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五十九章 騎兵和戰馬 文 / 雨天下雨

    孟恩遠雖然已經成為奉天第一混成協的統領,已經算是脫離了騎兵、步兵、炮兵這些小兵種的局限,正式邁入了陸軍高層將領的層次,然而騎兵出身的他乃是如今蘇系當中的騎兵領頭人。

    在這種情況下,他支持騎兵發展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一個騎兵協?」趙東雲聽罷後依舊皺眉,說實話這些年來他並沒有放鬆騎兵的發展,相反而還是比較關注的。

    比如他在錦州巡防營搞出來的『大隊小營』制,就是為了讓自己所轄的騎兵能夠更好的融入現代化的陸軍體制。

    由此不算,全國新軍全體改制後,趙東雲手下的第三鎮騎兵部隊也沒有修改成為標準的騎兵標,而是採用了單獨搞出來的大隊小營制,什麼叫大隊小營制?就是把隊一級從數十騎擴大到兩百騎左右,一個營轄三個騎兵隊,進而形成一個大約六百騎的騎兵營。

    這樣一個營相當於清末新軍編制的三個營,然而為什麼說這種騎兵營還小呢?這是相對於騎兵標來說的,本來清末新軍的騎兵基本戰術單位是標,然而到了趙東雲這裡卻是改為了營,營相對於標的規模來說就小了很多。其實所謂的『大隊小營』制稱之為『大隊小標』制更為恰當。

    但是這樣一來就編製以及稱呼上就不太好辦了,因為第三鎮騎兵標可是轄有三個大編製的騎兵營呢,要是把營改稱為標的話,那麼第三鎮的騎兵標就得改稱騎兵協了,而這樣公然亂改第三鎮的編制稱呼,是很容易被人指責為政治問題的,所以就乾脆沿用了『營』這一級機構。

    當今各國騎兵編制上,一般已經沒有騎兵營這種編制,通常是三到五個騎兵連組成大約五百到八百之間的騎兵團。然後再由兩個或三個成騎兵旅,再過來就是四五個團組成的騎兵師了。

    然而在趙東雲的編制裡,因為沿用了營這個編製,所以導致後續的編制以及稱呼都有所不同。

    按照孟恩遠提出的編制計劃,是以兩到三個騎兵營組成騎兵協,兩個騎兵協組成一個騎兵鎮,簡單說,孟恩遠的計劃編製表裡是用『營』代替了『標』。因此對比西式騎兵編製的話,內容是一樣的,只是稱呼上有所不同而已。

    然而不管稱呼怎麼變,趙東雲手下的騎兵發展都是遵循著當代主流騎兵的發展方向,不但編製採用最新的,裝備上也清一色用福造88式騎兵步槍,甚至還大規模裝備重機槍以及迫擊炮,論起火力強度是遠高於北洋其他鎮的騎兵部隊。

    由此可見趙東雲是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騎兵的發展,然而這種重視對於孟恩遠等騎兵將領來說依舊不滿足。

    「大人,如今我軍騎兵數量雖然不足,但是勉強也能夠湊出一個騎兵協來了!」孟恩遠繼續勸說趙東雲。

    不過趙東雲卻是依舊搖頭:「第三鎮的騎兵不能動!」

    為什麼?因為第三鎮不僅僅是他趙東雲的嫡系部隊,更是北洋六鎮之一,換句話說也就是袁世凱的嫡系部隊,重要性遠遠不是趙東雲自己搞出來的那兩個奉天混成協可以比較的,趙東雲自己怎麼折騰奉天的兩個混成協都沒事,但是第三鎮那邊趙東雲要自己掏錢裝備迫擊炮,裝備更多的機槍,甚至改動騎兵編製這些袁世凱都沒有意見。非但沒有意見,相反還會大大讚揚趙東雲練兵有方。

    但趙東雲如果說要把第三鎮的部隊調任出來,編入奉天地方部隊裡,那麼袁世凱就有意見了,任何削弱北洋六鎮嫡系部隊的舉動都是不可接受。

    要知道之前趙東雲為了調第三鎮一個步兵營到奉天第二混成協裡充當核心戰鬥力,那可是向袁世凱花費了不少口水,並且允諾兩個月內就重新補滿第三鎮缺額才爭取到的,要不然袁世凱也是不會允許的。

    到現在調走一個步兵營沒多久呢,就再去調走一個騎兵營?袁世凱肯定是有意見的!

    而且成立騎兵協這種事動作太大,花費大不說了,而且政治影響也會比較大,要知道趙東雲手底下的騎兵編製都是和朝廷規定的新軍編制不同的,這私底下搞沒有什麼,但是公然拿出來給人看不說,而且還大張旗鼓搞出一個騎兵協來,到時候上奏朝廷的話,你讓練兵處和兵部的主官們怎麼看待?

    「這騎兵協一事暫且作罷,以後有機會了再搞!」趙東雲這個時候已經不準備聽孟恩遠的勸說和解釋了,因為孟恩遠、陳光遠這些下屬軍官考慮問題的方向和趙東雲就不一樣。

    趙東雲更多考慮的是政治影響,而孟恩遠考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怎麼加強騎兵力量!

    孟恩遠聽罷面露失望,不過他也是個厚臉皮的人聽到趙東雲否決了騎兵協一事還有從第三鎮調遣騎兵的事,但是還有一樣呢,那就是新練騎兵營。

    果然隨後他就聽趙東雲道:「不過我軍地處東北,所缺騎兵也不能少,這樣,你第一混成協裡再練一個騎兵營!」

    反正近段時間趙東雲手下的騎兵部隊已經發展的差不多了,然而趙東雲向來也是個不喜歡守成的傢伙,既然現有的五個騎兵營已經都成軍齊備,也是時候繼續新練一個騎兵營了!

    孟恩遠聽罷,當即臉色大喜道:「大人高見!」

    趙東雲面色依舊沒有什麼變化:「別急著走,我給你批幾個條`子,然後去找各處辦理吧」

    孟恩遠要再練一個騎兵營,就得需要軍馬、武器以及人員,而這些東西沒有趙東雲的條`子可沒辦法從督練公所以及教育處、軍械處等地方拿到手。

    練一個騎兵營,可要比練一個步兵營麻煩多了,其中的軍械是

    最好解決的,戰馬次之,問題是騎兵,要招募騎兵的話,最好是籌募那些馬術嫻熟的人,什麼土匪啊、牧民啊之類的都可以,但如果是尋常農民子弟的話招募過來還得訓馬術,等把他們訓練到成軍的話,黃瓜菜都涼了,所以這幾年趙東雲手下擴編騎兵部隊,一般都是招募騎術嫻熟的新兵,很少招募普通新兵的。

    戰馬的話有好幾個途徑可以解決,一個是通過正規途徑走朝廷的路子要軍馬,當然這得給錢,一個就是直接在地方購買,東北馬匹不少,而且臨近的蒙古馬匹更多,僅僅從這兩個途徑來說就可以知道地處北洋的北洋新軍以及各省舊軍都是不缺馬匹的,當然南方新軍就另當別論了。

    然而不缺不代表有好馬了,北洋各鎮所能夠獲得的戰馬普遍都是蒙古馬,這種馬雖然勉強可用但是距離優良乘騎戰馬還是比較大的。

    軍用馬匹分很多種,從用途上可以分為乘騎用馬、馱馬、挽馬等,其中用量最多的實際上並不是乘騎用馬,而是馱馬和挽馬,後者主要充當部隊的後勤用馬,馱運山炮、機槍、彈藥、挽拉野戰炮、輜重馬車等。

    所謂的騾馬化就是特製運用大量馬匹充當後勤主力。

    在北洋各鎮中,後勤用馬不是問題,蒙古馬雖然不適合衝鋒作戰,但是拉拉車馱運貨物還是可以的,不過作為乘騎用馬就要遜色一些的,遠遠不如俄國騎兵所用的頓河馬、日軍的盎格魯諾爾曼馬也就是後世國人俗稱的『東洋馬』。

    不過從現今騎兵的發展而言,蒙古馬雖然在速度、重量以及爆發性等都不如這些傳統的優良戰馬,但是它卻擁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優勢,那就是其優良的耐力。蒙古馬完全可以讓騎兵進行長途的遠距離機動,而這一點是世界上其他種類的戰馬所無法比擬的。

    而這種優勢在騎兵逐漸成為騎馬步兵的時代下更為突出。

    趙東雲手下的騎兵以及後勤部隊雖然以蒙古馬為主,但是也有少量的其他血種的馬匹,比如俄國的頓河馬就有二十多匹,日`本的盎格魯阿拉伯馬也有十多匹。

    其中日`本贈送的那十多匹盎格魯阿拉伯馬,乃是比盎格魯諾曼底馬更優良的乘騎用馬,在日軍中向來充當高級軍官乘騎用馬,這十多匹盎格魯阿拉伯馬乃是日軍贈送給趙東雲私人的馬匹,隨後被趙東雲分送給陳光遠等高級軍官充當乘騎用馬使用。

    可惜這些盎格魯阿拉伯馬都是被去勢了的,不能用來配種,不然的話趙東雲手下就有可能得到一種優良乘騎用馬了。

    至於那二十多匹頓河馬卻不是俄軍現役的軍馬,這些馬匹可都是趙東雲前幾年派人從俄國以私人名義高價購得十多匹種馬,其中有兩匹公馬以及十三匹的母馬,還有這兩年新生的八匹小馬。

    這些頓河馬可是被趙東雲寄予厚望,期翼能夠從中得到大量優良的頓河馬的同時,也是希望能夠用頓河馬給蒙古馬配種,進而培育出更適合中國地形的馬匹來。

    其實趙東雲一開始是想到得到日`本人的盎格魯諾曼底和盎格魯阿拉伯馬,但是人家日`本人送他十幾匹閹割之後的公馬沒有意見,但是種馬就死活不肯給了。

    其實如果趙東雲願意的話,他也可以直接跑到法國甚至英國等地引進優良種馬,不過引進後一樣還得自己進行培育、雜交,花費時間太長而且也未必能培育出比頓河馬更優良的馬匹來,所以他乾脆就把中心放在培育頓河馬上頭去了。

    雖然目前趙東雲手下的騎兵或者說整個北洋新軍都比較缺乏優良戰馬,但是北洋的整體騎兵部隊規模也不算大,勉強還是可以應付的,至於用於後勤部隊的挽馬倒是不缺。

    相對於發展騎兵的複雜和麻煩、發展炮兵的昂貴,趙東雲要擴編幾個步兵營的話就簡單多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