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決戰蒼龍

正文 第五十四章 杏哥學道 仙舟來引渡 文 / 鹿鳴山谷

    時間過得極快。一轉眼之間,又要立夏了。

    算起來:杏兒哥來到三清觀裡已經有一年了。

    在這一年中,除了心裡不時的有些想家,想自己的娘和爺爺他們以外,再也沒有什麼牽掛。

    清風道長拿他,就如自己的親孫兒看待,日子過得相當愉快。

    在這期間,七叔來看過他兩次,除了帶來大量的糧食和蔬菜外,總是向他述說:

    山莊裡一直不太安定,不一定什麼時候,莊裡晚上就是一番鬧騰。

    這些日子,也沒看到那兩個狐仙,也不知道這些精靈能鬧到什麼時候?

    尤其是把七叔把杏兒哥與自己剛走後,那幾天夜裡的情況向杏兒哥說了,杏兒哥聽得也是心驚肉跳。

    接著,又轉達了老爺子的意思:為了杏兒哥的安全,現在還不能回莊。

    讓杏兒哥在三清觀裡多住一些日子,多跟清風道長學一些東西,日後會有用處的。

    等山莊裡徹底安寧了再回來。

    對於這些,杏兒哥只能都點頭答應了。

    其實,住在三清觀裡,令杏兒哥最為欣慰的是:

    曾在劉家莊裡遇到的、那兩隻神奇的老喜鵲,它們也跟到了三清觀了。

    原來這兩隻喜鵲,本來就是天上蟠桃園外,一株喇叭花的兩片葉子變化而來。

    它們與那喇叭花變成的金嗩吶,同屬一個枝條。

    所以,彼此扯著筋,連著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誰也離不開誰。

    金嗩吶呆在哪裡,它們也跟到哪裡。

    在三清觀裡的這些日子,每隔個三天五日的,那兩隻老喜鵲,總會出現在三清觀院子裡的大樹上。

    院子中間的那棵大樹,七叔和杏兒哥那年早春來時看過。

    因為大樹太過蒼老,看樣子好像還幾經雷劈,而且還沒發芽,叔侄倆都沒認出是什麼樹。

    而今,杏兒哥在觀中已經度過了一年,杏兒哥可認得了:

    那是一棵至少也有二百年樹齡以上的老銀杏樹。

    別看它的枝葉已經不太繁茂了,可是,一到了秋天,那可是滿樹白果纍纍呀!

    老喜鵲飛來時,總是站在枝頭上,高聲叫道:「杏兒哥,杏兒哥。」

    每當這時,杏兒哥都會立即跑到銀杏樹下,高興地看著老喜鵲。

    問道:「喜鵲,喜鵲,你好!你能告訴我:我娘還好嗎?」

    那喜鵲就會回答:「你娘很好,你娘很好!」

    聽到這些,杏兒哥樂得都會在院子裡翻上幾個跟頭。

    他會馬上找些吃的,捧到手裡,讓那兩隻老喜鵲到他的手裡叼食。

    看到這些,清風道長在一旁樂得也是直捋鬍須。

    這兩隻老喜鵲,竟成了連接劉家莊與三清觀之間的聯絡兵。

    儘管清風道長對杏兒哥百般的疼愛,可是,對於杏兒哥的學習,那是抓得十分嚴格的。

    早晨卯時,就要起床。

    起床後,要進行練功。

    杏兒哥除了練他自己已經學會的「少林童子功」,和「少林達摩杖」以外。

    在這一年裡,清風道長還向他傳授了「天罡北斗陣劍法」,使他的武功大有長進。

    個子也長高了,力氣也增大了,整個人的精氣神,雖沒有脫胎換骨的改變,但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接著,要學習做飯:

    起初,清風道長做飯,杏兒哥要在旁邊邊幫忙,邊學習。

    到了後來,就逐漸的讓他自己上灶做飯了。

    不過,道士吃素,那必須經常注意調整飯菜口味。

    否則,天天味同嚼蠟,雖說也是一種修煉,可是,天長日久,畢竟人是有味覺的,難以下嚥的東西,吃下去那一定會噁心的。

    所以,天下的道士,幾乎每人都是烹調能手,那就是練出來的。

    清風道長也是這樣:杏兒哥能獨自上灶以後,經他在旁邊不斷的指點,那廚藝可以說是飛速提高。

    一年下來,除了會燒飯以外,拿手的菜也會做七八個了。

    吃過了早飯,要上早壇功課:學念淨心咒、淨口咒、淨身咒、安土、安天地等神咒。

    還要學誦《常清常靜經》、《淌災護命妙經》、《禳災度厄經》、《玉皇心印妙經》等。

    然後,還要學習禮拜玉帝、雷祖,有時候也拜三清、四御、南極、北七真、南五祖等禮儀。

    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環繞天尊坐壇旋轉九次,這個儀式叫「轉天尊」,旋轉時,

    看書/?網競技常還講一些關於莊稼生長的故事,以及怎樣種莊稼,才能收成好的方法。

    這很多很多的知識,可都是自己以前聽所未聽,聞所未聞的啊!

    所以,這杏兒哥每天上山,都是興致勃勃而去,高高興興而回。

    看著自己和師父種的莊稼,取得了好收成,抓著剛剝下的玉米棒子樂得合不攏嘴。

    按照全真教的規矩:每位道士每天只能吃兩頓飯。

    可是,杏兒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兩頓飯怎麼能行呢?

    清風道長就自己遵循這個規矩:他自己吃完了早飯和午飯,下午就不再進食。

    卻要求杏兒哥必須一天吃三頓。

    吃完了午飯,稍事休息後,還要進行一些學習。

    這時,學習的就是四書、五經、道教的歷史知識,還有道教神仙的故事以及練習寫字等。

    這時的杏兒哥,是到了一天中最高興的時候,他算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先生。

    這清風道長原是進士出身,什麼天文地理,文韜武略、古今人物、典籍篇章,沒有不明白的,沒有不會講的。

    這杏兒哥也是天生好奇,願意學習,在天上還是顆杏兒的時候,就因為好奇而紅杏出牆。

    如今算是如魚得水,龍入深潭了。

    這天天一個下午的學習,師徒倆有學不完的知識,討論不完的問題。

    聽著師父旁徵博引的論證,品著師父妙趣橫生的講解,這杏兒哥學得如醉如癡。

    更令杏兒哥佩服的五體投地的,還有清風道長的書法:

    那真是博采「歐顏柳趙」,即: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長,更兼「顛張醉素」,即:張旭、懷素之妙。

    講究"顏筋柳骨",「圓勁奔放」。寫出字來:骨架挺拔,運筆瀟灑,風骨奇偉,自成一家。

    杏兒哥練字成癮,書法有了長足的進步。

    有時候,學習累了,清風道長還會調整學習節奏。

    練習一些既有用、又有趣的道教禮儀。

    他們最常練得是叢林掛單禮儀。

    什麼叫「叢林掛單」?

    「叢林」是指大寺院或大道觀。

    「叢林掛單」就是指道士們要經常出外參師訪道,雲遊四方,見到很大的、或很著名的道觀或廟宇,要住進去,這就叫做叢林掛單。

    這個叢林掛單的規矩是很嚴格的,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才允許掛單,否則,就要被拒絕掛單。

    首先,要具備衣、發、冠、巾、袍、襪、履,這七項必須合格,每一項都有嚴格的要求,我們也不一一說明。

    總之,從外面看:你必須像個道士的樣子,否則,不予掛單。

    住進去前,還要有一番盤詰,這番盤詰,每個道士可得好好練習,否則,出遠門時,就參不著師,訪不到友。

    甚至就沒有飯吃,沒有地方睡覺,就是說人家不允許你掛單,你就得住在外面。

    清風道長與杏兒哥是這樣演習的:

    通常清風道長當「賓」,杏兒哥當「客」。

    按照儀式:初到叢林掛單,先將背家:簡單來說就是背包,放在大堂口側面「迎賓房」台階上。

    然後,整冠束戴,衣帽齊整,到迎賓房門外。

    來客要先喊一聲:「迎賓老爺慈悲」,迎賓在內早已束裝等候,應聲答到:「慈悲」。

    迎賓拱手相迎,讓進房內。

    客又說:「與迎賓老爺三禮」,客作揖三次。

    迎賓即時陪一禮。迎賓說道:「請坐」,客賓便坐。

    這時,迎賓便問:「老修行從何地名山宮觀到此?」

    客欠身答道:「弟子從青雲峰三清觀初參至此。」

    又問:老修行仙姓?

    答:弟子俗姓劉。

    問:貴派?答:敝派全真。

    問:貴上下(上指派字,下指名字)?

    欠身答:弟子第十八代,派名一清。

    問:老修行,度師仙姓,貴上下?

    欠身答:弟子度師姓張,上清下風。

    問:師爺仙姓,貴上下?答:同上。

    問:受過戒否,曾到何名山宮觀叢林,曾擔何執事?

    答:弟子出家年淺,所去地方無幾、還未曾受戒,未曾參過訪,也未擔過執事。

    迎賓對客者又說:「常住的秩序,凡初來掛單同參,必須背背早晚功課,是否熟悉,請背一背好吧?」

    答:「弟子一路慌速,經典恐有些生疏。墊記(墊記即忘記),請迎賓老爺慈悲,多提點(提點請諒之,多提少背)。」

    在背經時,聽迎賓提到那裡,背到那裡,不提緊背,經背完畢。

    迎賓說:常住次序,請您再背背「供養結齋」(每日早午兩次在用齋前,上供念的經咒)。

    供養結齋背誦完訖,迎賓當時取過木板牌子,上寫三代履歷,大號一單,交予來客持帶此牌再去客堂門外。

    客還要喊聲:「知客老爺慈悲」,知客應聲答道:「慈悲」,隨將牌子接過,讓進堂內。

    這時,來客呼道:「與知客老爺三禮」,知客陪拜一禮,知客說:「請坐」。

    以下客堂問答與迎賓房基本相同。

    接著,知客帶領來客去書記房,喊聲:「知隨老爺慈悲,請送新號一單」。

    知隨帶領來客送到大堂口,知隨喊:「堂主老爺慈悲,新號一單」。堂主答道:「慈悲」。

    知隨說:「與堂主老爺三禮」,堂主陪拜一禮,堂主又說「回拜知隨老爺三禮」,這時知隨轉回。

    堂主把客送到客房後,讓客請坐,堂主對客囑咐道:

    劉老修行初到此處,常住的規矩秩序須要知道:

    每天三次上殿,兩次過堂,夜眠不語,齋食不言,出入勿使聲動,起居且宜沉靜,上街請假,出坡隨眾,行動要謹慎,言談勿高聲等。

    到此,掛單儀式才算結束。

    每當演習到這裡,回想起自己剛才的表演,那如同演戲一般,師徒倆都會忍俊不禁。

    但,可笑歸可笑,做神仙也得講規矩,下一次練習的時候,還得認認真真,有板有眼的進行。

    因為清風道長講了:規矩就是規矩,誰也不能隨意更改。

    真要到了掛單的時候,你忘了規矩,誰也不會原諒你,就不能讓你掛單。

    到了晚上,等到杏兒哥吃過晚飯,清風道長先與杏兒哥一起清理神殿:

    該掃的地方掃一掃,該抹的地方抹一抹。

    然後,關上山門,給神仙敬上三炷香,師徒倆就進行晚課。

    這晚課一不唸經,二不敲鐘板,師徒倆就是各自練一個時辰的武功,然後,就結束一天的清修。

    這時,兩個人可以放鬆一下了,聊會兒天,開個玩笑,散散步,洗漱一番以後,就各自安息了。

    道觀裡的生活,就像一個上足了弦的鐘錶,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每天都是這麼不緊不慢的運行著。

    看起來,它是那樣的單調和呆板,似乎就是在那裡無謂的消耗人的生命。

    但是,當一個人滿懷對神仙的嚮往,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鍾板聲中:他的浮躁之氣就會磨掉;

    誦經聲裡:他的暴戾之心就會得到善化。

    他自己感覺到的:可能只有脫離紅塵後的那種輕鬆,和自己生命與靈魂昇華後的快感。

    清風道長就是這樣,天生就有仙根的杏兒哥,經過一年的體驗,似乎也體會到了這一點。

    每日的學習和訓練,就像仙舟引渡般的,把這倆人正在送到彼岸。

    現在,連杏兒哥也有些樂此不倦了。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