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民駐軍 文 / 雨天下雨

    庚子年後到日俄戰爭時期裡的東北局勢是非常複雜的,由於庚子年後俄軍全面佔領了東北,雖然後來在英日美等國的逼迫下俄國被迫和清廷簽署了《交收東三省條約》,並在1903上半年先後撤出遼西地區。

    本來按照《交收東三省條約》俄軍是需要全部撤出東三省領土的,但是俄軍拒絕執行第二期條約,因此也就沒有繼續撤兵,相反還再一次出兵佔據了營口、奉天等遼河一帶的重要城市。

    而中國這一方,準確的說是北洋這邊對俄軍拒絕撤兵的反應就是派遣了當時還只是第三協的趙東雲部進駐錦州,此外奉天的部分地方部隊,比如奉天巡防營、錦州巡防營以及其他部分亂七八糟的舊軍分別掌控了遼河以西的新民、遼中、台安等地區。

    由此在日俄戰爭前夕,東北這邊黑龍江和吉林不用說了,現在哪裡還有部分名義上的中國地方部隊,但是實際上處於俄軍的全面掌控之下,而在奉天大體以遼河為界,包括奉天、營口以及遼河以東地區、遼東半島都處於俄軍實際控制之下。

    遼河以西處於中國方面的奉天巡防營、錦州巡防營分別掌控,錦州以及遼西走廊則是由趙東雲所部第三鎮掌控,這種情況即便是日俄爆發戰爭後也沒有得帶太大的改變。

    到1904年8月份的今天,遼西地區依舊處於中國的掌控之下,但是現在有所不同的是,其中多個地區原本是處於奉天巡防營掌控之下的,然而現在卻是被趙東雲手下的錦州巡防營、第三鎮陸續接管。

    而值得注意的是,人家俄國人、日`本人對增祺手下的奉天巡防營以及其他地方部隊不關注,隨便他們在新民等地折騰,但是不代表他們同樣會無視趙東雲手下第三鎮。

    不管是誰都知道,奉天這邊能打仗的只有趙東雲手下的第三鎮而已,這個第三鎮就算戰鬥力不如列強部隊,但是好歹也是具有現代化陸軍性質的正規軍,絕對是不能用舊式、土匪軍隊去看待的,而且第三鎮兵力還不少,如果算上錦州巡防營的話,趙東雲手下可是有一萬五千多人呢。

    這一萬五千多號兵力也許在日俄雙方的數十萬兵力面前不算什麼,但是在如今日俄遼陽會戰的緊要關頭,趙東雲這一萬號人的去向自然是會引起雙方的極大關注,要是趙東雲向日`本或者俄軍背後捅刀子,那就是有可能對戰局造成重大影響的。

    所以哪怕中國以及袁世凱天天都講中立的,但是日俄雙方依舊是對趙東雲所部的動向保持了密切關注。

    這派遣部隊進攻新民府的張作霖,雖然打著剿匪的名頭但是也是讓不少人緊張兮兮的!

    不過趙東雲卻是沒打算插手日俄之間的戰爭,他之所以進駐新民府的目的還是為了賺錢而已,至於控制新民府只能算是一個附帶的收益。

    然而打下了新民府,把盤踞新民府的張作霖部一掃而空之後,同時為了保障後續對俄國的軍事貿易通暢,他也就必須在新民府這邊駐紮一部分兵力了。

    「我們第三鎮的直屬兵力過去肯定是不行的,現在俄國人那邊意見已經很大了,如果我們再把第三鎮的步兵營也留下來,估計俄國人是要吃不下飯了!」林永權如此道:「新民府距離奉天不過數十里,而我們第三鎮的一舉一動世人矚目,直接由我部駐紮該地的話,恐怕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某種程度上來說錦州巡防營和第三鎮都是趙東雲手下的軍隊,但是第三鎮的政治含金量比錦州巡防營大多了,在很多外人心中這個錦州巡防營估計也就是和奉天巡防營那樣的貨色,乃是趙東雲到了錦州後收攏土匪和舊軍弄出來的一股地方軍隊,用來打打土匪還湊合,但是打不了大戰。

    然而第三鎮呢,誰都知道它是北洋四鎮之一,而且還是北洋體系裡第二支建軍的部隊,第二鎮、第四鎮以及現在還處於籌備之中的第五鎮、第六鎮可都是後來者。第三鎮前身是第三協,而第三協在1902年就已經成立了,所以別看第三鎮的番號是1903年底才獲得,但實際上趙東雲手下的這個第三鎮建軍時間應該是追溯到1902年的。

    這樣的一支部隊先不提他的戰鬥力強不強,但是趙東雲的這個第三鎮就是正兒八經的北洋嫡系,人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趙東雲的所做所想,更是袁世凱的所做所想。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趙東雲突然出兵遼東,不管是打日`本還是俄國,那麼人們絕對不會認為這是趙東雲自己的意思,而是百分百會認為是袁世凱的指使。又或者說趙東雲突然率領返回直隸,然後進攻北京,清廷第一反應不是趙東雲要造反,而是袁世凱要造反!

    也就是說第三鎮所代表的政治含義已經不僅僅是趙東雲了!

    在日俄之間遼陽會戰的精要關頭裡,第三鎮要是輕舉妄動,那可是會影響到整個日俄戰爭進程的,所以不到必要時候趙東雲是不會派遣部隊長期駐紮新民的。

    此時陳光遠也道:「如今之計也只能靠孟兄的第一混成協了,他手下還有幾個營頭,派遣一個步營和一個騎兵隊駐紮新民也能勉強維持局勢了,而且這樣一來俄國人也不好說什麼了!」

    孟恩遠這個時候自然是看向趙東雲道:「職部全憑大人吩咐!」

    趙東雲把自己的視線從桌面上的地圖收了回來道:「新民那邊還是過於敏感了,駐紮太多兵力很容易引起俄國人的過渡反應,而且我們也要在遼中、台安、盤山分別駐兵,一時間也不好挪用太多的兵力!」

    隨著1904年初趙東雲在遼河一帶進行大規模的剿匪,加上這一次又把張作霖給滅了,所以先後掌控了不少地盤,這些地盤都是用錦州巡防營的名義駐紮的,尤其是在遼中、台安、盤山三縣的縣城裡,都駐紮了一定數量的部隊。

    除了錦州徐方圓外,還有奉天巡防營

    ,這個巡防營之前一共有四路,分別張作霖的前路,馮德麟的左路,增祺親自掌控的右路,以及還沒有編成的後路。張作霖那邊就不說了,現在已經完蛋,沒有編成的後路沒有幾個人,不說也罷,而馮德麟被收編後掌控的防區是營口、盤山、遼陽、台安這四地的交匯處,也就是說上述數縣裡頭他都佔了一定的地盤,但是並沒有掌控上述地盤的縣城,走的是郊區、農村的路子。

    而增祺親自整編而來的右路,那也是個架子貨色,雖然有千把人但是戰鬥力都不如張作霖、馮德麟這些土匪部隊,而且也比較分散,主要是負責當地治安,也是沒有實際控制大面積的地盤。

    所以從實際軍事層面來說,除了馮德麟所部外,整個遼西的防務都是需要趙東雲手下的部隊來承擔的,由於第三鎮又不好輕舉妄動,所以只能依賴錦州巡防營,這對錦州巡防營有限的兵力而言也是極大的挑戰。

    要想解決遼西各縣的防務問題,還得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他轉頭又是問林永權:「給第一混成協這邊準備的新兵如何了?什麼時候能夠練成?」

    趙東雲口中的第一混成協就是錦州巡防營了,這裡得說一說,『錦州巡防營』乃是一個**的部隊番號,和當年淮軍的盛字營、肅毅親軍、元字營以及現在的北洋常備軍、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先鋒隊、自強軍是同一個概念,由於這個稱號是在朝廷兵部以及練兵處那邊都是掛了號的,屬於朝廷正式承認的,所以這個名號是不能亂改。

    而趙東雲要想把錦州巡防營擴編為混成協,同時又不想直接改為『錦州混成協』導致編製固定以後不好擴軍,所以乾脆是在錦州巡防營下頭再設了一個『第一混成協』的編制,所以孟恩遠的這個混成協統領並不是說錦州混成協統領,而是『錦州巡防營第一混成協統領』。

    『錦州巡防營』和『錦州巡防營第一混成協』不是同一個概念,而是前者轄有後者。

    不過這只是名字上的把戲而已,是趙東雲為了以後擴軍方便弄的,實際上錦州巡防營就只有一個第一混成協而已,要不然趙東雲也不會把孟恩遠任命為錦州巡防營總辦了。

    錦州巡防營現在體系是:趙東雲任職督辦,孟恩遠任職總辦兼任第一混成協統領,林永權兼任會辦。上述的督辦、總辦、會辦大體上可以認為是最高負責人、實際負責人、協助負責人。

    在清末的各類機構中管理層中,督辦是最大的,總辦次之,會辦再次之。

    林永權在第三鎮體系內身兼多職,他不僅僅是錦州巡防營的會辦,更是第三鎮教育處的總辦,這募兵練兵的事情自然是他管理的。

    面對趙東雲的問題,林永權當即道:「上個月我們在直隸募了大約六百名新兵,在遼西地面上也設立了多個徵兵站,不過遼西局勢過於混亂,要找良家子有些困難,所以只募集五百餘人,加上我們之前留存的新兵,在新兵的兵源上我們倒是不缺,不過大多還在進行基本訓練,這些時間練成的新兵不多!」

    林永權繼續道:「上個月我們給錦州巡防營四百名新兵,這個月估計也能夠給大約六百名新兵,下個月多一些,估計能有一千左右!」

    趙東雲聽到他這麼說,露出了滿意的神色,這個林永權雖然其他方面能力一般般,至少用兵能力在第三鎮體系高層裡算是墊底的了,第三鎮隨便拉出一個統帶級別的軍官都比他強,但是這人玩募兵,訓練新兵,處於營務雜事上卻是相當不錯,這幾年來他已經幫著趙東雲招募並訓練了上萬人的新兵。

    此時趙東雲又問孟恩遠:「既然新兵也到了不少,你這邊練出幾個營了?」rg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