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北洋梟雄

正文 第六十九章 進駐錦州 文 / 雨天下雨

    錦州歷來都是遼東重鎮,兵家必爭之地,位於遼西走廊東段的這個城市,東部就是一望無盡的東北大平原,而北部則是地形複雜,難以通行大軍的松嶺山脈,而南部就是寬闊的渤海。

    其身後的西南方向,就是戰略通道『遼西走廊』。

    可以說,守住了錦州那麼就可以守住遼西走廊,守住了遼西走廊那麼才有可能進軍東北,如果錦州失守,那麼敵人就可以一馬平川的直抵山海關下,是因為錦州這麼重要,所以袁世凱才會把趙東雲的第三協派往錦州駐防。

    而把趙東雲派往遼東錦州駐防,而不是把趙東雲直接派到遼河附近的新民,營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可以瞭解到袁世凱對待東北局勢的態度。

    首先是袁世凱面對東北局勢的緊張,不能不派部隊進入遼東,因為那樣的話袁世凱很難承受住國內外的巨大壓力。

    另外一方面,袁世凱也是在盡量的避免和俄羅斯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因為那樣的話倒霉的是北洋。

    1903夏天的東北局勢,實際上已經不是清政府和俄國兩家所能夠掌控的了!

    早在1901年的時候,俄國就為了能夠吞併東北而給清政府施加了龐大的壓力,不過當時主持和列強談判的依舊是李鴻章為首的北洋人,所以還是把俄國的外交壓力給硬抗了下來,堅持住了對東北的主權要求。

    而辛丑條約後,清政府壓力大減,自然不可能輕易放棄東北主權了,加上英美日等國都是不願意看到俄國佔領東北,所以也給予了清政府極為龐大的外交壓力。如此也就逼得清政府不得不採取強硬態度處理東北問題。

    如此也就導致了1901年低到1902年時期俄國陷入極為困難的外交環境,因為幾乎所有列強都要求俄國從東北退兵。

    這才導致了俄國和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不過俄國對此自然是不甘心的,所以在第一期撤兵後,第二期就是找各種理由拒絕撤兵,並重新佔領了營口。

    由此導致了今年四月份開始的東北局勢動盪,迫使日`本進行擴軍備戰,英美等國強烈反對俄國。

    並且以上三國也給中國施加了強硬的外交壓力,警告中國不得接受俄國的要求。於此同時間國內民間也是發生了一定的輿論壓力,以張之洞為首的南方督撫們一個個都是叫嚷著聯日拒俄。

    這也就導致了清政府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對俄國採取強硬的外交姿態。為了展現強硬的態度以及為了阻擋俄軍可能性的南下,清政府要求袁世凱派兵進入遼東。

    對於這種情況,把袁世凱搞的非常鬱悶和惱火的!

    因為不管是張之洞為首的那些南方督撫還是說北京裡的朝廷諸公們,他們大多都是只帶了一張嘴巴,不管他們是說服從俄國的要求割讓東北還是說出採取強硬態度對俄作戰,他們都只說不做。

    真正做事情的除了北洋再無他人!

    當今的中國,張之洞為首的南方督撫、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慈禧為首的清皇室其實是諸多相對獨立的勢力,他們並沒有太大的共同利益訴求。

    歷史已經證明了,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庚子事變,其實都和南方督撫們沒什麼關係,前面的甲午戰爭是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和日`本的戰爭,庚子事變是清皇室和八國聯軍的戰爭,而現在假如來一場中俄戰爭,那麼就會是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和俄國的戰爭。

    也許和清皇室還有點關係,畢竟慈禧光緒好歹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呢。

    但是和張之洞等南方督撫那是半點關係都沒有,張之洞他們可以優哉游哉的翹著二郎腿,啃著瓜子吆喝著和俄國開戰,反正開戰了也和他們沒關係,如果勝了就說兩聲當初我的決定有多麼英明,如果敗了那肯定是袁世凱這個賣國賊的關係。

    大不了再來一次東南互保!

    而對於首當其衝的袁世凱等北方督撫來說,這可是關乎身價性命的大事,再怎麼慎重都是不為過的。

    所以面對國內外的壓力,袁世凱是絕對不能輕言放棄東北,但是也不會輕易進軍遼河以東和俄軍發生衝突。

    袁世凱正是在這種複雜心態下把趙東雲的第三協派往遼東錦州的。

    把趙東雲的第三協派往遼東錦州,可以給很多人一個交代,朝廷滿意,因為一旦大戰爆發,第三協怎麼也能堅持幾天吧,到時候慈禧和光緒就有時間來第三次西狩了。

    列強滿意,因為這代表著中國對俄國的強硬態度,表示絕對不會和屈服於俄國的無理要求,而這對列強來說至關重要。

    而且國內輿論也滿意。

    除了這些外,他把第三協派往錦州而不是更東的奉天、新民廳等地步,也是避免了進一步刺激俄羅斯,免的真正和俄羅斯爆發戰爭,那樣的話袁世凱會哭死的!

    對於袁世凱的這種複雜心態,身為北洋體系內的高層將領,趙東雲自然是清楚的,因為北洋的利益就代表了他趙東雲的利益。

    如今北洋新軍未成,當今之計是擴軍再擴軍,中間別搞出意外事來,更加不能和俄國發生戰爭。

    所以趙東雲抵達錦州後還是非常謹慎的,他沒有像國內的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督撫們一樣亂髮通電,叫嚷著戰爭之類的話,他抵達錦州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俄國人進行通報,聲明自己的第三協只是為了彈壓錦州地面,控衛遼西走廊而來,絕無東進之意。

    這個聲明聽起來有懦夫或賣國的嫌疑,但這是現實下的無奈之舉,當背後的國家是一個任人欺凌的弱國時,難道還能指著俄國人的鼻子說:限你二十四個小時內離開,不然老子就率兵打過來了!

    如果真那麼做,那麼也就和慈禧那二貨沒什麼兩樣了。

    當然了,對外姿態要低調,隱忍,但是戰備工作卻不能放鬆了,雖然趙東雲的歷史記憶知道俄國不會主動西進南下,但是自己都能出現在這個時代並率領來到錦州,誰也不能保證俄國還會不會和歷史上一樣不會南下啊。

    所以趙東雲抵達錦州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對俄國外絕無東進之意,第二件事就是下令部隊修築防禦工事。

    正所謂有備無患,不管俄羅斯來不來,他趙東雲都得做好準備,免的到時候俄軍打過來。

    錦州城區三面環水,而外圍則是三面環山,可以說非常利於防禦的一座城市,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關內外鐵路是經過錦州的。

    近代戰爭中,隨著槍炮的大量裝備,戰時的物資消耗量大幅度增加,一支現代化部隊作戰的時候,它所需的後勤物資是海量的,大兵團作戰的時候根本無法依靠傳統的徒步運輸、馬匹運輸來供應補給。

    這個時候,鐵路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近代戰爭裡頭,實際上大部分戰役都是在鐵路沿線發生的,因為鐵路的存在讓後期補給更方便,反之沒有鐵路的話,那麼戰役打起來就會礙手礙腳,物資的補給極不方便。

    而錦州就是關內外鐵路(京奉鐵路前身)的重要途徑站點。

    當交通、地形各方面因素結合到了一起,就使得錦州成為了戰略要地,俄軍要想西進,就必須攻克錦州。

    而要攻克錦州的話,就必須先攻克錦州外圍的幾個高地,所以在趙東雲初步制定的防禦計劃中,是以東面之大小紫荊山、西北面之雞冠山、二郎洞山等、南側架子山等組成外圍支撐點,在高地上部署火炮、機槍。

    同時在錦州城內構築多道的防禦陣地。

    不過趙東雲的第三協本來兵力不多,就算是把這些陣地都修起來也不可能有足夠的兵力進行部署,但是趙東雲的想法卻是不管這些陣地以後用不用,但是先把陣地修起來再說,畢竟以後的事情誰也不說不清楚。

    當然了,對於趙東雲來說最為重要的其實也不是守住錦州,而是確保自己的退路,所以他首先修的並不是前沿的大小紫荊山陣地,而是在錦州南部構築松山防線,並且在這裡部署了兩個步兵營,同時還部署了兩個騎兵營。

    防止俄軍從女兒河下游渡江,進而從南側包圍錦州,要是那樣的話別說守錦州了,說不準趙東雲的第三協就得被困在錦州了,所以面對自家生死的大問題上,趙東雲的表現非常保守,足足兩個步兵營、兩個騎兵營的兵力在部署在了這裡,一方面作為錦州城的預備隊,一方面也是作為女兒河下游的警戒部隊。

    「只要松山鎮不失,那麼我們的退路就可保無憂!」林永權指著地圖道:「至於錦州城這邊,我建議還是以城區固守為主,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敵軍火炮的效用,在城區的複雜地形之下,我軍的機槍火力可以得到更有效的發揮。如果敵軍對錦州進行大規模的正面進攻,那麼就可以有效的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趙東雲聽罷點頭:「嗯,看樣子您們都是下了苦工的,不過我還是要再說一點,錦州之守在於首戰,利用機槍等對俄軍實施突然性的打擊,如此有必要把機槍、火炮等火力盡可能的集中起來。」

    趙東雲的這話卻是讓林永權疑惑了:「如果把機槍集中起來的話,那麼其他方向呢?」

    趙東雲卻是不以為意!在他的預計裡,如果自己真那麼倒霉遇上俄軍來攻的話,那麼他所能夠做的就是在前期利用俄軍對機槍殺傷力的認知不足,盡可能的給予俄軍殺傷。

    到時候俄軍要是漫山遍野的發起密集衝鋒,一天殺他個幾千人也不是難事!

    只有把俄軍一開始的那股子士氣打擊下來,接下來才好談具體的防守,至於守不守得住以後再說。

    畢竟他的第三協兵力太少,少到連填滿錦州防線的士兵數量都不夠,面對這種情況,趙東雲向袁世凱發去了請求援兵的電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