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核武皇帝

大道小說網 第344章 只要一個理由 文 / 浪子刀

    在過去的三十五年間,帝國發展最快的並不是經濟和軍事,而是教育和科研,單純以教育的整體水平而言,帝國在世界上確實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因為帝國的人口多,而且年輕化,全國的高校每一年培養的大學生和高專總量就相當於英法十年的規模。

    帝國目前有197所綜合性大學、358所專業學院和1190所高等專科學校,在世界範圍內名列第一,每年培養的大學生總數超過120萬,高專畢業生總數超過350萬,占同齡人口的61,在過去的十年中,帝國平均每年的新出生人口是770萬,12年制的國民教育率是94。

    帝國平均每年的高中聯考錄取率是50左右,也就是有12的學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每年多出來的約85萬的大學生、高專生大體是來自於海外華人學生的大規模回歸,以及亞盟國家的留學生,在過去的五年間,海外華人學生和外籍留學生的規模在每一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華人在海外其實並不缺乏教育資源,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幾乎所有的高等學府都招收華人學員,像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范德堡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大學、舊金山大學等都設有專門的中文學院,加州中文大學還是最獨特的專門用華語教學的美國大學。

    華人在美國的總人口大約只佔9,但在美國的大學中,華人學員卻能佔據17的規模,平均每6個大學生中就有一個華人,美國曾經做了一個統計,在美國現階段20歲至28歲的青年中,華人接受及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是其他族群的2.1倍至7.3倍。

    在海外華人最集中的東南亞,差不多有70的高等學校採取中文教學,而這些高等學校基本都屬於華商和華人社會資助的私立學校,實際上也基本只招華人。

    以泰國為例,泰國目前有1500萬華人,如果計算普遍意義上的混血華人,總數則高達1850萬,占泰國總人口的66,泰國現在的高等學校總計有152所,採取華文教學的學校有147所,只採取華文教學的學校有113所,而華人大學生占泰國大學生總數的比例則接近90。

    整個華人世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是非常驚人的。

    在本土,海外回歸的華人學生佔大學生總數的12,但在研究生及博士教育階段,海外華人學生佔大學生的總比例就提高到了21。

    現在就形成了一個很普遍的情況就是華人在海外生活,接受基礎教育,回到本土接受高等教育,特別是研究生及以上級別的教育,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大學生在畢業後前往海外尋找機會,同樣也有大量的海外歸來的華人大學生留在國內工作。

    在華人世界裡,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完全不同於英美法等國的特殊情況。

    帝國高等教育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那就是高等專科教育的國民化,帝國實際上是在追求一種全民大學教育化的目標,最終的方向是青年一代的所有農民、工人都要接受高專教育,整個國家都向著高教育和高技術的方向發展,帝國在本科教育上,應用型本科教育基本只佔一半,所以,帝國的研究生教育規模空前龐大,13的學士畢業的大學生都會在社會環境的壓力和要求中進一步讀研。

    在1940年,從帝國各所高校中畢業的高專生是342.3萬,學士畢業生122.4萬,碩士35.5萬,博士7.3萬,對比美國,這個數據幾乎是美國同期水準的7倍,也就是相當於美國高等教育在七年時間的積累。

    對比英法,這個倍數就更驚人了。

    即使是對比高中生和中專生,帝國每年完成12年制教育的畢業生總數也是美國5倍,正是這種高素質的整體教育水平在推動帝國高速向前發展。

    在過去五年時間中,中美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差距並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逐步的擴大,以中美現階段競爭最為激烈的家電產業為例,中國去年的家電產業發明及技術專利高達4萬件,而美國同期只有9752件。

    這實際上已經是一個非常驚人的差距。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的根本,如果說現代國家的競爭是科研實力的競爭,那麼,教育就是科研的基礎條件。

    在上海自由貿易條約的約定下,中美經濟之爭在1941年時期已經基本顯現出最終的結局,在1933年,兩國簽署《世界自由貿易條約》之時,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尚只有2.3億美元規模,到了1941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已經擴大至17億美元,更為糟糕的是中美貿易結構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美國對華出口從過去的機械、電氣、資源、農產品四足鼎力變成了只剩下資源一項優勢,換而言之,世界經濟第二規模的美國正在淪落為中國的原材料供應國。

    在這7年時間裡,美國的航空、機械、電氣、家電、電子、造船、汽車、化工、紡織、食品產業都陸續遭受到了寒冬一般的衝擊,即便是在戰爭繁榮的這一特殊時期,美**工業能夠從國際市場上分取到的份額也並不多。

    對美國而言,它最困難的問題是它的黃金儲備正在國際自由貿易中逐步被削弱。

    隨著歐洲經濟的毀滅,美國在同一時期遭受了非常嚴重的衝擊,剛從大蕭條中爬出來的美國,迎頭又是一次劇烈的衝擊,此時的美國已經決定在年內讓美元大幅度貶值,以緩解國家經濟的困難和中美之間的巨額貿易逆差。

    在英鎊基本崩潰之後,美元是世界上唯一還能同中圓競爭世界流通貨幣地位的貨幣,而中圓和美元也是現階段各國的主要外匯儲備,特別是中國央行,手中持有的美元外匯儲備總額也很驚人。

    沒有中國央行的同意,美國也很難直接讓美元貶值,如果激怒了中國央行而導致美元徹底失控式貶值,結果就會像英國一樣被中國徹底擊潰整個國民經濟。

    所以,美國現在也只能是很痛苦的和同中國談判,尋求在中國的支持下實施美元貶值以解救日益困難的美國實體經濟。

    只要有強大的教育,強者愈強就是這個世界的永恆定律。

    中國的人口是美國3倍,在中美的兩強競爭中,一旦讓中國超過,美國再想追趕就非常困難,而且在這種范世界範圍內的競爭中,美國只要滑落一步,未來就難以抑制長期下滑。

    這個道理和21世紀的中美競爭一樣,一旦中國在教育、經濟、科研的規模上超過美國,美國難以維持美元匯率,又難以扭轉國家經濟的局面,整個美國經濟就會陷入巨大泥潭的而難以自拔。

    帝國如此之強大,在這個世界那還有多少事情是需要讓華皇陛下為之憂慮的呢,哪怕是面對納粹德國的瘋狂,帝國和華皇陛下也沒有太多的擔心。

    對英美這些傳統列強來說,一旦讓中國超越他們成為世界霸主,後面的局面就將徹底失控。

    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帝國財政大臣陳瑾已經赴夏威夷同美國財長舉行新一輪的會談,要麼是中圓增值20,要麼是美元貶值20,除此之外再無第二條路。

    相對於讓美元貶值這個選項,帝國寧可讓中圓升值,只是升值的比例不可能達到20,中央政府的上限就是「中圓漲7.5,美元貶值5」,雙方達成新的協約,結束現在的爭論,重新暫時穩定住中美國際貿易。

    美國是中國第一大的出口市場,坐視美國經濟崩潰顯然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如果美國崩潰,位於上海的世界自由貿易協會也必然將陷入崩潰,這更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當然,如果要中國做出適當的讓步和扶持以解救美國經濟,美國也必然要在南太平洋上對華做出重大讓利,美國政府的談判籌碼是退出菲律賓,承認菲律賓**,帝國實際上也要的是這個事情,雙方理論上並沒有太多的爭議之處。

    事實證明,中華帝國這個古老的帝國一旦重煥青春,這個帝國的前進步伐就將再也無法阻止。

    這是一個青春朝氣的新帝國,它的主流階層是20歲至40歲這一批同帝國一起成長的新青年,在幾乎所有的領域裡,他們都是最為主流的力量,推動帝國繼續高速發展,而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帝國的高速發展速度和規模在整個世界歷史上也是最為罕見的偉大復興運動。

    即便已經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帝國,經濟總量占世界gdp13以上,帝國依然還擁有更為巨大的發展空間。

    ……

    宋彪皇帝很想親自去一趟日本,看看滿目瘡痍的日本是什麼樣子,他最終沒有去成,訪問朝鮮的行程結束後,他就乘機飛回東北視察新的噴氣客機研製情況。

    因為渦噴發動機的耗油率太高,以瀋陽飛機公司為基礎組建的新的東北航空工業控股集團並沒有選擇渦噴客機的方案,從一開始,他們據將噴氣客機同渦扇發動機聯繫在一起,並且在軍用渦扇2型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ws202大涵道比的商用客機引擎,而同樣屬於大涵道比的ws205引擎則運用於新的軍用運輸機。

    此時的帝國已經逐漸形成了三大七小的航空工業佈局,以東北、江南為帝國的兩大航空基地,東北航空的中心在瀋陽,江南航空的工業則分散在南京、上海、寧波、南昌、合肥等地,並逐漸向寧波轉移集中,構建新的江南航空科技集團,第三大的航空工業基地位於福州,但在整體實力上相對東北、江南兩強還有較大的差距,其他在西安、天津、成都、武漢、太原、北京也都有一定規模的航空工業和企業分佈。

    因為主要的實力集中在東北航工和江南航工,帝國中央軍部的下一代機型的研製合同也基本被兩大飛機製造商所佔據,下一代重型雙發戰機、大型軍用運輸機、大噸位直升機的合同在東北,而下一代中型單發戰機、中型戰術軍用運輸機、中型直升機、武裝直升機的研製合同在江南,海軍雙發中型艦載機合同則在福州飛機工業公司,這倒不是中央軍部的簡單分配,而是三家大型航工公司在各自方案中競選後的結果。

    當然,三大飛機集團背後都有強大的財團支撐,即便沒有中央軍部的合同,三家公司也能聯合其他各家小公司自行出資研發新型軍用飛機謀求海外市場,特別是在軍用運輸機和直升機競選中大失敗的福州重工,在母公司南洋財團的支撐下同時啟動了兩個非軍方的科研項目,並試圖在中小型噴氣客機的市場上佔據更多份額。

    有競爭是好事。

    在江南重工的壓力下,東北航工集團同樣是依托整個東北重工財團的支持,全力投入到三大軍機項目和大型噴氣客機的研製中,這當然也是要保障東北在整個中國航空工業中的領先地位,關係到整個財團和超過四百家關聯企業的集體命運。

    在這個帝國時代裡,東北的強大有著很多必然的因素,比如說先發優勢,以及東北及周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等等因素,為了和東北財團抗衡,江南、南洋財團在本地區資源儲備上先天不足,加上西北、西南、湖廣、山西財團的本地崛起,他們只能採取大規模的海外擴張戰略,南洋財團將資源產地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江南財團則將主要資源供應地設在中南美洲市場。

    正是因此,帝國在海軍建設的規模和計劃上就必須長期超越其他國家,東北重工已經同中央軍部簽署了合同,開始進行大型艦船核動力系統的預研工作,預計在1950年左右,將會正式開啟這一計劃。

    在此之前,帝國的第一代核電廠則已經確定在遠東地區的庫頁島,將在1945年正式開工興建,預計到1950年左右才會在沿海其他地區選址興建,同期進行第二代的核電站工程的研製工作。

    出於帝國核武器發展的需要,第一代和第二代核電工程中都有專門的重水反應堆,而從主體上看,帝國長期還是更多的會考慮輕水反應堆。

    宋彪此次順道回東北視察,正是要親眼看一看這些對帝國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的新科研項目的進展情況,他一路參觀了六十多個科研機構和工廠,也去了震旦大學和東北大學,感覺基本還是很不錯的,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預計到了1950年時期,帝國同歐美的技術差距還將會進一步的擴大。

    這很重要。

    帝國很強盛,並且注定還會更加強盛,在日本和移民政策都即將有了新的結果之後,如今唯一的問題就是盡快處理納粹德國的問題。

    回到北京之後,宋彪皇帝審閱了中央軍情部提供的關於德英美三國各自的核武器計劃的進展情報,帝國這邊已經完成了50萬噸當量和100萬噸當量的氫彈小型化的研製工作,後者更是在1940年開始正式作為主要核彈頭列裝和生產,而由大型轟炸機承運的機載氫彈的最高當量能達到500萬噸的規模。

    帝國現有的核彈頭總數是145枚,機載核彈33枚,預計在明年10月份,核彈頭將擴大到220枚,機載核彈則將增加到50枚,在現役的核彈頭中,最為先進的100萬噸當量w5-40-100d熱核彈頭總數是93枚。

    這個數量水平已經足夠中國將德國、美國同時夷平,而德英美三國的核武器計劃中,準備最久的德國進展最快,其次是英國,美國相對還處於前期準備階段,即便是德國,距離實際可用階段大約還有3-5年的階段,相比帝國大約有10-15年的差距。

    審閱了這些最新的情報後,宋彪皇帝給總參謀長蔣方震打了一個電話,兩人就這個問題談論了十多分鐘,他們對此的想法基本一致,那就是爭取在明年10月之前對德宣戰,最遲不超過1943年10月,他們希望結束戰爭。

    1943年10月。

    這就是帝國決定採取核彈進攻的最後限期,如果在此之前沒有消滅納粹德國,他們就會直接的毫不猶豫的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其第一原則是消滅德意聯軍主力,第二原則才是消滅主要的工業城市。

    在這場戰爭結束後,帝國並不需要再去考慮面對蘇聯的威脅,所以在戰爭結束之後,帝國不僅沒有大規模援助英法復建的計劃,還會從德國、意大利剝奪走大部分的機械設備,作為戰爭賠償。

    目標很簡單——讓歐洲衰落下去。

    戰爭結束後,帝國還將會繼續維持以亞洲為主要投資地區的國策,以避免世界範圍內有其他國家勢力能夠挑戰帝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特殊霸權。

    宋彪皇帝同總參謀長蔣方震就對德宣戰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前提,實際上是越來越多的情報證明意軍已經做好了進攻突尼斯、埃及的準備,同樣也有情報證明德國非常關切此事,要求意大利保證不在北非擴大軍事行動,以避免中國以此為由宣戰。

    中國需要一個理由宣戰,也需要一個理由佔領非洲,而意大利即將為此提供一個絕佳的機會,在墨索里尼看來,中國宣戰也很好,他和偉大的意大利正需要一個報仇的機會。

    在帝國的支持下,歐洲戰爭正轉向一種較為穩定的平衡,英國已經撤出了歐洲大陸,但德國也無法有效的進攻英國,通過軍事物資的出售和租借,帝國為英國提供了1400架j-6戰機、4500架j-5虎鯊戰鬥轟炸機、4艘東北級航空母艦、75艘驅逐艦和22艘潛艇,以及其他大量的軍事物資,包括英國所急需的防空裝甲車和短程導彈。

    帝國完全為英國提供了兩個航母編隊和大量的反潛力量,保障了英國在大西洋對德國潛艇部隊的優勢地位,避免英國被德國潛艇部隊所孤立,而在空軍領域,j-6戰機的大規模介入也使得德國空軍損失慘重,無法有效組織對英國的轟炸。

    德國想要逼迫英國簽署停戰協議的計劃已經破產,但是英國也缺乏進攻歐洲大陸的實力,雙方就在這種情況中僵持著。

    擁有大半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憑借前蘇聯和東歐地區的資源補充,此時具備著極其強大的國家戰爭資源儲備,德國並不急於一定要快速解決戰爭,而意大利則無法忍耐,在此的擴張中,德國和波蘭都獲得更多的利益,佔領了大量的土地,而意大利則一無所獲,甚至在入侵巴爾幹地區的軍事行動中也遭受了多次挫折。

    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大利決定進攻北非,佔領更多的利益。

    中央軍情部有非常可靠的情報可以證實,意大利可能在這個月內就會展開在北非的軍事行動,他們已經在利比亞集中了超過40個步兵師的兵力,調遣了大量的飛機和裝甲車,妄圖複製德國的閃電戰術,一鼓作氣的佔領整個北非,雄霸整個地中海,恢復昔日的古羅馬帝國。

    意大利並不是盲目的無知,他們更多的設想是利用速度和閃電戰迅速佔領北非,不給中國時間介入此事,但他們想要佔領整個地中海的計劃必然威脅到亞盟的整體利益。

    意大利對此一無所知,他們盲目的相信德波意的鋼鐵同盟的軍事實力會嚇倒一切對手。

    在這個帝國的時代裡,在消滅了蘇聯和日本的威脅後,帝國正生活在有史以來最為安全與和平的氛圍中,遠離戰爭,人們也享受著充滿希望的新生活,彷彿第二次世界大戰距離中國還很遙遠。

    在傍晚的黃昏,大大小小城市裡的市民們都會聚集在茶館裡,聽說書和相聲,劇院裡的京劇、徽劇、昆劇和評書彈詞總是經久不衰的唱了那一遍又一遍,有些不愛熱鬧的老先生會坐在家門口聽收音機,有老式而笨重的收音機,也有新式而小巧的。

    鄉村的農戶們在這時候也會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每個村子裡都有聲音嘹亮的大廣播,播放著人們喜聞樂見的歌曲,土地的開發和農戶各家耕地最低標準的提高,小規模機械化農業的推廣,使得每個村子的人口都似乎在減少,人們住的越來越分散,很多偏遠的村子裡只有十幾戶人,周邊都是那一望無際的農田。

    白色的老式校車在諾大的鄉鎮裡行駛著,將年少的學生們送回家。

    在過去三十年間,全國的耕地面積從最初的不足12億畝擴大了一倍還多,而本土的農戶總數則下降到建國初期的13,即便這樣,還是抵不住農業人口的外流。

    鄉間裡說著閒話,聊著東家長,西家短,說起葛大家的小子賣了家裡的四十畝地,在南洋那個地方買了一大片田,每年種甘蔗都能賺十幾萬中圓,說是寫信回來,等再干個十幾年就回國再辦個廠子,就像鎮裡的塑料廠一樣。

    鄉間的防風林裡,有收割機和農用車駛過,卡卡卡卡的聲音能傳出很遠,各家各戶養著雞鴨魚羊,日子倒是日漸紅火,就是人越來越少,建國時一個村裡子能有百餘戶人,如今只剩三十幾戶。

    遷走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死了之後,地就擱在那裡便宜賣了,兒女們再也不回來了,偶爾有小時候在村子裡長大的中年人回來,開著城裡的轎車在路上晃晃悠悠的像是找熟人。

    村子裡似乎都這樣,年少的孩子們很多,卻很少有幾個會留下來,讀了書就去了城裡工作,也只是過年的時節會回來一趟,有些相互熟識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家也會隨著兒女去城裡住著,然後就死在那裡,甚至有些都沒有葬回故里。

    生活總是在一年年的變好,只是很多人難免覺得缺了一些什麼,他們只是期望已經離開家的兒女會有更好的日子罷了。

    有人說,中國人就是坐在茅坑裡見面都會談起政治。

    鄉下人也是一樣,抽著旱煙,蹲在村口說些不著邊際的話,吹噓著自己的見識,說來說去都是省長首相的事,還有些更不著邊際的小道謠言,看電視聽廣播,讓村子裡的老頭子們也彷彿是見識廣博了,說起縣長,倒是罵罵咧咧的沒有幹過幾件好事。

    下次肯定不選那老畜生了。

    人們這麼發著狠,其實好多人都沒有正經的投過票,前些年總會有人來買票,10張選票值得上兩三中圓,現在抓的太緊,買票的人要坐牢,賣票的也要罰款,漸漸也沒有人搞這檔子事了。

    無數的村子就像是被帝國遺忘的地方,每年只有選舉的時候,才會有各種亂七八糟的開著卡車下來散發傳單,大喇叭吹的比廣播還響。

    有些老人家見不得這些亂七八糟的事,總是會說「還是皇上親政的那年頭好」之類的話,也會說些「皇上咋不問事了」的埋怨話。

    寧靜的生活中,也總有縣裡的武裝主任下鄉招兵,逐個村子的喊話,廣播裡總是一遍遍的呼喊著青年為國效力的聲音,至於要去哪裡打仗,年輕人卻不像前幾年那麼明白,打日本和打蘇聯那時候,大家倒是真的踴躍參軍。

    變遷總是一年又一年逐漸改變,老人一位又一位的埋在土下,孩子們一個又一個出生,在時光的流轉中,離開這片故土的人悄悄而去,留下來的人種著更多的地,養著更多的家畜,農用機械和家電像潮水一樣淹沒每個地方,電的普及讓村子裡晚上也總是明亮的,小時候所常見的螢火蟲兒就那麼慢慢的消失了。

    生活總是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

    就在這一年裡,一場更大的變故正在等著所有的中國人。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