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洋六鎮 文 / 雨天下雨

    聽罷劉廷貴的話,一旁的王占元卻是放下望遠鏡:「這個估計比較難,今天這場演習模擬的是野外遭遇戰,乙隊的重機槍是直接架設在山頭上的,連基本的堡壘工事都沒有,這才會那麼容易的被甲隊的迫擊炮擊中,但是這個挺機槍如果是佈置在堡壘工事裡,這區區六十毫米的迫擊炮恐怕是敲不開機槍堡壘!」

    劉廷貴卻是不以為意:「這六十毫米的小炮能打野外工事裡的機槍火力點就不錯了,至於那些堡壘工事嘛,自然有我們炮標的兄弟包圓了!」

    他這話讓王占元只能是呵呵虛應一聲了,就憑你手下的那些七十五毫米野炮打打野外工事就不錯了,如果是遇上旅順要塞那樣的堡壘工事一樣打不掉。

    不過這話自然是不會說出口的,他王占元好不容易才在第三鎮裡站穩腳跟,和一群趙東雲的嫡系軍官們稱兄道弟,可不會沒事就打破目前的這種和諧關係導致自己被眾人所排斥。

    這個時候,王占元回過頭來繼續觀看後續的演習,但是這越看卻是越思緒連篇,來到錦州也有一年了他已經不是當初那種對第三鎮毫無瞭解的人,他非常清楚目前的北洋四鎮中,雖然都可以說是齊裝滿員,但是論起訓練水平和裝備水平,趙東雲手下的第三鎮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裝備方面,步槍還好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火炮方面差別就大了,第三鎮的炮兵標已經全數換裝德式的管退炮,這一點和第二鎮、第四鎮倒是沒有什麼區別,然而第三鎮卻是有著其他北洋部隊沒有的迫擊炮啊,儘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戰來證明迫擊炮的作戰效能,但是怎麼也不能把第三鎮上下一百多門的迫擊炮忽略掉吧

    還有機槍也是北洋四鎮中最多的,第三鎮滿員五十六挺重機槍遠遠超過了其他幾鎮二十四挺、三十挺左右的裝備數量,而且王占元聽說趙東雲對此還遠遠不滿意,想要繼續增加重機槍的裝備數量,把營屬的機槍數量從兩挺提高到四挺,這還不算,而且聽說還要從歐洲購進一種輕機槍,繼續擴大機槍的裝備規模。

    同時由於迫擊炮、重機槍的大量裝備,增加的不僅僅是以上武器的操作人員,更加大了後勤部隊的人員,因此導致第三鎮的人員,尤其是後勤人員比清末新軍的標準編製多的多,如此自然也就導致第三鎮的總兵力超過了其他北洋部隊,達到了一萬四千餘人。

    如果說第三鎮的強悍是建立在朝廷、北洋每年投入數百萬軍費之上,屬於理所當然的話,那麼趙東雲憑借一己之力弄出來的這個錦州巡防營第一混成協就是超過了王占元的預料了。

    這個混成協全軍將近六千之數,然而只拿了奉天和直隸那邊每月萬銀子而已,剩下的都是趙東雲自籌的經費,論起湊錢練軍的辦事,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王英楷加起來都不如他趙東雲。

    這湊到錢練出一個混成協也就算了,偏偏這個混成協的戰鬥看上去似乎不比第三鎮弱多少,你讓其他連好幾年都練不出一鎮新軍的各省督撫們情何以堪啊。

    目前這第一混成協和第三鎮加起來,戰鬥部隊加上輔助以及其他零碎人員,總額可是接近兩萬人,這趙東雲掌控的兵力已經不比庚子年的袁世凱差多少了。

    心中閃過這些想法之後,再看看前方正在和孟恩遠說話的趙東雲,王占元的感覺就有些怪怪的,前幾年的時候這個趙東雲和自己的地位也差不多,哪怕是趙東雲擔任了第三混成協統領後,依舊和王占元一樣只能算第二梯隊的人,然而自從趙東雲當上了第三鎮統制後,兩人的政治地位差距就被迅速拉開。

    以往趙東雲、王占元、曹錕、徐邦傑他們雖然派系不同,但是平日裡依舊是兄弟相稱,然而今天也就只有趙東雲對他們說王兄、曹兄了,而曹錕、王占元他們是斷然不能用一句趙兄回應的,得用一句『趙大人』『趙統制』。

    喊別人某某兄,除了私人交情比較好的外,通常都是地位高的那個喊地位低,尤其是官場上對同僚尤其是上司是不能亂喊某某兄的,要不然別人會以為你是在貶低他。

    看著已經成為北洋大佬之一的趙東雲,王占元羨慕歸羨慕,但是卻沒有什麼嫉妒心,他和別人都知道趙東雲有今天依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他的實力。

    你看看趙東雲一手練出來的第三鎮和第一混成協,就知道袁世凱為什麼會把他稱為北洋之雄了。你再看看北洋這幾年湧現出來的諸多軍事理論書籍後頭大多跟著一個『趙東雲著』或者『第三鎮督操處編著』時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袁世凱在編練北洋新軍的諸多事項上,會特地給趙東雲發報詢問他的意見了。

    歷史上北洋新軍乃至清末新軍的編練過程中,諸多事務章程都是由段祺瑞、王士珍以及馮國璋三人分擔,但現在這個時空裡以上三人的作用正在大大弱小,相當一部分風頭被趙東雲搶了過去。

    王占元在後頭胡思亂想著,而前頭的趙東雲也繼續和孟恩遠在說話,此時演習已經進入了尾聲,趙東雲道:「這看起來也像模像樣了,過些時候把這幾個營和新民、遼中、盤山的部隊輪換一邊,增加一些行軍、駐防的經驗,再去剿剿匪見見血,然後也就差不多可以拉出去了!」

    聽到趙東雲這麼評價,孟恩遠面露大喜:「全賴大人平日的指導,不然斷然不會有今日成軍之日!」

    話音落下後,孟恩遠略微疑惑了下,然後才道:「早日聽聞朝廷要普練新軍,統一各省新軍番號,如今我們這第一混成協初成,朝廷那邊會不會把我們劃入奉天一省的新軍裡頭,然後給番號?」

    趙東雲聽到孟恩遠這問話,他自然明白孟恩遠擔心什麼,他擔心的不是朝廷給番號,而是朝廷把他們化為奉天省的地方軍,當即道:「放心,雖然有朝廷要編練新軍統一番號這麼一說,不過我們錦州這邊情況特殊,不到萬不得已之下是不會輕舉妄動的!」

    bsp;

    說罷後,趙東雲覺得有必要給孟恩遠以及第一混成協的其他中高級軍官一個定心丸:「不管怎麼以後番號怎麼變,但是在我趙東雲和督憲大人眼裡,這第一混成協始終是我們北洋的部隊,所以你大可讓下面的人都放下心來,不要人云亦云!」

    孟恩遠聽罷,這才大大鬆了口氣,他今天之所以問趙東雲這些,是因為他聽聞近期朝廷已經下令普練新軍,統一番號。朝廷之所以這麼做是相當明確的,那就是要把各省新軍,尤其是北洋常備軍收歸朝廷練兵處統轄,也就是要把各省私軍變為朝廷中央軍,乃是清廷集中軍權的一個重要舉措。

    但是袁世凱以及一群北洋人對此自然是有意見的,比如這授予了統一番號後,這北洋四鎮是聽誰的,聽袁世凱的還是聽兵部的?

    這個時代的北洋新軍比歷史上更為強悍,所以也是硬起了腰桿和清廷討價還價,袁世凱借此機會要求朝廷給解決第五鎮以及第六鎮的經費,朝廷則是想要把北洋四鎮從直隸地方部隊編成朝廷中央軍。

    當然了,這些爭執都是朝中大佬們的爭執,自然有袁世凱這個北洋大佬去操心,至於趙東雲等人也只能是安心等待後續的結果。

    原本統一番號這事原本只是北洋和朝廷的事,和其他各省基本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其他各省所練的新軍,也就是各省常備軍基本是可以忽視的,然而這一次奉天的增祺卻是上奏章說一旦普練新軍,奉天最少也應該要有兩鎮兵力,不然不足以應付奉天之危局,然後還提出奉天巡防營可以改編為一個鎮,然後錦州巡防營也可以改編為一個鎮,這樣一來奉天就能夠擁有兩個鎮了。

    這就是孟恩遠口中所說的擔憂的,孟恩遠自然是希望自家能夠成為某一鎮統制的,但是他更不願意就此脫離北洋體系。

    這年頭,孟恩遠身上披著一層北洋嫡系的皮在北洋體系內當一個混成協統領,可是比當一個地方省份的一鎮統制強多了。

    北洋和朝廷那邊雖然拖拖拉拉,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還是達成了不為外人所知的妥協,十月下旬,北洋體系宣佈抽調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先鋒隊、自強軍以及第一鎮、第四鎮諸多部隊,正式編成第五鎮、第六鎮,其中以武衛右軍先鋒隊為主體編成的第五鎮依舊掙扎山東,而以武衛右軍為主體編成的第六鎮則是駐紮直隸。

    由此北洋體系內已經擁有常備軍六鎮,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北洋六鎮和歷史上的北洋六鎮是不同的,因為現在的北洋六鎮並不包含京旗常備軍,如果再加上被北洋體系掌控的京旗常備軍,那麼北洋體系內的新軍數量應該是七個鎮,如果再加上趙東雲手下的錦州巡防營,那麼應該說是七個半。

    這七個半鎮新軍都齊裝滿員的話,那麼總兵力將會超過十萬人了。

    只是現在距離齊裝滿員還比較遙遠,新成立的第五鎮和第六鎮都還需要補充兵員,同時更重要的是得換裝新式步槍和武器,第六鎮手裡的曼利夏和第五鎮手裡的單裝毛瑟可都是過時的不能再過時了,而火炮第六鎮的好一些,但是第五鎮也都是需要重新配齊的,單單是為他們換裝袁世凱就得拿出至少三百萬兩銀子來。

    因此這兩鎮要想齊裝滿員形成戰鬥力,至少還需要一年功夫。

    同時練兵處也是頒布了新軍的全新章程,要求各省新軍都需要按照新章程進行編練,這裡頭編製和以往的北洋常備軍編制有所不同,比如騎兵標所轄的四個營改成了三個營,炮兵也從一隊四門火炮,每營四隊十六門,一標三營四十八門變更為一隊六門,每營三隊十八門一標三營五十四門。

    和歷史不同的是,這一次清末新軍編制還把機槍正式列入了編製表,規定每鎮必須轄有一個機槍營,內轄二十四挺重機槍,當然地方督撫如果錢多在一個鎮內裝備更多的重機槍,人家練兵處也是沒有意見的。

    因為清廷的普練新軍是需要各督撫自行解決軍費的,清廷除了承擔北洋常備軍以及京旗常備軍的費用外,其他的一概不管,所以各督撫有錢有野心的話就會多練幾個營,沒錢沒野心的話不練練兵處也沒辦法。

    新軍編練章程是給出來了,但是遵不遵守也是你自己的事,練兵處頂多是不給你正式番號而已。

    至少趙東雲手底下的第三鎮以及錦州巡防營可就沒打算過遵從練兵處的新編製,趙東雲的部隊雖然是正兒八經的北洋嫡系部隊,但是連袁世凱都知道第三鎮的因為裝備了更多的機槍和迫擊炮在編制上和其他北洋軍有所不同。

    這也是袁世凱默認並支持的,因為袁世凱也想要看到趙東雲搞的這些所謂新戰術理念到底最後能做到什麼樣。

    此外騎兵方面也是個麻煩事,不管是北洋常備軍還是清末新軍的騎兵編製都不符合趙東雲的想法,趙東雲是更想要錦州巡防營的那種大連小營制騎兵部隊,而不是要北洋傳統上的小營大團制。

    他甚至都是準備把第三鎮的騎兵標也改成和第一混成協裡的騎兵營一樣,弄出三個大騎兵營出來,只是那樣人數就會超編很多,大概需要從一千兩百人增加到一千八百人,如果再加上錦州巡防營裡的那個騎兵營。

    這有大編製的四個騎兵營,趙東雲手下也就能夠拉出一支騎兵旅來了。

    十月份和十一月份國內因為新軍章程,統一番號等動作頻繁,導致趙東雲連日俄戰爭都關注少了,而到了十二月份回過頭來看一看現在的日俄雙方局勢,才發現局勢和自己預料的已經不一樣了。rg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