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三百四十章 攻克徐州 文 / 雨天下雨

    發現段祺瑞帶著第四師連夜突圍後,徐州城外的孟恩遠臉色有些難看,他可不想看到自己帶著近十萬奉軍在蘇北忙和好幾個月,最後只能拿下一個空城而已!

    「讓任存高加快速度向西突進,還有讓第一混成旅不要去管兩江第三旅,擺脫他們糾纏盡快追上第十師的步伐!」孟恩遠快速的下達著一系列命令。

    「再傳令第三師,立即繞過徐州向南追擊,第九師立即轉道南下宿州方向,徐州城內的收尾工作交給第一師進行!」

    隨著段祺瑞率領主力第四師離開徐州後,這個徐州周邊雖然還有皖軍近萬人的部隊,但是對於整個蘇北戰事而言已經失去了戰略價值,只要第四師不在徐州,那麼奉軍也用不著在徐州布下重兵了。

    反正皖軍在蘇北已經呈現出了大潰退的局面,區區徐州方向僅剩的近萬敵軍也掀不起風浪來。

    蘇北前線的戰局在十一月初的時候呈現出了極大變化,而這種變化對於奉軍而言有好有壞,好處是很顯然的,皖軍不管是處於什麼目的,但是他們都是已經放棄了徐州,而放棄了徐州也就等於放棄了整個蘇北,除了徐州、宿遷,宿州一線外,皖軍根本不可能在蘇北的其他地區構築類似的防線,面對奉軍後續的猛攻,他們只能是一路退守長江南岸。

    但是壞處也有,那就是儘管孟恩遠及時發現段祺瑞要逃跑,並迅速的做出了針對性的措施,急令第十師加速西進,同時命令第三師和第九師繞過徐州南下追擊,但是依舊沒能追上一心逃跑的第四師。

    段祺瑞為了掩護第四師的撤退,他可是把兩江第二旅、第三旅近萬人仍在了徐州,甚至在第四師已經逃出徐州的時候,實際上這兩個旅的皖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當成了棄子。

    而後,他也沒有管宿州方向的張懷芝的死活,直接越過了宿州一路南下狂奔到蚌埠才稍微停下了步伐。

    第四師成功逃出了奉軍的包圍圈,這讓身在京師的趙東雲有些不滿了。

    在接到徐州前敵指揮部的戰報,說段祺瑞帶著第四師成功突圍的時候,他彷彿又回到了數月前的霸州戰役那會,那個時候也是自己苦心籌劃數月,依舊沒能留下王占元的第七師,而如今事情再一次重演,這不得不讓他露出感歎,這要想包圍殲滅一直敵人的主力部隊可真難啊。

    不過雖然沒能包圍殲滅第四師,但是蘇北戰事奉軍依舊算得上戰果輝煌,十一月五號,得知自己被拋棄了的徐州城內的兩江第二旅、第三旅近萬人在突圍無望,繼續堅守又沒有足夠彈藥的情況,面臨第一師的進攻他們和被迫選擇了投降。

    只是這兩個旅是投降的,而不是和張殿如那樣是主動投誠,所以奉軍也是不客氣的把這兩支部隊倣傚之前的俘虜一樣,經過教育部的初步整理後,願意繼續從軍的士兵直接補充到南下各部隊中,基礎軍官基本上也直接補充任用,而中高級軍官則是視情況,有些被調任到副職、職,又得被送回奉軍軍校再學習,有些直接被辭退,軟禁的也有,各種處理都有。

    接受了這近萬人的士兵補充後,南下各師都是補充了前期損耗的人員,尤其是幾個主力師得以繼續保持著滿員的人員編制,這對奉軍後續作戰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拿下徐州原本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但是在第四師難逃,奉軍大肆追擊的情況下,徐州被攻克竟然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只是徐州被攻克後,趙東雲專門為徐州戰役設立的徐州前敵指揮部也是緊接著撤銷,第一軍,第二軍重回各自的編制,第一軍南下安徽,而第二軍繼續南下蘇北其他地區。

    十一月九號,奉軍第一軍第九師匯同第四混成旅攻克宿州,不過在他們進攻宿州之前,實際上張懷芝在得知段祺瑞從徐州逃跑之後,他自己也是帶著第五師主力逃跑了,只在宿州留下了不過數千人的部隊而已,很明顯這些部隊和徐州里的兩江陸軍第二旅、第三旅一樣只是斷後部隊而已。

    拿下宿州後,第一軍的第九師、第四混成旅等部隊繼續南下,其目標直指蚌埠。

    十一月十號,奉軍第十師一部和剛投誠奉軍不久的張殿如第十二師聯手攻克清江浦,浙江第二混成旅殘部被迫南撤泰州、揚州一線,不過在奉軍後續的進攻中,他們要想守住長江北岸是極其困難的。

    蘇北戰事暫告一段落後,方壁永就是親自向趙東雲匯報了蘇北戰事的情況!

    「蘇北戰事從八月份開始爆發外圍戰事,到十一月中旬,持續了整整三月有餘,在這場持續了三個月的戰事裡,皖軍先後投入了中央陸軍第四師、兩江陸軍第一師、第二師、第五師、第二混成旅、浙江陸軍第一混成旅、第二混成旅。另有張懷芝的魯軍一萬五千餘人。

    皖軍和魯軍相加,總兵力八萬餘人,各型號、各口徑的身管火炮將近兩百門,馬克沁、哈奇開斯等重機槍近兩百挺。」

    方壁永繼續道:而我軍則是先後投入了第一軍之第一師、第九師、第四混成旅、第二騎兵旅、第一**重炮營。第二軍之第三師、第十師、第一混成旅、第二**重炮營。另外還有三個**重型迫擊炮營,前後有超過十個巡警團擔任過後方防務,後勤運輸等任務。

    上述兵力包含主力部隊和輔助部隊在內,總數約為九萬餘人。

    此外戰役期間我軍收編了多支敵軍,其中就有第十二師。如果加上這些部隊,那麼我軍在蘇北戰事裡先後投入的部隊數量已經是超過了十萬人。

    上述部隊轄有一百毫米的加農炮二十餘門,七十五毫米的新舊火炮超過了兩百門,另外有各口徑迫擊炮八百多門,重機槍三百多挺,輕機槍七百多挺。」

    如果單純看雙方的兵力和裝備

    對比,實際上相差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至少在極為重要的身管火炮上,皖軍和奉軍的差距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大。

    實際上造成雙方戰鬥力相差如此大的還是雙方的軍官、士兵素質,以及戰術理念上。

    奉軍參戰的兵力裡可是包含了奉軍的三大主力師,第三師、第九師、第十師這三支趙東雲起家的部隊可都是參戰了,另外第四混成旅的戰鬥力也不容小窺,剩下的盧永祥第一師、鮑貴卿第一混成旅雖然戰鬥力要差一些,但畢竟是老北洋部隊的底子,戰鬥力雖然不如第三師等,但是也要遠超普通軍閥裡的省軍。

    而反觀皖軍呢,除了一個第四師外,其他的都是兩江省軍或者是浙江省軍,這些省軍絕大部分都是收編自南方聯邦的潰軍,雖然段祺瑞大力整編,但是這些整編後的省軍打其他軍閥的省軍還行,但是要和奉軍主力交手還是遠遠不夠的。

    再加上奉軍裡運用的戰術理念遠超當代,輕機槍和迫擊炮組合起來的進攻是老式部隊難以抵擋的。

    蘇北戰事裡,皖軍輸的並不冤!

    再說了,段祺瑞雖然輸了,看上去他損兵折將,但實際皖軍的根基未損。

    什麼才能代表皖軍?

    首先得有段祺瑞,然後還得有他手下的兩支部隊:其中一支自然就是中央陸軍第四師了,而剩下的一支就是中央陸軍第二混成旅。至於那些兩江陸軍和浙江陸軍,說實話人家段祺瑞自己都不太重視,要不然也不會在前面的徐州戰役裡直接扔下上萬的兩江陸軍殿後,眼睛都不帶眨一下的。

    毫不客氣的說,一個第四師的戰略價值超過了皖軍的其他所有部隊總和!

    如今中央陸軍第二混成旅還在江西和南方聯邦作戰,而中央陸軍第四師又是在徐州逃了出來,再加上段祺瑞本人也沒死,所以皖軍骨幹仍在是不容置疑的。

    方壁永繼續捧著那厚厚的戰報繼續說著:「過去三個月裡,我軍累計擊斃擊傷敵軍一萬八千人,俘虜一萬六千餘人。繳獲各式步槍兩萬六千支,機槍五十八挺,各型號火炮三十七門,軍馬兩千八百餘匹,其餘軍`刀、望遠鏡、手槍亦繳獲眾多!」

    說完了戰果和繳獲,自然也得說自身的損失:「我軍方面,累計陣亡三千七百餘人,受傷七千人次,其中有兩千餘人重傷,其他輕傷者已經陸續回歸原部隊。軍械方面我軍損失步槍八千支,火炮十六門,迫擊炮近百門,重機槍二十餘挺,輕機槍五十餘挺。」

    方壁永口中說出這些傷亡數字的時候,饒是趙東雲心裡早有準備,但是依舊讓他皺眉不已,看這戰損比例的話,可算不上什麼大勝特勝,而是一場典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奉軍在蘇北取得的戰果眾多,但是自身損失也是極大的,表面上的兵員和軍械損失其實還不算什麼,更重要的是奉軍囤積多時的彈藥幾乎在蘇北戰役裡消耗一空。

    拿下徐州後,奉軍在蘇北前線的各個儲備倉庫幾乎都是空蕩蕩的,而這年頭要打仗的話,沒有炮彈和子彈可是打不了的,如果在彈藥儲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發動戰役,那麼下場通常都會很悲劇的。

    「如今前線各部隊歷經多月戰事,急需休整,以補充士兵的體力和恢復士氣,另外也需要緩一段讓軍需部重新給前線各部隊補充炮彈和子彈以及糧食等各項軍事物資!」方壁永說到這裡的時候,慎重的對趙東雲道:「因此參謀部建議,暫緩對蚌埠方向的戰事,讓前線部隊先休整幾天!」r1058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