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恐怖靈異 > 謎案追兇

《》章 節目錄 第十一回 天家有喜十一 文 / 天下任縱橫1

    正當秦泰和展小小想著辦法進京的時候,一隊人馬和他們夫妻撞了一個對面。

    這群人好像剛剛離京,正要往西走,而且是大官出巡的隊伍。秦泰因為不知道對方是誰,所以沒有冒然阻攔。

    在古代官員有各自的權限和地盤,不能隨便越權。例如京官不能隨便出京,地方官員也不能隨便離開自己的轄區。就算同在京城的京官,六部和有司衙門也不能插手其他衙門的事情,更加不能越俎代庖。所以到了明朝的時候,很少有人攔路告狀,因為絕大多數的官員沒有權力管案件。但是京官不是絕對不能出京的,就像秦泰這種官員,可以奉旨或者聽從上級調派外出公幹。如果是內閣或者六部衙門長官自己委派外出的官員,到地方去公幹,這叫做「上差」,主要是督辦地方辦某一專門事件或者工程、案件的。要是奉旨出京的話,這就是欽差大臣,見官大三級,可就威風了。一般來說欽差大臣除了辦自己的差事之外,還有代表皇帝巡視地方的權力,可以對違法違紀的地反官員有處置的權限。這種欽差大臣不但聲勢浩大,而且威風凌凌,出行的隊伍一定會舉著「代天巡狩」的欽差專用旗牌。

    為了彰顯京官的威嚴,也為了區分官員的品級和權力,出行隊伍的人數和排場有很大的區別。再加上官員本身的專用衛隊和排場,這就能夠很清楚的區分誰是誰了。按照官場規矩,小官的隊伍要避讓大官的隊伍,不然的話就是僭越,就會被申斥或者罷官。同行的話小官的隊伍要在大官的後面,要是好幾個官員一起同行的話,就要按照品級和職務論資排輩出行。要是對面撞上的話,小官的隊伍要偃旗息鼓,在邊上避讓大官的隊伍,等大官的隊伍完全過去了,才可以繼續前進。還有在大明官員之中有相當嚴重的「文貴武賤」的慣例。

    也就是說文官比同一級別的武官無論是地位還是權限都要高出不少。到了秦泰的時代,文官要比武官高出至少兩級,甚至於三級。意思是說一個五品文官也就是一個知府一級的官員,他的權限和可調用的資源,相當於一個正四品的守備武官,甚至於相當從三品加游擊將軍銜的指揮使武將。

    原因是什麼呢?第一皇帝猜忌武將,不願意看見武將權力過大。第二這些年雖然邊關戰事不斷,但是沒有大規模的戰亂,所以換算是太平盛世。在太平盛世,武將當然沒有文官吃香了。第三在大明文人們不但權力yu|望打,而且善於組建各自的利益集團,排除不是自己人的集團。文官雖然內鬥不斷,但是絕對不允許武將出頭。第四武官畢竟是行伍出身,打仗拚命在行,陰謀詭計是外行,所以武官不是文官的對手。

    明洪武年間的時候除了皇帝代表的皇室之外,還有三大勢力存在。第一就是武將組成的開國元勳功臣集團;第二是文人組成的士族集團;第三就是內宮太監和皇親國戚組成的外戚集團。()但是經過洪武皇帝朱元璋清除異己之後,勢力最為強大的功臣集團走向了衰弱。建文帝朱允炆和他叔叔明成祖朱棣的戰鬥,更加激化了三股勢力的鬥爭。之後功臣集團的勢力幾乎喪失殆盡,數十個開國功臣及其後人組建的集團,幾乎土崩瓦解。功臣們死的死,走的走,剩下的已經起不了什麼作用。功臣集團就這麼降級為武將集團,不但手中的權限少了絕大多數,就連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沒有了。他們淪落為皇室和權臣的走狗和工具,很難有機會出人頭地。士族集團也被削弱,不是因為站錯隊伍被殺了,就是被皇室利用,徹底淪落為對方的工具。但是皇家需要這些文官幫助朝廷治理地方事務,所以並沒有趕盡殺絕,這才給了這些士族集團死灰復燃的機會。外戚集團本來影響受到最小,但是由於太監的出賣,權力幾乎給當時的皇帝收了回去。從此原來在外戚手裡的權力表面上收歸皇帝所有,其實一直在太監們手裡。經過這幾次洗牌之後,朝廷的權力有了很大的變化。文官為代表的士族集團幾乎掌控地方五成左右的資源,就是在中央也有近三成的資源。武將集團就連一成的資源也沒有,幾乎沒有了話語權和爭辯的實力。皇帝為代表的皇室宗親權力最大,幾乎可以左右朝局。但是皇帝手裡的權力實際上並不多,大多數的權利和資源都在太監集團手裡。表面上他們是皇帝的奴才,代表皇帝管理著這些資源和權力,其實就連皇帝本人也不能剝奪太監手裡的權限。只不過太監集團要依附在皇帝為代表的皇室上,所以太監集團的老大,也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需要皇帝親自任免。這樣一來太監集團和皇帝為代表的皇室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相互制約有相互依靠。

    因為太監和皇帝相互支持,所以一般情況下文官為代表的士族集團比不過他們。為了制衡對方,也為了自己手裡的權力不再消減。士族集團首先向武將集團示好,並向武將集團說明利害關係,得到武將集團的支持。從而可以和對方分庭抗禮,起碼不會太吃虧。

    說服武將集團的理由很簡單,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都是朝廷的臣工。對於朝廷來說,雖然拍板的是皇帝一個人,但是早在秦始皇建立帝國的時候起,就有了「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的大原則。要是皇帝手裡的權限過大的話,臣工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相對的臣工們手裡的權力過大的話,就會出現權臣,「狹天子而令諸侯」的事情就會重演,更可能會出現改朝換代的局面。雖然太監們不是皇室,更不是皇帝,但是他們和臣工們不一樣,他們是皇帝的奴才。為了不讓太監們權力過大,為了制衡太監集團,文武官員必須聯手。武將集團被士族集團說服了,同意站在士族集團一條戰線上。沒想到這件事情被錦衣衛上報了皇帝,當時的皇帝大怒,要追究相關責任人。作為皇帝最擔心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官員勾結,上下聯手企圖架空皇權。士族集團為了明哲保身,不但出賣了武將集團,而且聯合皇帝給了武將一個致命打擊。從此在明朝的武將只有訓練士兵的權力,沒有調動軍隊的權限。調動部隊的權力在各級文官手裡,因為文官們不但有指揮權,而且控制了軍隊的經費開支。為了活命,為了軍隊的日常開支,武將們不得不和文官為代表的士族集團卑躬屈膝。為了監督和管理武將和文官,皇帝用太監控制他們。在軍隊的太監,對武將和士兵有任免和監督的權限,故稱之為「監軍使」,簡稱為「監軍」。在地方監督地方官員的太監,按照等級不同,分為鎮守使、宣撫使、安撫使。鎮守使級別最高,幾乎和總督差不多大,就是監督地方封疆大吏的太監;宣撫使和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道台平級,監督地方有司衙門的言行;安撫使和地方州府長官平級,就近監督地方一級官員的。

    總的一句話,如今的朝廷名義上是皇帝和內閣閣員當家做主,其實上是是士族集團和太監集團的天下。文官是士族集團的代表,內閣首輔又是百官之首,所以內閣閣員特別是內閣首輔代表著士族集團和武將集團。他們的對手是太監集團,為首的就是有「老祖宗」之稱號的大內總管,也就是官名為大明內廷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那一個人。也可以這麼說只要內閣首輔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兩個人意見統一了,這件事情就板上釘釘了。要是由分歧的話,就要看雙方誰願意出血,另一方做出讓步。不然的話只好這麼僵持下去,什麼事情也辦不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