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樓蘭情緣

《》正文 第九十九章 列子 文 / 何凌霄

    列子

    百科名片列子畫像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中文名:列子

    別名:名寇,又名禦寇

    國籍:戰國

    出生地: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

    職業:思想家

    信仰:道教

    代表作品:《列子》八卷

    目錄

    人物生平

    相關事件

    列子思想

    史籍記載

    作品一覽

    個人名言

    歷史評價

    八卦御風台

    人物生平

    相關事件

    列子思想

    史籍記載

    作品一覽

    個人名言

    歷史評價

    八卦御風台

    人物生平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相關事件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瞭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莊子《逍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他駕風行到哪裡,哪裡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鬆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列子思想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國策》、《屍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而這些書可都是正兒八經的書,不像《莊子》那樣喜歡亂編故事。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鉅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裡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和《薛譚學謳列子·湯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史籍記載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作品一覽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

    冥紙灰認為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子列子窮

    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2):「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禦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後,列子進到屋裡,列子的妻子埋怨他並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裡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並不是親自瞭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於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願接他贈與的原因。」後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及

    個人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歷史評價

    列子死後,葬在了家鄉鄭州。在鄭州市東30里的莆田村,村東南有一座小型墓塚及墓碑,傳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附近有列子祠。創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年)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

    祠堂原有硬山房大殿、卷棚、左右廂、過廳、門樓15間,呈長方形院落,庭前屋後,點綴有幾株青綠刺槐。大殿頂鑲鴟吻、寶瓶,望瓦有圓形圖飾,楣木、雀替有「天馬奔日」、「獅滾繡球」及花卉浮刻。廳前立有明碑一座和清碑三座。大殿1966年被毀,石碑推倒埋入地下。現僅存山門、廊房等硬山式建築,為學生教室。

    八卦御風台

    列子生前御風而行逍遙游,終得成仙升天,給後人留下了八卦御風台。八卦御風台在鄭州東二十里鋪南高崗上,為一八角形高台,上繪八卦圖,旁有列子塑像。那裡山高林密,雲纏霧繞,風吹樹響,站在御風台前,望著列子爺像,真能感覺到幾分神風仙氣。故鄭州人將此景色謂之「卦台仙景」,列入鄭州八景。後人來瞻列子祠,游御風台,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御風而行,不由慷慨讚歎,吟詩題詠。

    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癢的《過列子觀》:「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捨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游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歌頌了列子的高貴品質:清代鄭州人侯爾梅的《登御風台》:「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閬風春草綠,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復來。乘風素有志,恨朱徒崔嵬。」清光緒二十年鄭州學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矯矯仙才總自豪,御風一去其徒勞。先天卦向龜文衍,拔地台因鶴駕高。粵想羲陵雲黯黯,遠臨汴水影滔滔。著書艷說虛荒事,應與漆園史共褒。」寫景言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