論說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國的正道,就是要愛惜民力,不失人心。」

    電視劇《兵聖》朱亞文飾演的孫武孫武與伍子胥共同輔佐闔閭經國治軍,制定了以破楚為首務,繼而南服越國,爾後進圖中原的爭霸方略;並實施分師擾楚、疲楚的作戰方針,使吳取得與楚爭雄的主動權。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三年),吳軍攻克了楚的屬國鍾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舒國(今安徽廬江縣西),吳王準備攻楚,孫武認為「民勞,未可。」請再等待。伍子胥則提出疲楚的戰略,建議把部隊分為三軍,每次用一軍去襲擊楚國的邊境,「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用這種「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誤之」的戰法來疲憊楚軍,消耗楚的實力。闔閭採納了這個意見,反覆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使楚軍疲於奔命,為大舉攻楚創造了條件。孫武和伍子胥還根據楚與唐、蔡交惡,楚國令尹子常生性貪婪,因索賄得不到滿足而拘留蔡、唐國君,蔡、唐兩國對楚極其怨恨的情況,獻聯合唐、蔡以襲楚之計。蔡、唐雖是小國,但居於楚的側背,這就為吳軍避開楚軍正面,從其側背作深遠戰略迂迴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佐闔閭大舉攻楚,直搗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吳軍要由今天的蘇州進到江陵附近,進行千餘里深遠的戰略奔襲。孫武等人協助闔閭制定了一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即是從淮河逆流西上,然後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捨舟登陸,再乘楚軍北部邊境守備薄弱的空隙,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里關、平靖關,直插漢水。吳軍按照這一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常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為了爭功,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戰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

    飄然高隱

    吳國從此強盛起來,開始了討伐越國的戰爭。在一次與越國的戰爭中,闔閭受傷不久病死,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公元前494年春天,越王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10萬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邊),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在夜間佈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吳軍乘勢總攻,大敗越軍,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5名殘兵敗將跑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市東南)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進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著數萬精兵,由水路北上,到達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與晉、魯等諸國君會盟。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越王勾踐為了消沉吳王鬥志、迷惑夫差,達到滅吳目的,一方面自己親侍吳王,臥薪償膽;一方面選美女西施鄭旦入吳。西施入吳後,夫差大興土木,建築姑蘇台,日日飲酒,夜夜笙歌,沉醉於酒色之中。孫武、伍子胥認為: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到以後報復,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後患。但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孫武、伍子胥的苦諫。由於伍子胥一再進諫,夫差大怒,遂製造借口,逼其自盡,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伍子胥的死,給了孫武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個人名言

    1、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

    2、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3、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4、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5、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

    7、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必可勝。

    8、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9、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虛實是也。

    11、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12、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13、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4、兵者,詭道也。

    15、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